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图形浪漫图形语言特征分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80 浏览:20319
论文导读:以越“升”越高,感觉变的越来越“尖锐”。蓝色则有下降的感觉,横笛的低音像浅蓝色、大提琴、低音提琴的音色就降得更为低沉;小提琴柔和渐细的音色比较平衡,就像绿色。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创始人的印象派音乐,重要标志便是和声与色彩的充分运用。俄国作曲家史克里雅宾试图把音乐与色彩的关系谱进交响乐,他甚至精确的确定了曲
摘 要:浪漫图形作为平面设计的一种风格或一种创作方法,有着本身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同时又和其他的创作风格或创作手法有着交叉性和兼容性。浪漫图形的创造以寻求挖掘受众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分析受众心理,找出矛盾中最强烈的部分为创作依据。它是一种高智慧加高情感的艺术表现,是智慧与情感的相融。
关键词:浪漫图形;形式语言;审美
Abstract: The romantic graph as a style graphic design or a creation metho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s itself, at the same time and other writing style or approach with a cross and compatibility. The romantic graph creation for complex emotion mining audience heart, analysis of audience's psychology, to find the most intense part of cre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radiction. It is a hig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heightening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wisdom and emotion of integration.
Key words: the romantic graph; formal language; aesthetic
2095-2104(2013)
1.情感性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它对人的社会行为有着积极或消极影响。一幅成功的设计作品,不仅取决于它能否吸引受众注意力,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否唤起受众者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强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鸣。按照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除了生理的自然需要之外,更注重情感和精神的需要①。特别是当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这种情感和精神的需要就显得更为强烈。设计者对于受众心理情感共性的把握也是达成沟通的关键。
浪漫图形情感活动的产生是由于视觉图形中的某些情感元素激起了受众的情感、意志、心境、人格等体验,使得受众将这些情感移注到视觉图形中去,二者在情感上达到共鸣。美学上把这种“情感移置”现象称作移情或移情作用②。移情在审美活动中是极为普遍的,有对物的移情,也有对人的移情。广告受众对浪漫图形情感诉求广告的移情属于前者,广告受众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情趣赋予无生命、无感觉、无意识的广告客体,使之人格化、意义化。
移情说的代表人物里普斯认为:“一切审美的喜悦——都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同情感。③”借此,我们来分析受众移情于浪漫图形广告的原因。浪漫图形广告让人产生深刻记忆的最基本前提是:受众特殊的情感体验与浪漫图形广告的情感诉求达成了一致。例如,一般人对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的场景有着喜悦、温馨的情感体验。当与之相类似的场景出现在广告中时,受众的喜悦、温馨之情就会移注于广告上,产生一种审美同情感。

2.视觉与感知系统互通

在欣赏浪漫图形广告时,人的视觉与感知系统的关系很微妙。
视觉与听觉的互通最为常见。早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康定斯基着迷于音乐与色彩的关系,他认为可以从色彩中“看到”声音:比如小喇叭的声音越吹越高,像可以越“升”越高,感觉变的越来越“尖锐”。蓝色则有下降的感觉,横笛的低音像浅蓝色、大提琴、低音提琴的音色就降得更为低沉;小提琴柔和渐细的音色比较平衡,就像绿色。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创始人的印象派音乐,重要标志便是和声与色彩的充分运用。俄国作曲家史克里雅宾试图把音乐与色彩的关系谱进交响乐,他甚至精确的确定了曲调、每秒震动次数与色彩的对应关系:
C调——256次——红色
升C调——277次——紫色
D调——298次——
升D调——319次——森林的钢铁之光
E调——341次——珍珠白和月光的闪烁
升F调——383次——水蓝色
G调——405次——偏玫瑰红的橙色
A调——44论文导读:美、荒诞美为现代审美增添了新的视觉美感和情趣,各种如梦如幻般的视觉形象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震撼着观者的心灵,使受众心中的意象自由地翱翔,超现实表现作为“另类”的表达形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典雅,其与唯美和梦幻的浪漫表现手法相结合,使人们在关注视觉传达超现实带来的新奇表现的同时,也在调整着审美意识的标准,超
7次——绿色
B调——490次——珍珠蓝
色彩对视觉心理的影响也早已经形成某些规律性的认知:红色甜美火热,橙色微酸,绿色鲜嫩青涩,蓝色冷冽等等。浪漫形象的趣味情节,也有沟通其他感官的常用手法。(图1)RAMA调味酱的平面广告中,使用夸张的拟人手法,将汉堡化作嘴与舌的形象,RAMA调味品的美味不言而喻,即使没有品尝过该产品的受众,味觉也能受到强烈的刺激。
浪漫图形设计中视觉形象的纹理、材质等等也能引起其他感官的共鸣,实景摄影图片能以逼真视觉形象给予观看者其他感官的联想,粗犷而色深的纹理感觉触感粗糙冷硬,皮毛毛状表面比同样色彩的大理石平面感觉柔和温暖,这在包装设计与展示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机械、电器类的包装产品经常使用简单的瓦楞纸或者硬质材料,色彩偏向简洁的冷色调,容易让人联想内在商品本身材质的触感与性能。
色彩与形式的顺序、节奏、空间排列等等都能成为诱导视觉与其他感觉系统的通道。视觉感知描述其他感知系统的奇妙得益于联想,看到花开联想到花的香味,看到白雪皑皑联想气候寒冷,源于视觉意象背后的生活经验,打开连通其他感知系统的渠道。视觉感受对象时,虽然以视觉为主,实际上从人的整体出发,各种感觉都被动调动起来。为了充分接受外界信息,一种感知系统不够用,往往要借助其它感知系统的补充和帮助,各种感知系统的交互,有利于对对应对象的深层理解。因此,视觉传达相关传播媒介在承载信息时不但要注意视觉本身的联觉功能,更要关注与其它感知系统的恰当配合。
另外,运用具有强烈刺激效果和具有原创新异性的视、听符号信息吸引受众注意,激发人们对广告的兴趣,引导受众了解广告的语义信息,强化受众对广告的记忆。
浪漫图形广告通过独特的视、听符号信息和使人倍感亲切的表现信息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震撼力,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留下同类广告难以匹敌的难忘印象。

3.视觉的超现实性

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从有用观点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先于从审美快感的观点对待事物的态度的”④。人类正是在生产、生活中逐渐感知和发现了美,由功利满足的快感转向愉悦心灵的美感,而且首先就是形式美感。在现代背景下,必然要探寻符合现代人审美心理的视觉表达方式。
(1)浪漫图形运用超现实打破以往的审美经验
通常受众在接受一则广告前由于对此已有了审美经验而产生期待值,如果广告信息同自己已有的期待值相同,便引不起任何兴趣,从而降低对广告的审美要求。相反,若广告以从未见过的新形式展现在观者的眼中,由于有悖于期待值,因而大脑中特殊的感知系统立即被调动起来,使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形成视觉定位。
浪漫图形中的超现实表现因其奇异的构成形式(如打破均衡、非对称、无秩序等等)和创意永远同人们正常的视觉期待值相反,总是给观者以视觉上的新鲜感并威胁人们的视知觉,从而将人们以往的审美经验意识加以新的元素,使审美意识重新组织起对事物审美的经验标准,这种形式构造的与众不同能够引发不同的审美意味。
(2)超现实符合当代的审美趣味
浪漫图形设计超现实创造的表象开创了新的视觉表现形式。夸张的手法、违反常规的浪漫唯美的表现,最大限度地发动受众的想象去诠释信息的本意,浪漫图形中的超现实迎合当代人寻求猎奇刺激的心理特点,用超现实的视觉符号要素构筑起新的审美心理。
浪漫图形中超现实的奇异美、荒诞美为现代审美增添了新的视觉美感和情趣,各种如梦如幻般的视觉形象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震撼着观者的心灵,使受众心中的意象自由地翱翔,超现实表现作为“另类”的表达形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典雅,其与唯美和梦幻的浪漫表现手法相结合,使人们在关注视觉传达超现实带来的新奇表现的同时,也在调整着审美意识的标准,超现实作为美的使者必将对现代人审美心理产生深远影响。
注释:
①马斯洛,《人本哲学》,九洲图书出版社,200

3.第四部分367-369页

②陈进波 惠尚学:《文艺心理学通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7 页
③里普斯:《空间美学》第一章,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第 607 页
④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

3.431页

参考文献
尹定邦.图形与意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黄合水.广告心理学:东方出版中心,1998
[3]瓦西里·康定斯基.点、线、论文导读:
面——抽象艺术的基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4][美]贝恩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7ctime.com
特.施密特 亚历克斯.西蒙森 曾嵘等译.视觉与感受——营销美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5]陈培爱.中外广告史: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6](奥) 阿洛瓦·里格尔著.风格问题: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徐恒醇.艺术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美国学者保罗 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1]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2]陈放著.理性的浪漫: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