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承当对比教育本体研究价值承当与作用谱系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34 浏览:22098
论文导读:
摘要:比较教育本体研究是以追求比较教育终极实在为依归,以奠定比较教育知识基础为任务,意在追寻其本体的原点构建与视域导向,解答比较教育的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完成“比较”之于“教育”的哲学命名,将比较教育从本体存在层面延伸至比较教育本体超越层面,力求在本体论上有所突破,构建一种比较教育学理范式的可能性。这不仅是一种比较教育理论视野转换和学术深度的展现,而且为比较教育树立了自己合法性的学理知识和实践依据,提供了研究比较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教育学;比较教育;本体研究;意义谱系
1672—4283(2013)01—0147-06
比较教育是应时代之需而孕育和发展的,它与生俱来具有适应时代和人类发展需要的功能,并始终具有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强大动力。为从根本上系统地、合乎逻辑地追寻比较教育存在之真谛,有必要进行问题意识和研究范式的转换:从对象性思维转向反思性思维,从研究既存的比较教育转换为研究比较教育的“存在”,亦即从对“存在者”的解读转为对“存在”本身的解构。从根本上追寻比较教育这一“存在”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何以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力求构建一种比较教育本体论的可能性,进而找到一种更宽厚的学科“视界”。

一、比较教育本体研究的真实意蕴

如同科学理论和人生的其他问题一样,本体问题只是人们从自身需要和目的出发的一种思维假定,一种认识的逻辑前提,并不由自身来决定其意义,相反,本体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如果以中国哲学的观念来审视,本体的重要以及对比较教育本体研究的启示,其意义无疑十分明显。“本体”是中国哲学中的中心概念,兼含了“本”的思想与“体”的思想。本是根源,是历史性,是内在性;体是整体,是体系,是空间性,是外在性。“本体”因之是包含一切事物及其发生的宇宙系统,更体现在事物发生转化的整体过程之中。就其质所言本体是气,就其秩序所言本体则是理。显然,这些中国哲学词汇都有内在的关联而相互解说,形成一个有机的意义理解系统。在此意义下,我们可以说本体就是真理的本源与整体,真理就是本体体现于理、体现于价值。更值得注意的是,此一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具有较强的融合与包含能力。因之,我们不能说它没有再发展以涵盖方法与科学的潜能。
问题是,哲学上的存在何以导向比较教育上的存在?哲学上的“在”(being)作为纯粹的在乃是一个空洞的大全,它无所不容,又无所定指。然而它既是“是”、是“在”、是“有”,就必然拥有自己的呈现形态。这种存在形态就是“在”的实际承担与表现。当然,在的外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海德格尔指出:“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按照种种不同的存在领域,存在者全体可以成为对某些特定事情的区域进行显露和界说的园地。这些事情诸如历史、自然、空问、生命、此在、语言之类、又可以在相应的科学探索中专题化为对象。比较教育当然也是如此。按照卢卡契(Ceorg Lukacs)在《社会存在本体论》中的划分,存在形态共有三种基本形式:物理的、有机的和社会的,前两类合为自然存在,后者独为社会存在。当人们注意到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时,也就产生了自然本体论和社会本体论;同理,当我们注意到比较教育的存在时,也就自然产生了比较教育存在的本体论。
本体的概念起源于哲学领域。哲学是发展的,同样,本体问题也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在人类的实践运用中常说常新、向前推进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任何本体问题的提出、规定和论证都会随着人类实践与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和发展,绝对不变的本体论是不存在的。反言之,本体观的递演和嬗变又一定会折射出哲学的新思路、新进展。本体问题是哲学的根本导向性问题,确切地说,如何看待和理解本体问题决定了以一种什么样的哲学观来观察和思考世界,也决定了不同时代和不同条件下人们的思维水平和思想路向。因此,关于本体论问题的思考,总是深深地渗透和蕴含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基础构造之中。
“本体”具有较强的对象性意义,是作为客观实在或观念实在而存在的,它既代表了某一事物的根本属性,又是该事物衍生发展的原初起点,它不能被再分析,也不能被再追问。因此,建立在学理性层面上的比较教育本体是存在的,也是必须的。哲学本体论所指向的存在是一种总体论文导读:
性的存在,它研究存在的总体性本质和规律,而各门具体科学也研究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但它们所触及的只是存在的某一领域或某一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比较教育的本体研究有个明晰的认识了,它是把比较教育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探讨比较教育自身的它不是研究“存在者”的一门学问,而是把比较教育作为~种对象性存在,探究其何以“存在”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学问。由于人们大多在既成的、现存的乃至直观的意义上看待和理解比较教育,此时在人们的视野中作为对象的比较教育是已然存在的事物,是“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本身
比较教育本体研究则偏重于比较教育的学理性、思辨性意义,是在合乎逻辑和不违理性的前提下,对比较教育作学理上的整合性研究和系统化探讨的哲学思辨。具体来说:第一,比较教育本体研究是人的思维对比较教育这一事实进行还原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它是一种逻辑的构建物。在比较教育现象背后、在现实世界之外,并不存在一个客观存在的比较教育本体世界。也就是说,比较教育本体世界并不是客观存在,是人们思维的构建,它是真实的人为设定,不能用感知和经验证实来否定比较教育本体世界。第二,比较教育本体研究是基于现实世界构建的,而且是批判现实比较教育世界、针对现实世界的缺陷构建的,无疑它要比现实的比较教育世界完善,但它不是完美无缺的,因为无论现实比较教育世界也好,人类的思维想象也好,都不存在、也无法构造出完美无缺的世界。第三,比较教育本体研究并不是一种本体论的本真模式,可以用它来批判现实比较教育,使现实比较教育更好地发展,更有益于这个学科有意义地存在。但比较教育本体研究毕竟是人类在理论上进行本体世界的还原,无法也不能在实际上进行本体世界的回归。第四,比较教育本体研究结论的抽象性和普适性是相对的。它只是相对于各种具体的比较教育理论而言更为抽象,更具有普源于:免费论文查重站www.7ctime.com
遍性。与比较教育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一样,根本上说只能是时代的产物,具有相对的合理性,比较教育本体论要成为满足时代需要的本体论,应是自己时代的产物,而且所反映和所适用的只是这个时代,一旦把它们搬用于其他时代,就可能成为荒谬的“东西”。当然,我们在研究上也需要与时俱进,提出能反映时代精神、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比较教育本体论。 源于:论文写法www.7ctime.com
从学科发展的生长点来看,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元件主要包括对比较教育的出发点、归宿、范畴、理论基础、方法论、发展机制、条件和思路、话语体系、概念、体系、性质诸方面进行的反思和建构,其目的主要是试图建构和完善比较教育学,增强教育比较研究的科学性,最终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比较教育本体研究就是对比较教育作本体论意义上的思考,从哲学视角去研究和审视比较教育的发展,或许能对比较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

4.比较教育本体研究是比较教育学科建设视角转换的路径之一

任何科学不存在一种单一、不可替代、最终的永恒方法论基础,像黑格尔那样以“完成时的思维”方式来构建并宣布一些最终原理,是一种绝对主义的天真幻想。任何方法论的使用都是有限和具体的,而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问题长期以来为国际比较教育学术界所关注和争论。这种关注和争论似有过犹不及之嫌,因此,在学术界被称之为“研究方法情结”。毋庸置疑,日常生活对比较的观点和将比较提升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间的对立,比较方法论和实际比较研究之间的不一致以及比较社会科学研究和大量比较教育文献之间的矛盾等都表明了比较教育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这些矛盾不但没有消除,而且仍然在继续并影响着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视角。有关比较教育根本性和整体性的本体论问题长期被遮蔽在热衷于执着地追求一种比较教育自身所特有的方法和方法论之中。
埃泼斯坦在20世纪80年代曾指出:“关于方法论的自我意识或许是一个学论文导读:的需求。比较教育本体研究之实践价值由此而产生。概而言之,比较教育本体研究首先要有利于增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真正的“本体意识”——比较教育本身究竟是什么?比较教育本身内在的要求是什么?真正按照比较教育所能够、所允许、所要求的方式去研究、去实践,从而促进比较教育在更加接近于、符合于教育变革的方向上发展。其
科领域成熟的表征,但是过度关注比较教育方法论问题,那么它就可能对研究行为产生制约性的影响”。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在比较教育学界,比较教育方法论泛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对比较教育方法论的过分关注不但没有给比较教育学科同一性的建立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相反却在比较教育学界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方法论神话”,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把比较教育研究引入了“方法论化”的误区。这种学术研究上的失衡影响着比较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影响着其学科同一性的建立。比较教育要进一步巩固学科同一性,实现自身在教育科学体系中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它还必须在一个更加深入的层面上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那就是要开展比较教育本体研究。

三、摘自:学术论文格式模板www.7ctime.com

比较教育本体研究的意义谱系
比较教育的本体研究以比较教育的存在为研究对象,是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比较教育研究中最深层次的内容,同时也是比较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思想源头。总之,比较教育本体研究是一种视野转换和学术深度的展现,它有助于解决比较教育领域中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具体来说,比较教育本体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为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一定的方向和动力

比较教育本体论的缺失导致人们目光短视,看不到比较教育发展的整体和前进方向,陷入“现实”的泥潭不能自拔。比较教育本体研究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批判现实,它通过探寻比较教育的本真世界并以此为尺度衡量和批判比较教育现实世界,使比较教育现实世界的发展更趋向于比较教育的本体世界,防止比较教育走向歧途和被异化。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教育本体研究,需要超越现实比较教育,去探寻比较教育的终极意义或终极实在,从而成为可能比较教育和理想比较教育的根据,为人们反思和批判现实比较教育提供支持。同时,比较教育本体研究可为比较教育发展确立终极目标,形塑学科智慧,使比较教育工作者关怀这种目标,并朝着更高境界的目标不断调适、反思自己的行为。最后,比较教育本体研究有助于比较教育研究者形成对比较教育的共同理解,而研究者之间的共同理解将会促进相互间的沟通,促进比较教育学科知识的积累。

2.进一步凸显比较教育的学科智慧和根本要求

比较教育本体研究的主要任务和意义就在于为科学、合理地建构比较教育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提供前提、基础和合理的解释框架。人们要认识比较教育,就必须建立合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显然与纯外在的自然认识论和认识方法是有区别的。那么,这种区别何在,方法论有何特点以及它们之所以成立的根据何在?这是比较教育认识论和方法论需要说明和证明而自身又难于说明和证明的前提和基础,这正是比较教育本体研究的任务和意义所在。对于比较教育的本体问题,人们往往在表象层面和片面向度上进行思考。其中最典型的是把比较教育朴素地理解为翻译评介他国教育,其片面的向度最主要的是把比较教育理解为X与Y的比附研究。这些层面和方面也的确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表现为可感性的实在,是人们能直观到的存在形式。然而,如果将比较教育简单地归结到这些层面或方面,而不去思考比较教育的深层本质和整体性存在,那么这种刻板印象就只能歪曲比较教育的本真,破坏比较教育的学科形象。所以,通过比较教育本体研究来澄清人们对比较教育的一些错误观念,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比较教育,进一步凸显比较教育的学科智慧和根本要求。

3.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提供某种有效的理论解释和预测

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实践的需要,理论的根本意义同样也依存于实践的需求。比较教育本体研究之实践价值由此而产生。概而言之,比较教育本体研究首先要有利于增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真正的“本体意识”——比较教育本身究竟是什么?比较教育本身内在的要求是什么?真正按照比较教育所能够、所允许、所要求的方式去研究、去实践,从而促进比较教育在更加接近于、符合于教育变革的方向上发展。其次要有助于理顺比较教育各种理论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从根本上规避现行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某些认识偏差提供观念的和方法论的基础。再次可以为比较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清晰的立体图景,可以为比较教育哲学层次的研究及其分化发展摸索思路,可以为比较教育本体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框架。

4.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比较教育的学科属性和身份危机

从方法论上看,比论文导读:
较教育本体研究具有元研究的性质。尽管对于“元研究”的认识不尽一致,但对它是“以某一理论或学科自身为研究对象的此一层的研究,从质上说,元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一点还是公允的。元理论是在反思与审视文化、开辟主体合理性道路、提升实践理性的背景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以本学科发展的过去作为研究对象,用语言分析的方法对本学科的产生、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历史发展过程、研究范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为学科的未来发展寻求本体论依据,并将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和其他种种的表现。元研究作为对已经存在的学科理论所进行的一种后研究,所追求的是对象理论的真、善、美,并把理论本身内在的东西分析出来,进而通过发挥分析的科学功能去推动对象理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而中国传统的问题意识是应然性的,即探求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对问题的解释严格限定在既有的框架中,由此造成了中国研究学术拘于训诂和引用。现代科学的问题意识是实然性的,即探求的是事实是怎样的,是寻找对问题的更合理解释,蕴涵着创新。比较教育本体研究恰恰摆脱了先入性的观念和以定势裁剪事实的方式,为解决比较教育的未来发展寻求本体论依据,并将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比较教育学科的性质、结构和其他种种身份危机。
总之,比较教育本体研究不仅是一种视野转换和学术深度的展现,而且有助于解决比较教育领域中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正如朱旭东教授所指出的:“对比较教育的探寻而言,本体问题并没有过时。本体不是玄学理论,而是蕴含着时展的正当合法性要求”,“比较教育研究的本体论问题研究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价值论、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先确定了比较教育研究是什么之后才能回答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价值论、认识论等问题”。只有进行本体论层面的探索,把学科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价值根基的建构与思想性的创生方面,比较教育才能获得新的更大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 何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