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抓字眼、品语句,多种途径培养小学生语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230 浏览:24111
论文导读:
摘要: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是对语言文字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一种深刻的直觉,一种顿悟,一种心理体验。理论与现实都证明语感在阅读能力中的地位及语感培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语感言语实践言语分析
1672-1578(2012)05-0193-01
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在语文教学中,有关语感的一些基本问题,人们已达成了共识:语感在语言由于应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学生的语感培养也要作为一种要求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注入新活力,而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阵地。如何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呢?
1 言语实践中体会情感,培养语感
言语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说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机地渗透德育。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训练。

1.1角色入境,真切感受

中国古诗贵在“意境”。“意境”即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他所描摹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达到一种完美和谐的艺术境界。在意境美的感受中,使学生理解诗人感情,进行有感情的吟诵古诗。如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时,笔者先向学生简介时代背景和诗人当时的感受,以帮助学生填补知识上的空白,能深入地体会作者的亲身感受。紧接着笔者又出示六月西湖美景图,教室里顿时一片“啧啧”称赞声,荷叶真大啊!荷花真美,看,莲蓬含苞欲放,多可爱……声音此起彼伏。最后,笔者和学生通过释、留、补、调的方法一起把原文译成现代文,诗中的美景学生已是亲临体验,无需老师更多的言语。

1.2情趣交融,感受意境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也是读。教学中,根据具体课文,要尽可能以读代讲,以读,安排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在读中领悟。”
如笔者在教学《燕子》一课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时,先请同学自由读课文,从里面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可以是一句,也可是几句,细细品味一下。然后出示优美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笔者把学生带到室外,来到正值春天的校园,让他们亲自体验五彩缤纷、百花盛开朵的美景,当大家情绪正浓时,悠扬的音乐声响起,学生情不自禁地去找自己的伙伴,来一次美的诗歌朗诵会,在充满春美韵味的音乐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得到了满足。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佳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1.3走进生活,体验情感

言语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也越见深切。一些年代久远或与学生生活有距离的文章,如《草船借箭》《海底世界》等,教学中可联系电影、电视的有关镜头,或利用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将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情景再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诱发学生敏锐的语感。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2 言语分析中抓字眼、品词句,体会语义,培养语感
这里的言语分析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这是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而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称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力。

2.1比较揣摩关键词语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在教学《燕子》“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时,笔者把句中的“痕”与“根”做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朦胧美。通过对“痕”字的挖掘,使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学生在边比较、边揣摩、边赏析的过程中,发现了文章中的一字一语的特性。“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胡,也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致有误失。”

2.2推敲揣摩标点符号

培养语感,还要引导学生在标点符号上多思多想。标点是文字的眉目,在玩味句子的同时,却不可把标点忽略。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笔者注意指导学生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使学生从读的语气、语调变化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是祈使句,要求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的得住吗?”是疑问句,读时句尾语调要下降,还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这真是雪中送炭呀!”是感叹句,句尾语调先升后降;“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是反问句,重读“怎么能”,表达更加肯定的意思。
语感是高贵优雅的精神之花,扎根于阅读教学中的培养。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就在于借助阅读教学这个阵地,创设各种各样的语言训练的机会,强化学生语感,为语文教学开辟一条新大道。
参考文献:
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

5.12.

6.

王尚文.语感论(修订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 [3]陈雨花.语感训练四练[M].小学语文教师,2003.6.
[4]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