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隐性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286 浏览:97080
论文导读:
摘 要: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个体隐性知识在涉身性、体验性基础上的分享传递过程,具有组织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分析基层一线干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组织间关键要素,构建概念模型,揭示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机理。影响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关系、隐性知识相关度以及个体社会心理认知。建立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保障体系应加强文化保障、组织保障、技术保障等,从而有益于加快学习型政府建设,提高政府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基层一线干部; 隐性知识; 显性化; 学习型政府
1672-9749(2013)02-0018-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自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到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再到2013年3月在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这一切表明了中国对时代精神、现实挑战、历史经验和未来发展的更深刻认识,对党的建设目标的更科学定位。即建设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政府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基层一线干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基层一线干部个体知识特别是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是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的客观需要。

一、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概述

1958年,迈克尔·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首次从哲学领域提出“隐性知识”概念,将其表述为“一种沉静的、心领神会的、不可言表只能意会的知识,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界的感知和理解,也即来源于个人的心智模式。”[3]隐性知识的存在体现了知识载体的两种能力,即在体验中成长的能力和追求与达成个人目标时运用知识的能力。隐性知识的获取途径不是经由他人的直接帮助,而需通过个体学习。表现为个体目标价值越高,其隐性知识支持获取目标越直接。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就是知识的分享传递过程。

1.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特征

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具有涉身性。涉身性是认知科学的核心概念,是指认知主体利用驱体、感知器官、视觉系统等进行认知,是源于一种对有机体及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他们有来自周围环境的直接体验,其认知行为是涉身的。人是知识的载体,人文因素决定个体知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个体因为拥有独特的知识和体验而具有比较优势,单个个体因为知识结构的差异,在某方面总是要比其他个体多一点优势。[4]基于此特性就导致了知识的隐含性。隐性知识作为知识的一部分同样不能离开人这一主体而独立存在,同时隐性知识也并非永远不可获得,随着新的隐性知识的产生,部分原有的隐性知识会不断地显性化。[5]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以其个体的存在而存在,因此具有涉身性。
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具有体验性。隐性知识的涉身性决定了隐性知识的体验性,没有经由实践的体验活动是不可能获得隐性知识的。[6]波兰尼认为,人类拥有的“说不出的知识”占人类知识总量的大部分。据统计,组织的知识中隐性知识所占比重高达90%。由于隐性知识的动态变化性,决定了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的获得是一种自体验过程。个体隐性知识产生于认知者其时的实践活动,依赖于所处的特定情境,受到一定文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化背景下的理念认知的制约,具有显著的文化标记特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它总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
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尚未编码和显性化难以复制、传递和交流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存在于基层干部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非不能传递,只不过其传递方式较为特殊,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它既体现了基层一线干部个体的技术、知识、能力、经验、创造力,又体现了基层一线干部群体成员的共同愿景,以及对政府组织的忠诚度和对政府组织文论文导读:特征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具有组织性特征。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渗透于基层一线干部个体关系间的,与政府组织生存及发展相关联,传递基于信任关系的社会背景信息,以及在这个背景下简化的基层一线干部个体行动的价值系统。该系统体现了政府组织在社会发展中有效的关系资源。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基层一线
化的感悟力。

2.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特征

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具有组织性特征。[7]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渗透于基层一线干部个体关系间的,与政府组织生存及发展相关联,传递基于信任关系的社会背景信息,以及在这个背景下简化的基层一线干部个体行动的价值系统。该系统体现了政府组织在社会发展中有效的关系资源。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间的沟通、规范和信任等方式,协调其行动促进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的分享传递,从而提升政府组织的行政效率。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一定时期内的动态的过程,[8]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政府组织之间、基层一线干部个体之间、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机构之间反复博弈和交流,其资源是政府组织的一种重要资产和财富。一般情况下,拥有显性知识的同质型人才,是组织普通的一线,几乎没有什么创造力,社会中这样的人居多。而拥有隐性知识的异质型人才,是组织的宝贵财富,组织因他们而兴旺,他们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组织的异质型领导越多,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得越好,组织的竞争力越强。
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具有社会性特征。社会化是指从个体的隐性知识到另一个体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人类知识传播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此。这一过程中,个体通常不使用语言也能够从其他个体处获得其想要获得的隐性知识,如仅凭经验、模仿和实践就可以学会的那些技能。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尽管人们不遗余力地将隐性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显性化,但毕竟总有相当一部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无法实现最终转化。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社会化特征则是将隐性知识进行传递、共享乃至创新,增强其组织的竞争能力,这已经成为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分享传递主要体现在社交层面上,它可以提升基层一线干部个体的可信赖度和促进基层一线干部之间的相互信任度。[9]文化动因是信任机制构建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政府组织的共同愿景团结基层一线干部,协调基层一线干部之间个体利益,促进个体高度认同政府组织的目标及其价值,进而形成并强化政府组织内部价值观。

二、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机理

1.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路径

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一般认为是隐性知识从传递者到接收者的整个运动过程,该过程包括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传递者、隐性知识接收者及两者之间的距离等四要素。[10]在政府组织中,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参与者通常为基层一线干部个体、基层一线干部群体和政府组织。隐性知识在各个层次之间的分享传递进而形成了其显性化路径。
隐性知识在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间的分享传递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隐性到隐性的直接分享传递。即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间通过彼此的直接交流,以意会的形式将难以显性化的心智模式等隐性知识分享传递给他人;另一种是从隐性到显性的间接分享传递。即先将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再进行分享传递。
隐性知识在基层一线干部个体和基层一线干部群体间存在双向分享传递。其过程通常在其个体隐性知识编码化和显性化并转化为群体隐性知识的基础上,将群体隐性知识分别以“隐性-隐性”和“隐性-显性”两种方式传递给个体,而这两种方式的选择取决于隐性知识编码化和显性化的难易度。
隐性知识在基层一线干部个体和政府组织间实现双向分享传递。基层一线干部个体的隐性知识被聚合到政府组织中,实现了政府组织隐性知识的整合,在类似上述过程编码化和显性化的基础上转化为政府组织新的隐性知识,并经由政府组织将新的隐性知识反馈到基层一线干部个体中,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形成政府组织基于信任协作的相关规则和惯例。

2.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概念模型

相应的,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传递过程主要发生在基层一线干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组织之间。隐性知识的个体传递者依据对隐性知识的自我论文导读:
认知,按照接收者的需求以及对其需求的主观理解,通过选择相关媒介来分享传递个体隐性知识。其一般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隐性知识的分享传递过程,影响隐性知识的再创造。隐性知识的无形性决定了其传播过程中必然遇到阻抗,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接收者对已接收隐性知识的分析判断以及反馈。本文考虑隐性知识显性化动态性特征,在图1基础上构建扩展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在该扩展概念模型中,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接收阶段被扩展为三个阶段:即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背景研究、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理解能力和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接收程度。由此可更为清晰地知晓接收方对隐性知识的需求类别、内容及接受理解程度。

三、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影响因素

1.社会关系因素

相对于个体的元认知而言,种族、历史、社会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社会大环境以及个体所处的组织环境均会产生针对个体信息认知与再生的重大影响,在这一层面,进而形成基于社会关系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会受到个体的元认知、个体与其它个体的交互、个体对自然客体的认识过程的影响,如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共享的难易程度是有区别的,知识共享的流动要求参与人采取开放的态度。这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经由个体在其环境中长期体验来实现。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必要前提是隐性知识传递方与接收方的关系质量,受参与者个体的工作规范、价值观念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影响。和谐关系的建立可有效促进隐性知识的分享传递,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传递双方交流与合作的成效。获取新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创新知识的来源,只有依托于良好的社会关系,摘自:毕业论文免费下载www.7ctime.com
基层一线干部才会因得到鼓励而建立信心,并对未知领域进行积极的探索性开发。

2.隐性知识相关度因素

隐性知识相关度主要表现为因隐性知识内隐性及因果模糊性而造成影响隐性知识分享传递的复杂性。在个体隐性知识分享传递过程中,由于传递环境、传递动机、传递范围等动态因素的客观存在,会致使一定程度的信息阻滞,这就构成了“隐性知识粘度”。通常粘度越大,分享传递就越困难。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分享传递过程与政府组织机构的规模及文化氛围的复杂性相关。又由于个体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人的逻辑,其粘性与人特定的隐性知识源、隐性知识接收体以及传递环境等因素相关联,基于此,政府应采取相应有效手段,降低个体隐性知识分享传递粘度,促进隐性知识的流动。[11]

3.个体社会心理认知因素

认知个体内部思维、情感、心智模式、直觉等方面因素的差异会影响到个体提取客体信息、实施智能行为及信息传递过程等各个方面,即形成学者们常述及的个体信息认知与再生问题。而这些实际上是基于认知个体内部心智与思维意识的隐性知识,也被称为基于个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该类隐性知识,通常体现为个体的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直觉、方法、情感等其他方面。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传递的有效实现,需依托于隐性知识传递方和接收方的沟通,伴随着传递双方沟通的逐渐深入,挖掘更深层次的、内隐的、经验性的个体隐性知识,并使其得以显性化。但双方的有效沟通要基于共同语言的连接,克服传递双方的相互不信任的社会心理障碍,弱化隐性知识拥有者的独占心理和个体保护性的行为,降低个体之间会因信任缺失而致使合作与沟通破裂的几率,进而最大化摒除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阻碍。基层一线干部对个体隐性知识进行分享传递的主观意愿是其显性化的前提。个体对共享隐性知识源及共享程度等因素的认知,决定了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效果。

四、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保障体系

1.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文化保障

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建设学习型的政府组织文化的一项重要活动,具有现实意义。由于个体的传统观念及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局限性,致使个体隐性知识的分享传递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在客观上要求政府组织树立政府威望,提供文化知识交流平台,并建立与基层一线干部之间的信任关系,以期提高个体主动分享传递隐性知识的积极性。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分享传递应定位于政府组织的实际工作,其显性化过程体现政府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政府组织应创建相应的保障体系,促进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分享传递的公平、公正性,进而培育基于个体隐性知识分享传递的政府组织文化。论文导读:2.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组织保障建立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保障体系,必须要求政府组织在创造良好的隐性知识传递的氛围基础上,配套激励机制,加强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的整合、集中与创新,

2.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组织保障

建立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保障体系,必须要求政府组织在创造良好的隐性知识传递的氛围基础上,配套激励机制,加强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的整合、集中与创新,进而提高现代政府组织在新经济技术及社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学习型政府组织建设的重要目标和职能是促进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的共享传递和提高基层一线干部素质,构建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组织结构。通过减少纵向上的管理层次,增强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分享传递的灵活度;通过弱化横向部门职能,依据基层一线干部个体的兴趣爱好组成正式或非正式的群体,促进个体间隐性知识的分享传递。
政府组织应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特色,促使基层一线干部个体主动分享传递技能与经验,再通过合理设计调整工作流程,建立起有利于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环境和与之相适合的组织结构。

3.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技术保障

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支持体系的建立,需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政府组织的相关信息数据和个体隐性知识进行串联匹配,利用数字化设备以数字化管理系统为支撑,整合多种管理资源,构建政府组织信息运营体系,实现政府组织隐性知识传递信息化,提高政府组织服务和管理水平。
提供先进的隐性知识管理工具。建立政府组织隐性知识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管理个体隐性知识,开发政府组织隐性知识仓库和绘制政府组织隐性知识地图,实现系统智能化功能。政府组织能够利用该系统把需要传递的隐性知识及时准确地送达接收方。
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渗透于个体关系间,与政府组织生存及发展相关联,传递基于信任关系的社会背景信息。该过程包括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传递者、隐性知识接收者及两者之间的距离等四要素。隐性知识的分享传递过程,影响隐性知识的接收者的分析判断以及反馈。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是研究基层一线干部知识显性化的主要基础。要加快学习型政府建设步伐,提高政府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基层一线干部队伍建设,其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值得研究者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徐晖.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N].杭州日报,2013-01-07.
[3] 楠.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8):60-62.
[4] 刘善球.科技型企业家隐性资本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 张海英.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J].情报科学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2002(6):654-657.
[6] 李水蓝.基于隐性知识的跨国公司多元化战略的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 郭强,施琴芬.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外部机理和技术模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4):69-72.
[8] 张德茗.企业隐性知识传递与沟通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9] 张波.“中小企业—客户”社会资本与知识传递的关联机制和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0] 彭赓,李敏强,寇纪淞.信息、信息技术与组织决策结构[J].中国软科学,2001(5):61-65.
[11] 戴俊,朱小梅,盛昭瀚.知识转化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4(3):85-91.
[责任编辑:庞 达]论文导读:上一页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