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政治网络政治传播对当代中国政治进展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09 浏览:11242
论文导读:
摘 要:网络政治传播是一种全新的政治传播形态,它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并对当代中国政治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过影响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网络政治传播改变了政府权力的运行模式,并在扩大人民权利、增强政府效能、塑造现代政治文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7ctime.com
化、推动以与法治为目标的政治改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关键词:网络;政治传播;权利;政府效能;政治文化;政治改革
1008-7168(2013)04-0032-06
网络政治传播又称为第三代政治传播,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媒介而进行的政治传播活动。网络政治传播是一种全新的政治传播形态,它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出现。与以传统媒介为载体而进行的政治传播相比,网络政治传播具有更多的优点,特别是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政治沟通上更具优越性。在网络政治传播的影响下,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二者间的政治沟通逐渐由单向、下行为主的沟通向双向、互动的方向发展,民众的主体性地位日益突出,对政府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因此,通过改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网络政治传播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网络政治传播与民众权利的张扬与保障

政治化是当代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民众权利的实现是政治化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制度,丰富形式,拓宽渠道,依法实行选举、决策、管理、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网络政治传播通过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关系,加强政治沟通,为广大民众权利的实现和保障提供了新的渠道。
首先,网络政治传播促进了民众知情权的实现,培育了知情公民。知情权是一项重要的权利,它是民众参与政治的重要前提,而网络政治传播在促进广大民众知情权的实现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互联网,民众不仅能很好地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诸多事件,还能全面把握政府动态。电子政府建设的推进、各级政府网站的开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等,标志着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民众的知情权也有了基本保障。此外,各大新闻网站、论坛(BBS)、网络社区、博客、微博等,都已成为人们获取政治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政治传播的兴起与发展,逐步打破了传统媒介政治传播背景下政府完全垄断信息传播权的局面。通过影响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使民众在信息获取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和空间,民众知情权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与保障。
其次,网络政治传播为民众开辟了新的政治表达渠道,保障了民众表达权的实现。网络媒介技术在中国的普及,促进了公共交流的自由化,并为公民提供了新的政治表达的机会[3]。在传统媒介政治传播背景下,政府掌握媒介所有权,民众要借助于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向政府表达意愿和要求受到了诸多限制,表达权难以实现。但对于现代政治来说,民众的利益表达是政治过程的必要环节。没有充分的利益表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利益综合,进而也就不可能进行科学决策。因此,民众的利益表达不仅对于自身表达权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整个政治过程也是至关重要的。
网络政治传播的兴起与发展改变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特征,为广大民众向政府表达利益要求创造了有利条件,保证了民众表达权的实现。如1999年5月8日,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发后,广大网民通过人民网的“强国论坛”表达了对北约暴行的强烈愤慨;2003年,“肝胆相照”论坛的出现,表达了乙肝病毒携带者群体对国家在公务员招考中相关限制和规定的不满和抵制;2012年,广大网民通过网络表达了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痛斥了日本的不法行为,等等。可见,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表达平台,民众因此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这不但维护了广大民众的权利,而且对于民众权利的尊重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
再次,网络政治传播为民众参政议政提供了新渠道,促进了广大民众参与权的实现。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政治发展的重要指标。政治参与的扩大既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大转型、大变革时期,民众参政意识论文导读:
薄弱,加之相关制度不完善,致使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网络政治传播的发展改变了政府与民众间的政治沟通状况,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影响力度,为广大民众充分行使政治参与的权利提供了重要条件。西方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在互联网的使用和政治参与水平之间有着积极的联系”[4](p.400)。互联网技术促进了政治参与,有助于传统精英向大众直接参与转变,促进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直接联系[5](p.140)。
在中国,民众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形式较为广泛,主要包括直接向政府机关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参与重大事项的讨论、表达一定的政治情感、监督政府机关的运行等[6](p.144)。论坛(BBS)、各种网络社区、博客、微博、手机等,都越来越成为人们参与政治讨论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方式。在传统媒介政治传播背景下,如此活跃的政治参与是难以想象的。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2007年“厦门PX事件”等,都体现了广大民众通过网络参与政治讨论,最终深刻地影响到了政府过程,保障了民众政治参与权的实现。所以,在政府与民众互动的基础上,民众的政治参与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而这正是网络政治传播的发展对政府与民众关系影响的必然结果。
最后,网络政治传播促进了政府与民众间的政治沟通,进而有利于民众监督权的实现。对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进行监督,既是广大民众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网络政治传播改变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特征,特别是广大民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等权利得到了极大地张扬和保障。在这种前提下,政府对民众的行为也具有了较高的宽容度,民众监督权的实现也有了重要的基础。 源于:论文摘要怎么写www.7ctime.com

三、网络政治传播与现代政治文化塑造

有效的政治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为基础。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和政治关系的维持与变革,以及对政治主体政治行为的引导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深刻地影响着特定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传播是塑造政治文化的重要方式,对新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理论的传播,能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有利于形成新的政治文化倾向,以适应政治发展的需求。网络政治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传播形态,通过影响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增强二者间的互动,在现代政治文化的塑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互联网无论是作为一个政府与民众政治沟通的渠道,还是一个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以及参政议政的场所,都推动了现代政治文化的塑造。政治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政治生活状态、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而互联网的存在与发展正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11](p.198)。比如对民众而言,通过网络政治传播参与政治过程,逐渐抛弃传统的消极文化心理倾向,进而塑造出积极的参与型的公民政治文化。这也正如西方研究网络政治的学者所认为的,网络参与者比一般公民更具有精神[12](p.42),而这种参与的精神正是现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服从、被动、崇尚权威、权利意识淡薄等是其重要表现。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下,参与、自由、平等、法治精神是不存在的,权威观念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关键因素,也只有透过权威概念才能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网络政治传播的发展恰恰在改变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特征基础上,促进了政府和民众在文化心理、行为特征、作用方式等方面的根本转变。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现代政治文化逐渐地被塑造出来。比如,在网络政治传播的作用下,广大民众对待政府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发生了转变,更加主动地参与政治事务的讨论,更加注重对自身权利的争取与维护,表现出了积极公民的特征。人们借助互联网对社会事务的广泛参与,较为自由地讨论和表达意见,影响政府过程,都表现出在传统媒介政治传播环境下难以想象的政治文论文导读:赖性也日趋增强。加之网络政治传播自身多方面的优越性,就使其成为促进政治社会化,塑造新的政治文化的重要方式。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强调的,“互联网要成为传播先进文源于:如何写论文www.7ctime.com化的重要阵地”。2007年1月24日,在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时就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
化特征。因此,互联网上充分的政治讨论,正是形成现代公民文化的重要方式[13](p.259)。广大民众通过互联网积极参政议政,对其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行为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这有利于扬弃已有的传统政治文化,形成新的有利于政治发展的现代政治文化。
其次,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来讲,网络政治传播在向人们传播现代政治文化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政治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通过政治社会化,网络政治传播已经成为塑造现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方式。媒介化政治(Mediated Politics)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而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化则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渠道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团体、传统大众媒介等,在促进政治社会化,推动政治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政治传播对人们的影响日益增强,人们对通过互联网获取、交流和传递信息的依赖性也日趋增强。加之网络政治传播自身多方面的优越性,就使其成为促进政治社会化,塑造新的政治文化的重要方式。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强调的,“互联网要成为传播先进文源于:如何写论文www.7ctime.com
化的重要阵地”。2007年1月24日,在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时就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14]。可见,互联网在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促使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改变,网络政治传播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和空间。网络海量的信息能极大地满足人们各方面的政治信息需求,而对各种政治信息的接收无疑就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更是一个对现代政治文化的吸收过程。网络政治传播的发展,使其不但成为主流政治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而且各种新观点、新思想、新认识等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以及各种思想的交锋和争论,都有利于改变民众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从而有利于现代政治文化倾向的形成。因为“传播不仅是传播的环节,它也创造意义、情感和态度”[15](p.348)。互联网通过广泛传播现代政治文化,能促使人们逐步转变传统的政治文化,进而形成与现代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政治文化倾向。

四、网络政治传播与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就是对政治关系的变革与完善过程,即废除旧体制和具体法律、法规、程序中的不合理因素,并通过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更加、廉洁、公正、稳定、高效的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使社会政治制度更加合理、完善的过程[16](p.32)。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只有不断进行政治改革,变革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改革国家与社会关系。只有正确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才能使政治关系的变化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政府与民众关系则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那么,变革政府与民众关系自然是政治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变革有多种方式,但通过互联网而进行的信息互动则是促进政府与民众关系变革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网络政治传播,通过改变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政治改革的进行。
首先,网络政治传播通过增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相关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一方面,网络政治传播促使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发生了转变,推动了政府管理的制度创新。电子政府建设的推进、各级政府网站的开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各级政府逐步将回复网民留言的工作制度化、政府“公开的内参”的形成、党政机关政务微博的迅速发展等,都是中国政府为适应网络社会而对自身所做的调整和变革。这对于推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过程的公开程度,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中国政府网负责人周锡生曾经指出的那样:“互联网一小步,政府改革一大步”。政府网的开通,以实际行动表明了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的决心[17]。另一方面,网络政治传播促进了相关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在互联网平台上,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日益高涨论文导读:广义上的政府,不仅指行政机构,还包括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以及党委机关,总之,它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对政府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主体性得到空前提高。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权利都通过这个平台得到了充分发挥,这对相关制度和体制的变革与完善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比如,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体制、对政府的监督体制、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民众的意愿表达机制、政治参与机制、政府决策机制等纷纷建立起来。网络政治传播的发展既是这些制度和体制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制度和体制的变革与完善。从网络政治传播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可以看出,不论是人们借助于互联网监督司法过程,维护司法公正,促使司法制度的变革和完善,还是通过揭露社会矛盾和问题,促使政府相关制度的完善,或者是监督政府,促使政府权力运作的合理化,等等,都是网络政治传播通过促使政府与民众关系变化而深刻影响中国政治改革,进而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表现。 其次,网络政治传播增强了政府与民众间的政治沟通,有利于广大民众向政府反映社会问题,使政府了解民众的改革需求,从而能更好地推动政治改革的进行。“政治改革其实是满足社会利益需求的基本方式,而利益需求变化则是政治改革发生的内在原因。”[18](p.72)双向传播及高度的互动性是网络政治传播区别于传统媒介政治传播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表明,不但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向民众传达政令、路线、方针和改革政策,以取得民众的支持,而且广大民众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政府传递相关信息,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从而影响政府过程。2003年以来,网络政治传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并触动了政府最高决策层,一系列事件通过网络后立即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舆论,最终导致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出台。诸多网络事件表明,广大民众对相关方面的改革需求是强烈的,并且民众对相关事件的讨论往往能超越事件本身而影响到相关政策、法规和体制的变革。政府也希望通过网络揭露诸多社会问题,以动员社会支持,促进政治改革进程。“虽然中国国家的自主性非常强大,但这并不意味着领导人可以随意地重建国家。相反,不同的社会力量试图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国家建构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领导人必须考虑社会的声音。”[5](p.21)而网络政治传播的发展,则为社会力量向政府表达利益要求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政府是政治改革的主要推动者。然而,政治改革并不仅仅依赖于政府行为,同时还要考虑广大民众对改革的需求和愿望。因为“政治发展的最基本任务就是使政治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对政治的基本需求,从而使政治能够在有效而稳定的运行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19]。网络政治传播恰恰在传递社会的改革需求和愿望上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通过影响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使广大民众借助于互联网对政府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种关系的改变对于政治改革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改革的成败最终是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脱离民众支持的改革只能归于失败,而在改革者和民众之间进行沟通以取得相互支持的中间环节就包括了大众传媒手段的使用。”[20](p.66)所以,网络政治传播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在变革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广大民众向政府传达改革需求,进而能有力地推动中国政治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网络政治传播是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技术力量,其政治影响力也必然是有限的,不能盲目地夸大其政治作用。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政治传播只有与传统媒介政治传播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积极影响力。
注释:
①本文的政府指广义上的政府,不仅指行政机构,还包括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以及党委机关,总之,它论文导读:上一页12345
是公共权力的行使机构,泛指公共权力机关。民众指民众个人,以及与民众相关的社会群体和组织。政府与民众关系作为一对基本的政治关系,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具体化。政府与民众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尺之一。
参考文献:
刘文科,张文静.第三代政治传播及其对政治的影响[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5).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Z].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642919

3.html.2012-06-06.

[3]Ashley Esarey and Xiao Qiang.Digital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7ctime.com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1,(5).
[4][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M].周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6]金太军.网络与政府管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07-19.
[8]Guobin Yang.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online citizen activi[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9.
[9]刘宏武,陈贵虎.试析行政权力与政府效能[J].学术论坛,1999,(5).
[10]中国.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Z].2010-06-08.
[11]张国良.新媒体与社会变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2]Kevin A.Hill,John E.Hughes.Cyberpolitics:Citizen Activi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M].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1998.
[13]Phlip Seib.Political Communication(IV)[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8.
[14]在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N].人民日报,2007-01-25.
[15]丛日云.当代世界的化浪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16]李景治,熊光清.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7]新华网.领导高度重视网络舆论民意汇入中南海[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4/10/content_440424

2.htm,2012-06-06.

[18]刘务勇.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制度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9]林尚立.在有效性中积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0]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段志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