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解构西方解构主义与中国道家学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141 浏览:59114
论文导读:
摘要: 解构主义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哲学思潮,其拒绝权威崇高,消解二元对立的中心观;主张人与自然相融合;否认言语的可靠性的思想精髓与中国两千多年前的道家的主流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本篇论文立意从:哲学观,自然观,言语观三大方面对两大思想流派的相似之处进行解读分析,为解读道家学说提供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解构主义;道家学说;雅克·德里达;老庄
解构主义是上世纪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哲学思想,其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米歇尔?福柯、马丁?海德格尔等。解构主义以德里达的《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和《书写与差异》的出版宣告成立。对于解构主义的探析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哲学观、自然观和言语观。
首先,在哲学领域上,“解构”就是对结构的消除和分解,即对西方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挑衅和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是雅克?德里达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总称。它强调事物的主导性、恒常性、同一性,忽视其悖逆性、差异性;强调中心事物,排斥边缘事物。所以解构主义,用德里达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对非正当的教条、权威与霸权的对抗。①
其次,自然领域方面,解构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正如后现代哲学家、解构主义先驱马丁?海德格尔所提出的那样:人应该保护那块土地,因为人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它的“托管人”、“守护者”。②
再次,言语领域方面,解构主义对言语的可靠性进行了大胆的怀疑和猛烈的抨击。雅克?德里达甚至创造出了“延异”“播撒”“印迹”三个概念证明言语终极意义的不可知性。
作为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的道家学说,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哲学观上倡导天道无为,物我齐一;自然观上主张天人合一,万物和谐;言语观上诉诸言不尽意,重意轻言。他的这些主流思想和西方的解构主义有着本质的相似。

一、哲学观上:拒绝权威,万物齐一

(一)拒绝权威

1.反对君主,以民为本。

中国的礼制秩序和等级规范渊源流长。《左传》昭公七年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可以说,等级制度就是封建礼制秩序的核心。和中国传统思想大相径庭,老庄明确提出,反对君王,以民为本。老子在《道德经》第49章中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告诫君王为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因为百姓为水而非草芥,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应帝王》)庄子认为,君王依据自己的意志制定出各项规章制度来统治管理百姓本身就是一种欺诈的做法,想用这样的方法来统治好江山就好比徒步过海、开凿黄河、让蚊子去背负大山一样,根本不可能。因为没有体现百姓的意愿,是的表现。

2.否定上帝鬼神的绝对权威。

上古时代,上帝鬼神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权威,人们坚信上帝鬼神可以主宰一切,历史的兴衰更迭,万物的繁衍生息都是上帝和鬼神的旨意,尤其是帝王将相,他们坚信自己更是真龙化身,无懈可击。面对商王朝的岌岌可危,商纣王胸有成竹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他认为帝力大于人力,既然自己是上帝安排的天子,那么周人就拿自己无可奈何。谁知上帝和鬼神也会“篡改历史”,出现了“武王伐纣”的结局。老庄否定了上帝的绝对权威,认为即使是上帝也必须服从“道”的安排,因为没有“道”就没有上帝。“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德经》第60章)老子认为道是凌驾于鬼神之上,用道来统治天下,鬼神就不会显灵。“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庄子·大宗师》)大道是第一权威,而上帝只能屈居其次,上帝同万物一样,都是大道的“臣民”。
(二)万物齐

一、物我互化

逻各斯中心主义主张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等级秩序。如:真理和谬误,理性与感性,本质和现象,言语与文字等。在这种秩序中,二元项之间不是平等的。前者往往处于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的地位,而后者则被看成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和派生的。而雅克?德里达所解构的正是这种等级的结构秩序,他要把矛盾和对立的双方相统

一、相融合,给每个存在的事物应有论文导读:

的位置。这与庄子对待是非、善恶、美丑、高低、贵贱、生死的态度如出一辙。

二、自然观上:天人合一

作为后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解构主义消解二元对立、反对以人类为中心,主张重建人与自然融合的关系,在其看来,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解构主义的这种追求,早在战国时期,老庄面对“物累”“物役”“殉物”等人与自然的对立现象时,就提出“无为”“无待”“三无”等思想以追求人性的复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认为宇宙间有“四大”:人、地、天和道,既然地、天和道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的,那么人也不例外,这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 在老子看来人应该与天地和谐,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除此之外,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应该表现在节约资源避免浪费。老子说:“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老子》第10章)也就是说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产生万物而不占有,这和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主义也就又不谋而合。
同样,在《庄子·天下》中有这么一段话:“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这段话告诉我们,庄子哲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即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上与造物者游”以及“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讲的都是人的精神与天相一致,相统

一、彼此和谐共融。 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7ctime.com

源于:毕业总结范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