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素养网络环境下关联主义学习论述和信息素养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34 浏览:19525
论文导读:是什么样的?2为什么学习理论很重要21学习理论对教学的重要性理解学习理论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图书馆员作为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日益增加,因此,他们越来越需要关心教学的有效性。ChrisGuder指出,不需要对图书馆员进行像教师一样的培训,学习理论可以帮助图书馆员提高他们的教学和与读者的互动。学习理论的目
〔摘要〕本文探讨了关联主义理论并回顾了影响信息素养教育的其他学习理论,认为关联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学习理论,为理解网络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
〔关键词〕关联主义;信息素养;学习理论;Web 20;学习网络
DOI:10.3969/j.issn.1008-082

1.2013.05.002

〔〕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5-0006-03
1什么是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是用来理解学习的一种理论框架,把学习过程比喻为建立网络。关联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思想通过个人学习网络连接起来的过程,个人学习网络又是由众多的信息资源和技术组成的。知识从个人学习网络中出现,学习者通过各种互联网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网络搜索引擎和网上信息资源等,认识到一些概念、意见和观点的关联性。因此,关联主义认为网络信息技术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George Siemens描述的关联主义的核心原则如下:
(1)学习是将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
(2)当不同的专业节点和信息源是由数字资源、在线资源组成的时候,学习和技术是密不可分的。
(3)拥有感知不同领域的观点与概念之间关联性的能力至关重要,是学习的关键。
(4)为促进持续学习必须发展与保持各种连接。
(5)学习开始之前,首先要对该信息需要摘自:写论文www.7ctime.com
应用到哪些技术进行决策。决策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关联主义强调知识的存储和处理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完成的。关联主义关注的是学习者的连接能力,当连接发生时学习也就产生了。因此,关联主义强调拥有能够识别相关性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讲,关联主义学习是学习网络的发展过程,是将嵌入到网络各处的知识节点进行连接的过程。
关联主义是运用网络原理来定义知识和学习的过程。外部网络如同人体内部的神经网络一样,人们在网络中进行沟通。从概念上讲,学习涉及概念和思想间的连接和强化,以及通过网络技术与其他人的互动。连接代表学习过程中的最小元素。Siemens认为关联主义为探讨下面这些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
(1)连接是如何形成的?
(2)连接表现出哪些特点?
(3)技术在实现连接过程中的重要性?
(4)是什么在2个、3个或多个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中传递?
(5)如果我们从关联主义的角度去发展学习,学习会是什么样的?
2为什么学习理论很重要
21学习理论对教学的重要性
理解学习理论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图书馆员作为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日益增加,因此,他们越来越需要关心教学的有效性。Chris Guder指出,不需要对图书馆员进行像教师一样的培训,学习理论可以帮助图书馆员提高他们的教学和与读者的互动[3]。学习理论的目的是描述学习的过程,并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提供重要的框架。学习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从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
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教学理论更注重教学构建的方式,以促进学习。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是为了特定类型的学习需求。同样,不同的学习模式和理论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教学。
22现有的学习理论与信息素养教育
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可以运用多种根植于教育理论的教学策略。Grassian和Kaplowitz认为,现有的学习理论大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4]。行为主义认为通过对行为的明显变化进行观察,可以完成对学习的衡量。认知主义虚构了学习发生时学习者重新建构的心智模式。学习者正是通过这一模式来了解世界,以纳入新的经验和信息。与认知主义密切相关的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关注学习者不断积极的创造和建构新的心智模式作为经验和互动的结果。人本主义强调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情感和动机的重要性。当前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强调的是主动学习的相关性,中心原则属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Oakleaf和VanScoy指出,主动学习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已经被广泛接受,当学习发生时,学习者会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解决[5]。同样,Smith认为,当主动学习发生时,学生变成了教学过程的参与者[6]。Bobish指出,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高论文导读:
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念[7]。
31新技术的诞生
Siemens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互联网之前,信息技术对学习环境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需要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与之相适应。现有的理论对学习的描述为个人以脑力为基础的学习。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知识、学习可以概念化为人类之外客观存在的网络元素。
32新学习的产生
在数字化时代,学习的环境是网络化、社会化和技术化的。互联网让学习者接触到无限的信息资源,这其中包括图书馆数据库、同行评审的开放获取期刊、机构库和各种随着Web 20工具发展起来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如Social Bookmarking(“夹”或“网摘”)、媒体共享工具、RSS订阅、以及协作对等资源等。Web 20允许用户通过运用大量的工具和技术进行连接、沟通与合作。合作信息的创建是新兴网络的一项基本特征。在Web 20中,终端用户有机会创造信息和知识。Web 20技术的广泛运用促进了对传统学习范式效果的探讨。Rita Kop认为Web 20是“具有颠覆性的技术”[8],传统的教学策略已不再适应学生的学习方法。Web 20关注的是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如何运用网络技术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动。
33新素养的形成 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在于广泛地进行信息技术的扫盲。Luke和Kapitzke指出,由于网络允许用户对文本知识进行创建、批评和改造,因此,从印刷到数字化,从只读网络转变为协作式网络,从信息的消费者到内容的创造者,诸多转变要求对教育重新进行远景规划[9]。信息的技术化需要信息素养来重构传统意义上的文字、知识和权威。
James Marcum指出,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是一种互动,它将很多人连接在一起[10]。图书馆员和学者们已经在重新思考信息素养的标准定义,为信息素养概念的阐明和信息素养教育的设计提供新的框架。
4如何运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关联主义提供了一个框架来了解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从关联主义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连接来帮助学习。Couros提出从关联主义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以促进个人学习网络的发展[11]。网络环境下,关联主义教学可以通过以下4个理念和方法来实现信息素养教育:
(1)学习需要多种信息资源,包括Web 20协作式资源、用户生成的内容、图书馆资源和学术文献。
(2)承认每一种信息资源都是学生个人学习网络的一部分。
(3)学生需要具备可以熟练应用媒体平台和各种工具进行学习的技能,鼓励学生使用这些技能来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作为他们学习网络的一部分。
(4)学习所涉及的概念、观点是以不同的节点嵌入在以技术为基础的动态知识社区和学习网络中的。
Wilkinson主张向学生教授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的相似性,而非它们之间的差异,鼓励学生在各种资源中建立连接[12]。当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和信息科学文献在讨论学生对Web 20信息资源的利用,图书馆也承认这些资源是学生学习网络的一部分。Head和Eisenberg发现,当学生想要确定一个主题的时候,他们会去维基百科找到相关术语的定义以及相关的引用[13]。在这方面,维基百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学生进入深入研究模式,即学术研究时,他们更多使用的是图书馆的数据库,比如JSTOR、Springer等,而不是维基百科。这清楚的表明,维基百科是许多学生学习网络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使用维基百科连接到学术资源和图书馆的数据库。同样,Jacobs指出,虽然很多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包括学术图书馆对维基百科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提出了明确的批评,但是维基百科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积极参与讨论的机会。正如Jacobs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与维基百科都有一种预先存在的关系[14]。
协同信息资源,如维基百科和W论文导读:.远程教育杂志,2011,(5):34-39.Siemens,G.Connectivi:alearningtheoryforthedigitalage.http:∥www.elearnspace.org/Articles/connectivi.htm,2011-08-01.Guder,C.Patronsandpedagogy:alookatthetheoryofconnectivi.PublicServicesQuarterly,2010,6(1):36-4

2.Grassian,E.andKaplowitz,J

eb 20资源都可以链接到学术资源与图书馆研究。例如,Seale认为,用户生成的内容为学生创造了接触多角度观点和声音的机会,从而促进教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5]。通过承认用户生成的内容,如博客(Blogs)作为知识存放的位置,Seale认为这些资源是学生的个人学习网络的潜在节点[15]。在学生看来,相对于学术资源和图书馆的数据库,用户生成的内容代表着存放于其他位置的知识。
5结语
新兴的信息素养框架表明,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深刻地影响了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对信息、知识和学习的理解。随着信息素养概念的发展,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学习理论可以帮助那些进行教学的图书馆员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学来说,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也有学者认为关联主义不能够被称为一个全新的学习理论。Kop和Hill指出,目前关联主义还缺乏广泛的实证研究来支持它的假设,关联主义从哲学领域还没有完全延伸到应用教育研究领域当中[16]。笔者并不认为关联主义会取代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或人本主义的学习模式。就像这些学习理论一样,关联主义只是给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以促进教学。就像Driscoll,他鼓励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每一种学习理论,并对该种学习理论是否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学的发展做出评估,然后建构个人的学习理论并指导教学实践[17]。
总之,关联主义是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如何在数字化空间进行学习。关联主义是建立在传统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原理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联系密切。因此,图书馆员要将学生的学习视为信息素养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关联主义原理与信息素养教育之间的相似之处表明关联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它摘自:毕业论文摘要www.7ctime.com
和信息素养教育之间可能存在互动加强的协同关系。“通信”和“连接”对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的中心就是“通信”和“连接”这些概念。同样,学生通过信息的连接进行学习也有力地支持了“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这一理念。
参考文献
王竹立.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1,(5):34-39.
Siemens,G.Connectivi: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EB/OL].http:∥www.elearnspace.org/Articles/connectivi.htm,2011-08-01.
[3]Guder,C.Patrons and pedagogy:a look at the theory of connectivi[J].Public Services Quarterly,2010,6(1):36-42.
[4]Grassian,E.and Kaplowitz,J.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Theory and Practice[M].Neal Schuman,New York,NY.2009,2nd ed.:75-78. [5]Oakleaf,M.and VanScoy,A.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digital reference:methods to facilitate student learning[J].Reference & User Services Quarterly,2010,49(4):380-390.
[6]Smith,SS.Web-Based论文导读:Society,1999,7(3):467-491.Marcum,J.Rethinkinginformationliteracy.TheLibraryQuarterly,2002,72(1):1-26.Couros,A.Open,connected,social:implicationoreducationaldesign.Campus-WideInformationSystems,2009,26(3);232-239.Wilkinson,L.Bridgingthegaps:translite摘自:学年论文{#GetFullDoma
Instruction:A Guide for Libraries,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M].Chicago,IL,2010,3rd ed.:113-115.
[7]Bobish,G.Participation and pedagogy:connecting the social web to ACRL learning outcom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1,37(1):54-63.
[8]Kop,R.Blogs and wikis as disruptive technologies:is it time for a new pedagogy[M].The Pedagogy of Lifelong Learning,Routledge,New York,NY,2007:58-61.
[9]Luke,A.and Kapitzke,C.Literacies and libraries:archives and cybraries[J].Pedagogy,Culture,& Society,1999,7(3):467-491.
[10]Marcum,J.Rethinking information literacy[J].The Library Quarterly,2002,72(1):1-26.
[11]Couros,A.Open,connected,social: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design[J].Campus-Wide Information Systems,2009,26(3);232-239.
[12]Wilkinson,L.Bridging the gaps:translite摘自:学年论文www.7ctime.com
racy as informed pedagogy,paper presented at the LOEX Annual Conference[EB/OL].http:∥/lanewilkinson/loex-2011-transliteracy,2011-08-15.
[13]Head,A.and Eisenberg,M.How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use Wikipedia for course-related research[EB/OL].http:∥www.uic.edu/htbin/cgiwrap/bin/ojs/index.php/fm/article/view/2830/2476,2012-08-09.
[14]Jacobs,HLM.Posing the Wikipedia problem and the praxis of problem-posing in library instruction[M].Library Juice Press,Duluth,MN,2010:98-103.
[15]Seale,M.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and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using user-generated content to incorporate critical pedagogy[M].Library Juice Press,Duluth,MN,2010:55-57.
[16]Kop,R.and Hill,A.Connectivi:learning theory of the future or vestige of the past[EB/OL].http:∥www.irrodl.org/index.php/irrodl/article/view/523/1103,2011-09-03.
[17]Driscoll,M.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M].Allyn & Bacon,Needham Heights,MA,2000:137-141.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论文导读:上一页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