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苏区论赣东北苏区新戏运动学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580 浏览:22597
论文导读:者),还能到一处即博得一处群众的热烈欢迎。”工农剧团除了参加苏区的庆祝会、纪念会、祝捷会等演出活动外,大部分时间深入基层和前线进行慰问演出。他们身背包袱,脚穿草鞋,跋山涉水,始终把面向工农当作首要任务,把戏送到每一个村庄、机关和部队。外出时剧团分为10人一组,四处写标语,画壁画,出墙报,每到一地还参加义务劳动
s [摘 要] 苏区革命文艺,是在血与火的斗争岁月中孕育出来的一种新的革命意识形态,它鲜明地反映了我党领导下的苏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广大工农大众崭新的精神面貌。赣东北苏区的新戏运动是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的群众性的文艺运动。新戏运动对于鼓舞群众的斗争意志,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争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苏区革命文艺的精神是很有价值的精神财富,继承与发扬这种精神,学习革命先辈为革命事业执着追求、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崇高品德,对于我们今天继承革命先烈的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赣东北苏区 新戏运动 苏区文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关怀培植下,在苏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开展了蓬勃的革命文艺运动。它沐浴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阳光雨露,经受着革命战争的洗礼,为创建“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模范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新戏运动就是革命文艺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赣东北苏区新戏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苏区的新戏运动,是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最先在红军部队中兴起。当时红军每到一地,都要向群众进行宣传,宣传的形式多为即兴表演,没有剧本。如宣传打倒土豪劣绅,由战士分别扮演红军战士和土豪劣绅,战士提刀捉住土豪劣绅,数落他压迫剥削农民的罪状,然后领呼口号,押着土豪劣绅绕场示众,众人也跟着高呼口号。
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新戏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由在部队表演到在地方演出。这些新戏紧紧围绕政治斗争,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例如,1929年方志敏创作的四幕话剧《年关斗争》即取材于当年贵溪县周坊农民,具体描绘了农民被压迫被剥削的悲惨命运和领导下的觉醒与斗争场面,其中剧中人物多半是真名真姓,如贵溪县领导的领导人邵忠、邵棠、赵梓明和弋横革命根据地党派去的领导人,化名为老彭的黄道。在这个时期,虽然党和苏维埃政府还没有来得及提出明确的新戏运动发展目标和要求,但由于革命领导人的重视与倡导以及红军部队演出新戏的影响,苏区内新戏的演出活动逐渐活跃起来。
1931年9月,赣东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宣传鼓动工作的决议案》中,明确提出“要抓紧新剧、歌曲、化装演讲等工作,并注意这些工作的技术改善”。同年10月,成立了省办专业剧团,称“红色新戏团”,后改为“工农剧团”。“工农剧团”的成立标志着苏区的新戏运动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赣东北苏区新戏运动的组织结构由3个层次构成:1.专门化的文艺团体——工农剧团;2.遍及全苏区的俱乐部和军人列宁室;3.短小精悍的红军文工团、宣传队、戏剧队和慰劳队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7ctime.com
等。工农剧团的机构建制为:设正副团长,分别负责行政和业务工作。团内设有党支部和团支部,党支部书记由团长兼。团部下设宣传、乐器、总务、勤杂四个组。总务组主要负责打前站,联系演出和安排吃住;勤杂组分管搬运服装道具;演员、编导人员归属宣传组。工农剧团纪律严明,作风正派,各项工作都制订了规章制度。干群平等,待遇相同,吃的同是派饭,睡的都是地铺。每人每月工资两块银元,后因经费困难,每月只发理发费,草鞋钱,女同志可多领一份卫生纸。团员们虽然生活艰苦,但心情舒畅。
在新戏运动中,工农剧团受到广大苏区群众的热烈欢迎。1932年5月29日公布的《赣东北苏区文化教育概况》绍:“设立一个新戏团,设立期间到现在将近一年,现有团员40余人,其中女团员8人,所演戏剧都是这里编的。团内科目:音乐、排演、布景等科。在开始时只训练一个月后,就到各地公演,虽然艺术还差得很,但在久未见过戏面的东北(当年称赣东北为东北——编者),还能到一处即博得一处群众的热烈欢迎。”
工农剧团除了参加苏区的庆祝会、纪念会、祝捷会等演出活动外,大部分时间深入基层和前线进行慰问演出。他们身背包袱,脚穿草鞋,跋山涉水,始终把面向工农当作首要任务,把戏送到每一个村庄、机关和部队。外出时剧团分为10人一组,四处写标语,画壁画,出墙报,每到一地还参加义务劳动,慰问红军和红军家属,开展革命形势宣传。同时,替烈军属挑水碾米,打扫卫生,有时还帮割禾、砍柴。有红军医院的地方,就论文导读:
举着红旗去唱歌、跳舞,为伤病员洗衣服,清理伤口,深受红军指战员和广大群众的欢迎。从1931年到1934年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先后到了横峰、弋阳、贵溪、鹰潭、万年、乐平、上饶、玉山、婺源等地演出,工农剧团把他们精心编排的节目送到了赣东北苏区的每一个地方。
工农剧团上演了许多优秀的戏剧节目,如《红光在前》《勇敢杀敌》《最后的胜利》《早婚之害》《一起抗日去》《到白区的妇女中去活动》《欢送哥哥上前方》,还有小演唱《送郎当红军》《砍柴女郎》,以及曲艺节目《加紧卫生运动》(鼓词)、《时事小调》(苏州景)、《工农骂蒋》(双簧)等。许多节目久演不衰,深受群众欢迎,《送郎当红军》这一节目在新中国成立后还经常在舞台上演出。
除了工农剧团所开展的新戏活动外,苏区群众的新戏活动也开展得相当普遍。1933年3月,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关于文化工作决议案》提出:“在戏剧运动当中,特别要注意开展群众的演戏运动,广泛建立工厂的农村的学校的戏团组织,注意培养工农群众的演戏人才。”各地各部门俱乐部遵照上级指示加强了所属剧团的工作,经常组织演出活动,演出歌舞、新戏、双簧、活报剧等小型多样的文艺节目。例如,横峰县覆坊乡俱乐部戏剧团,曾上演活报剧《驱逐》,情节内容是由扮演英、美、法、德、日5个帝国主义者的演员,依次出场自白:“工人罢工、农民、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士兵哗变,怎么办?”这时台下事先安排好的观众站起来指责道:“帝国主义这伙凶恶的强盗并不可怕,一旦人民起来革命了,就是他们的未日到了。”接着,领呼“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5个扮演帝国主义者的演员,在一片口号声中连滚带爬,惊惶地逃入台内。这出戏虽然简单短小,效果却很好。当年曾任覆坊乡俱乐部主任的方立春同志说:“俱乐部演出新戏,比我作上两小时的形势报告更带劲哩!”苏区内其它各地俱乐部的戏剧团也经常到外地演出。 赣东北苏区俱乐部也是文化工作重要的部门之一,是一种团结群众、鼓动群众、教育群众的文化机关。部队的列宁室也很活跃,部队只要在一个村子里驻扎时间较长,就先找两间房间把列宁室布置起来,并开始排练,在这里唱歌、排戏、跳舞,每星期六举办一次文娱晚会,演出自编的文明戏、双簧、快板、歌舞等节目。
为了更好地、更方便地到各地进行巡回演出,苏维埃政府另外还组织了宣传队、戏剧队、慰劳队,同时还要求农村、工厂、学校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要成立业余剧团(即苏区蓝衫团),培养业余演员,开展新戏运动,让红色舞台取代旧舞台。这些文艺小分队短小精悍,形式活泼多样,既演戏,又宣传慰问,增添了新戏运动的宣传教育内容,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许多舞台以外的特殊效果。到1934年初,各种剧团或剧社已在苏区遍地开花,新戏运动真正成了群众性的文艺运动,对于鼓舞群众的斗争意志,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争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方志敏等领导人与赣东北苏区新戏运动

方志敏同志十分重视苏区戏剧,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带领下,赣东北苏区新戏运动开展得声势浩大、蓬勃兴旺。
1928年,方志敏首次在赣东北苏区创编了反映传播革命思想,组织武装,夺取苏维埃胜利的多幕歌剧《政权》,并亲自登台演出;1929年,他在《信江群众斗争的经过和苏维埃历史》一文中,充分赞扬了晚会演新剧的苏区文艺活动;1930年,他在赣东北苏区首府葛源创建了第一个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红色新戏团,次年10月又成立了领导全省戏剧运动的工农剧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7ctime.com
社;1933年,他在《文化工作决议案》中,再次总结“新剧运动”的经验,并明确地把编演新戏剧列为整个苏区文化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934年,他派出参加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以地雷战和红色剧团为赣东北苏区的两大突出事例向《红色中华报》记者作了介绍,把新戏运动与军事斗争放在赣东北工作的同等位置之上。
论文导读:
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中,赣东北的新戏运动非常活跃,当时,在赣东北苏区的每一个角落,哪怕是人烟稀少的山沟里,也能看到新戏听到革命歌曲。在每一个村庄的俱乐部里,在音乐队,戏剧队,慰劳队,工农剧团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是能歌善舞的演员,他们是苏区革命文艺的表演者,又是苏区革命文艺的创造者。赣东北的新戏运动,就是这样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的,成为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色戏剧”三大活动区域之一。

1.“串堂”班演革命新戏

弋横以前,赣东北地区除了弋阳有个弋阳腔剧团、上饶有个南广调剧团、德兴有个采茶剧团、万年有个饶河调剧团以外,乡村中最盛行的旧戏班子就是“串堂”班。所谓“串堂”,一般都是由七八人以上组成的业余戏班子,它是一种艺术水平比较低的民间群众艺术团体。戏班里没有导演,也没有演员和乐队队员的绝对分工,每个人一般都要又唱又演,或又演又伴奏,一般都是清唱,有时也要化妆。排练时,也没有什么剧本,而是听师傅唱一句,自己学一句,死记硬背把唱腔、台词学会,然后照着唱。演唱的剧目,大都是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赣剧、饶河剧一类传统剧目,有时也会表演一些剧目,有全本,有折子,也有连本。乡村中,每逢过年过节,或做房子祝寿,或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总要请“串堂”班来演唱一番,以渲染气氛。演唱的剧目,一般有《天官》《观音送子》《包公斩包冕》《花亭相会》《龙凤呈祥》等等,都是旧戏。
“串堂”戏在地主豪绅等有钱人的眼里,是属于“下里巴人”式的下等艺术,但是却扎根群众,深受劳苦大众的欢迎。赣东北苏区党的领导人方志敏、邵式平、黄道、邹秀峰等,也都很喜欢这种艺术形式。当时,赣东北地区稍大一点的村庄几乎都有“串堂”班,有邵家“串堂”,黄家“串堂”,等等。方志敏的家乡湖圹村就有一个叫“同乐堂”的“串堂”班,方志敏的父亲就曾是这个班里打鼓的,叔叔方高汉是打铜锣的。不管什么人来请,他们就去唱。有一次一个姓邵的地主家办喜事,他们也被请去唱了一番,方志敏知道后,责备父亲、叔叔不该去,气愤地说:“捧他的场干啥!”从这个态度可以看出,方志敏认为“串堂”不应该为地主阶级服务,而应该为劳苦大众服务。
为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弋横前后,在赣东北党和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同志的倡导下,“串堂”班开始摒弃它落后的一面,演起了新戏。目的是利用这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形式,宣传革命道理,启发群众的革命觉悟,唤醒千百万群众奋起革命,与压迫和剥削穷人的地主老财作斗争。从此,“串堂”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被赋予了革命的新内容,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开始时,由于没有新戏剧本,一些“串堂”班便采取“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将一些老戏加以改造,将老戏的曲谱填上新词,换一个戏名,变成具有革命现实意义的新戏,广泛传播,到处组织演唱。例如:将《击鼓骂曹》《骂毛延寿》等旧戏的唱词稍稍改动,便成为《击鼓骂蒋》《骂》,用弋阳腔一类调子演唱。在《骂》中有这样一段词:骂一声,你这卖国的奸臣。生是汉家的人,死是汉家的鬼。为什么投日寇,死绝了良心?
《苏武牧羊》这首歌原来有一段唱词是这样的:苏武流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串堂”将这一段唱词改为:革命大家向前进,工农兵联合,万众同一心。除军阀,杀贪污,土劣要灭尽。打倒国民党,消灭白色军。地主资本家,丝毫不留情。经过这样一改,“串堂”演唱的旧戏就变成具有革命意义的新戏。“串堂”这一古老的群众艺术,就是这样被改造过来的。
赣东北地区的新戏活动逐步兴起,不但为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而且在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中,在巩固和扩大赣东北苏维埃红色政权的斗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红军文工团的精彩演出

1930年,在赣东北苏区新戏运动方兴未艾的形势下,赣东北苏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红色戏团在省苏所在地葛源诞生了。红军文工团演出了不少好剧目,其中有一个鞭挞嫌贫爱富的戏,反响特别大。故事梗概是:有个封建思想十分严重、嫌贫爱富的人,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许配给了有钱的人,二女儿爱上并嫁给了一个穷人。有一天,他过生日,宴请宾客,大女婿大摆阔气,带着厚礼,坐着轿子而去,二女婿因为穷,送不起礼,起初不太敢去,后来还是硬着头皮两手空空徒步而去。老丈人见二女婿穷,又寒酸又没有文化,便想借机戏弄一论文导读:白,而穷人听了非常高兴。这个戏表现了贫苦百姓的智慧和骨气,长穷人的志气,灭地主豪绅的威风,苏区群众非常欢迎。
下。祝寿开始了,厅堂里有钱的人站在大女婿这一边,穷人站在二女婿这一边。叩拜完毕,老丈人说:“今天,我们来作一副回文联,大女婿出上联,二女婿对下联,但开头几个字都得由我讲……”接着,他说了四个字“福如东海”,这时,大女婿接着讲了一通吉祥奉承的话,出了上联:“福如东海,海龙王……”大女婿讲完,厅里响起一片喝采声,说上联出得好,有文采。老丈人听了更是洋洋得意,他又讲了下联开头的“寿比南山”四个字,要二女婿接着对下联。哪知二女婿不慌不忙,说道:“寿比南山,山东老,老奴才,才得成人,人面兽心,心不好,好死不死,死骆驼,驼重不驼轻,轻骨头,头上做土气,气死人。”一说完,二女婿便拱起双手,对老丈人和众人说了声“告辞了”,便扬长而去。这时,老丈人已气得脸色煞白,而穷人听了非常高兴。这个戏表现了贫苦百姓的智慧和骨气,长穷人的志气,灭地主豪绅的威风,苏区群众非常欢迎。 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7ctime.com
源于:免费论文网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