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寡人《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及反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94 浏览:15536
论文导读: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孟子的文章,请一个同学为我们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孟子。
生1: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亚圣”。孟子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师:对,孟子是古代读书人的精神楷模。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一书,与《大学》、《中庸》和《论语》一起,并称“四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我们初中时候学过孟子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请问这里的“道”指什么?
生:王道。
师:“道”是指王道,与当时盛行的霸道是相对的。“得道”即为施行仁政。孟子周游列国,为的是向各国统治者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初中老师有没有说过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另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了解一下孟子所说仁政的具体内容以及孟子是如何推行他的主张的。

二、疏通字词,夯实基础

师:我们课前对这篇文章已经做了字词方面的预习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课文,别的同学认真去听,看看在字词方面还有哪些疑惑?
生2朗读全文。
师:嗯,声音洪亮,咬字清晰。有没有字音方面的失误?
生3:“养生丧死”的“丧”应该读第一声。这是个多音字,读第四声有“丢失”的意思。而在这句话中“丧”字是词类活用,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作“丧事”解释时,是读第一声的。
师:不错。能辨析多音字的字义。还有没有?
生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的“衣”应该读第四声。
师:为什么?这个也是多音字吗?
生3:因为这里的“衣”活用为动词了,是“穿着”的意思。
师:我们以前也接触过这个字的这个用法的。在哪篇文章呢?哪句话?
生3:《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师:补充一个字。生2在朗读的时候注意到通假字要读通假以后的音很好。“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其中“无”是通假字,通“毋庸置疑”的“毋”,意为“不要”,而不是“没有”。可是“毋庸置疑”的“毋”也还是读第二声的。
师:课前请同学们整理了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现在我要当堂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生4生5归纳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求全面,一二即可。
PPT1 教师补充:一词多义(兵、胜、然)
1.弃甲曳兵而走:兵器(师:“兵”有哪些义项?①进兵北略地:军队;②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兵器;③方急时,不及召下兵:士兵。《荆轲刺秦王》)
2.……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尽。(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游褒禅山记》。)
3.河东凶亦然(何为其然也《赤壁赋》:代词,这样);填然鼓之(苏子愀然《赤壁赋》;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作词尾表状态,……的样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过秦论》:(虽然)这样,但是。)
师:“然”还有什么用法是我们经常提到的?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转折连词,但是,却。
(教师适时指导文言字词学习方法:积累文言字词,要做到联系旧知,举一反

三、结合语境,合理判断。)

师:疏通了文言字词,只是拿到了阅读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字词的层面,还要去一览文章的精彩。

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在哪几段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生:五、六段。
师:概括地讲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生6:顺应自然,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还要努力发展教育,尤为提倡尊敬老人。
师:是啊,儒家特别强调教化,尊敬老人这一点在当今的老龄化社会更应大力提倡。
PP源于:本科论文www.7ctime.com
T2 师:孟子的理想国是?(五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民生安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师:多么美好的一幅蓝图啊!就像是《礼记·大同》篇所言“老有所养……”生齐背“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师:可是孟子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主张呢?梁惠王想跟孟子探讨的是什么话题?
生:民不加多。
师:梁惠王为什么希望自己国家人口多?
PPT3 介绍背景(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战国时代,长年战乱,人口减少;人口多,劳动力充足论文导读:色朗读2、3、4自然段,揣摩论辩双方的心理特点,读出孟子的从容态度和梁惠王脱口而出的情态。师:既然你梁惠王并不像你自己说的那么好,你所谓的“尽心”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还是听听我孟老夫子的意见吧。孟子论辩是讲求的是“因势利导,气势沛源于:毕业论文理工www.7ctime.com然”。(板书)师:在五六两段中
,兵源充足。“生丈夫(男子),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乳母),生二人,公与之饩(粮食)”(《勾践灭吴》)
师:可见,增加人口是国富兵强的有力保证。梁惠王为了增加人口,他是怎么做的?
生:“河内凶,则移其民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师:他的办法就是一个字,移,乾坤大挪移。(生笑)那么梁惠王怎么看待自己的举措?请一个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下第一段,体会梁惠王内心的真实想法。
生7朗读第一段。
师:能站在梁惠王的角度,融入自己的感情。你觉得梁惠王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7:他很委屈也很自负。
师:哦?从哪看出来的?
生7:他说自己对于国家,十分尽心了。而且说邻国的统治者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么用心的。就像是班上有的同学说我读书很用功啊,下课都在埋头做作业,我的同桌在学习上可没我这么用心。为什么我的成绩不见提高,他的成绩也没下降呢?(生笑)
师:是啊,所以梁惠王的心里是愤愤不平的。为什么我尽心竭力了,结果却不能尽如人意呢?他说这话时连用了三个语气词“焉耳矣”有何作用? 生:加强语气。
师:《蜀道难》开篇也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噫吁嚱”,表达对蜀道的惊叹。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一段,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生齐读第一段。

四、吾岂好辩哉?吾不得已也!(欣赏孟子的论辩艺术)

师:那么面对这个问题,孟子该怎么回答呢?孟子知不知道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真正原因?
生:知道的。
师: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王好战。
师:喜欢打仗,当然是民不聊生,人口减少。那么,孟子能不能直接指出问题的根源?比如这样说,王行暴政,王乃暴君,故民不加多也。
生7:不能,这样说会惹恼梁惠王的。我们普通人都不能接受别人的正面批评,何况是手握兵权的国君呢?弄不好会被杀头的。
师(笑):那么孟子怕不怕死?用孟子的话来说当生与死同时摆在他面前,只能择其

一、他会怎么选?

生:舍生取义。
师:可是这样一来,孟子的主张还能不能推行了?
生:不能。
师:论辩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而不是逞一时的匹夫之勇。那么孟子是怎么接梁惠王的话头的?
生8:不能直接说,要转弯抹角地说。孟子当场创作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并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引入。
师:这里的“喻”是什么意思。
生8:比喻。师:这是什么论证方式?
生8:比喻论证。
师:孟子为什么要举“逃兵”的例子?
生9: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王好战”,孟子讲梁惠王喜欢听的事情,能引起梁惠王的兴趣,让话题可以继续下去。再有,王好战,必然厌恶逃兵,果然,梁惠王不假思索地给出了回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师:孟子对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潜台词是什么?
生9: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比起来并无本质的区别。他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师:论辩就像打仗一样,也十分讲究战略战术。孟子在论辩时能抓住论辩对象的心理特点,讲对方喜欢的打仗的事情,不知不觉地将对方套入自己准备好的罗网中。这就叫“欲擒故纵,引君入彀”。(板书)
生10生11分角色朗读2、

3、4自然段,揣摩论辩双方的心理特点,读出孟子的从容态度和梁惠王脱口而出的情态。

师:既然你梁惠王并不像你自己说的那么好,你所谓的“尽心”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还是听听我孟老夫子的意见吧。孟子论辩是讲求的是“因势利导,气势沛源于:毕业论文理工www.7ctime.com
然”。(板书)
师:在五六两段中孟子给梁惠王描绘了一幅施行仁政的美好蓝图,为了增强自己论辩的力量,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排比。
师:请把语助词标出来。(也、矣)
集体朗读体会其行云流水、一泻千里的论辩气势。
师:孟子在阐述王道内涵时,一再强调哪一点?
生:强调不违农时、无失其时、勿夺其时。
师:说论文导读:
明什么?
生:梁惠王扰民了。
师:孟子以他不容置疑的语势,含蓄地批评了梁惠王。那么孟子有没有对这位自以为是、好大喜功的梁惠王提出正面批评呢?
生12朗读最后一段,把握孟子说这些话时内心的感情。
师:请你翻译这段话。
生12结合注释流畅地翻译。
师:你因为理解的透彻,所以朗读时感情拿捏得到位。之所以会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场景,恐怕统治者难辞其咎吧!黑暗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一段那句话与梁惠王自己所说的“河内凶、河东凶”相照应?
生:“王无罪岁”。
师:“凶”是什么意思。
生:年成不好。
师:真的是年成不好吗?
生:不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师:孟子尖锐地指出了梁惠王不顾百姓死活,还不知自省的冷酷本质。
孟子不愧是有着铮铮骨气的大丈夫。他不畏强权,批评统治者不留情面。你看他那犀利的言辞,锐不可当。(板书:词锋犀利,锐不可当)
PPT4(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师:孟子在论辩时能够在气势上压倒对方,抓住论辩对象的心理特点,强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也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今天学习古文不仅要学习文言字词,还要汲取古人的精神力量,吸收古文的思想精华,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论说水平,让圣贤的光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集体朗读全文,用心感受孟子文章的感染力。
师:关于本课还有没有什么疑问了?我们要像梁惠王一样提出自己的疑惑?
生13:“狗彘食人食而不加检”第一个“食”是不是读作sì?
师:“食”作动词,什么时候读sì?谁能帮助解答这个疑惑?
生14:读sì的时候是“饲养”的意思,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里的“食”作动词,是“吃”的意思,不读sì,仍读shí。
【教学反思】
本文在教学文言字词时注意与之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注意归纳,举一反三。对于孟子的论辩艺术理解的较为透彻。教学文言文首先要排除字词障碍,拿到阅读文言文的钥匙。但是不能仅限于此。只停留在在字词的层面上,不去一览文章的精彩,无异于是“买椟还珠”。
我们教学文言文至少有两个方面问题亟待思考和探究:一是文言字词该怎么去讲,能让学生主动去掌握,尽量少去重复用力,就能举一反三。龚如君老师说:“见到拿不准的词义、知识要联想起以前学过的词语或相关内容,以作为评判的根据”。此言得之。二是如何挖掘文言文的文本价值。入选教材的古文都是古代优秀知识分子思想的结晶。有人文内涵,能够给学生心灵的滋养。哪怕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文言文也还是有它实用的价值的。现在的学生很功利,不认真学习文言文,可能潜意识下有种觉得文言文无用的心理。他们必像梁惠王初见孟子一样,也问一句:“师!鼓噪唇舌,教文言文,亦将有以利吾身乎”?我们是否可以将文言文教学和写作联系起来呢?人教版编者的意图还是很明显的。必修一史传类散文与表达交流的写人记事有关,必修二山水游记类散文与表达交流的写景抒情联系起来,必修三议论性散文是可以结合议论文的写作特点来教的。我觉得高中生学些议论文从课本上能得到两个范本,一个是鲁迅的杂文,一个就是古代议论性的散文。古代的文人士子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关心现实,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运笔生风,文章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怎么去整合这个资源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