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课堂课堂要拒绝匠气征文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380 浏览:33202
论文导读:生的思维,“尊重学生”就成了空谈。如果无益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或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没有什么联系,就应该毫不吝惜地删去或者放在下一节课引入。马卡连科说:“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再好的教学环节,如果企图靠它以不变应万变,放之四海而皆准,把它当做“万金油”,那么,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又体现在何处呢?四、教学情
【摘 要】语文课堂是优美的,但在许多学生的眼中却是一成不变的,很多老师的课堂没有体现出语文课本身的美学。同时,新课程的改革又使一些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过于自由,放任课堂。这一切从根本上违背了新课标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教学原则。笔者从老师身上存在的“匠气”角度分析问题,进而整体提高教学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匠气;改革;灵性

一、方法上的“匠气”——生搬硬套

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于是一些教师干脆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教师倒成了局外人。他们片面地认为语文课就是“活动课”,于是,各种形式的“活动课”涌进中学语文课堂。例如课堂上学生自编自导的课本剧往往已经完全脱离了课文内容,剩下的只是搞笑的外壳,老师也不加评判。还有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以为“互动”就是单纯的讨论热烈。因而,课堂上留给学生深入体味,探究课文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老师不惜对学生硬性指导,常常是在学生匆匆浏览一遍课文之后,就急不可耐地提出问题让他们回答。

二、观念上的“匠气”——盲目赞扬

新课标强调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据此,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显示自己、平等的教育观念,过分迁就学生,甚至对他们明显错误的见解也给予不负责任的表扬。
一位教师在上《作文立意》的公开课时,对成语“滥竽充数”进行作文立意。像从齐宣王角度论证“只有真正的伯乐才能寻到真正的人才”这应该是正确的。但是也有一些学生,说出“怎么样在社会上混下去”,而老师在课堂上笑着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每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这样,教师以为是为了尊重学生,其实是在进行错误的价值导向。长此以往,学生以为语文课的讨论是永远没有结论的讨论,语文课便成了没有是非标准的课,进而积非成是,贻害无穷。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但是,并不等于学生的一切说法和做法都是对的,更不可以对“大是大非”的问题含混不清,向学生妥协。矫枉千万不能过正!学生的多元解读和文本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创造性的翅膀不可任意偏离文本。在教学中,既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把学生的深沉思考和独特见解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为了鼓励就无视正误颠倒黑白。原则性的东西一定要严肃,科学性的东西一定要严密,表达性的东西一定要严谨。

三、环节上的“匠气”——因循守旧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千篇一律地固守着“导语——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学习新内容——本课小结”的金科玉律,不敢有稍微地更改或遗漏。
新课标提倡要注重“为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但一些教师却在设计导语上煞费苦心,或喧宾夺主故弄玄虚地浪费时间(有的竟达10分钟之久),或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地兜圈子。“导语”的作用当然是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理解课文做铺垫。如果没有恰当的导语,那么,开门见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某某课,”或直奔主题“同学们,通过预习你认为本文哪些地方最精彩?”这样直源于:期刊论文www.7ctime.com
接入题岂不简洁明了!
例如,许多教师上课伊始就对“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津津乐道,喜欢“掉书袋”般的卖弄。这些内容当然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应选择恰当的时机,例如在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时引入。如果在学生还没有阅读文本前就大谈“写作背景”,这样就先入为主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就成了空谈。如果无益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或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没有什么联系,就应该毫不吝惜地删去或者放在下一节课引入。
马卡连科说:“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再好的教学环节,如果企图靠它以不变应万变,放之四海而皆准,把它当做“万金油”,那么,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又体现在何处呢?

四、教学情感上的“匠气”——苍白干瘪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些教师就仅仅把文本当作承载某种“道”或“意识形态”的工具,从一种处于文本外的观念、视觉来简单化地处理文本,文本自身的鲜活的生命、丰富的情态被忽视,千方百计地从文本的创作背景中去寻找政治原因、道德倾向,不这样仿佛就不放心。
不少教师上课时表情呆滞、情感苍白干瘪,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一个腔调、一个表情。激愤时论文导读:
缺少拍案而起的鼓动,激越时缺少神采飞扬的感染,沉痛时缺少声泪俱下的煽情,欢快时缺少春风荡漾的笑容。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课堂充满应该是对语文教师共性的要求。一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教师不能带着充沛的感情去教学,又怎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呢?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种抽去感情血脉的教学,哪里还能谈得上“意趣”,学生“必不乐学”也在情理之中。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实施新课标的理念也应该是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一部分。语文教学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创造性、灵活性。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少一些片面,多一些“灵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