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正始曹魏之政治格局、士人社会与思想对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620 浏览:34881
论文导读:子注》为巅峰之作,王弼注中预设了一个先行的《老子注》,王弼注是思想对话中的应对者。这本原初的《老子注》为王弼同时代之钟会所著。王弼注与钟会注体现出正相反对的世界观。钟会代表的是曹魏朝最为原初的学术派别:“刑名”学派——“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王粲即是“刑名”学派的原初代表,但是王粲的以孙王弼却以“刑
摘要:“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探讨的重要论题。探讨近况认为,孕育出“正始玄学”之曹魏朝是“魏晋玄学”得以兴起的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诞生了夏侯玄、何晏、王弼等“玄学”巨匠。对于这一历史线索,现有学术探讨中仍有史事上的补充之处。作为魏晋臣子和学者的傅玄通过“上疏”对这一历史线索进行了回顾。本论文也试图通过这一线索来认识“正始玄学”所得以产生的历史环境与思想格局。按照这样的线索,本论文通过以《三国志》为核心的诸文本,探讨与探讨了“正始玄学”得以萌兴的政治历史环境与社会格局。曹操出于战争时期的现实考虑,依靠自身的个人驾驭能力,吸收引入了曹氏宗亲(包括曹氏,夏侯氏)、“谯沛士人”“颍川士人”“汝南士人”“河北士人”“荆州士人”以及一些道教人士。这些出身与来路完全不同的士人,在战争时期,通过曹操良好的驾驭能力而能够暂时合作共事。但是,曹操辞世后,曹丕由于在政治上性格狭隘,引起了曹魏政权内各方士人的不满。曹丕的掌控能力又非常有限,这引起了曹魏政权中士人在思想活动与政治态度上的离心力。继曹丕帝位的曹叡却很大可能不是曹丕的亲生子,他对于江山的姓氏不足,本就没有高度的关注力。曹叡是有着清醒头脑的帝王,不过他与朝臣之间的联系貌合神离。在曹操的时代,战场上的胜利,是许昌政权最为重要的任务,由此一切思想文化上的建设都围绕国家与制度建设而展开,并在建安时代体现为“刑名”学术。而一旦进入魏文魏明时代,则一切的思想文化活动与社会运作都开始重新开展起来。文帝曹丕对于曹魏政权的掌控能力有限,明帝曹叡对于朝政具有较强的制约力,但是对于士人社会的疏离却在不断加剧。士人社会中的新兴力量不断通过“玄论”“浮华”思想与文化活动,以及实际政治中的诉求,不断冲击曹魏朝的掌控中心。在正始年间,曹爽开始重用他的表亲夏侯玄。夏侯玄在当时的士人社会中,作为政治与思想领袖的形象而出现。早在曹叡执政的太和年间,夏侯玄与何晏等人就着力开展抽象哲思与现实施用相结合(“儒道合流”)的“玄论”活动,“玄论”引道家思想入儒家思想,使得思想活动变得高深而富有魅力。在当时,名气是及其重要的社会与政治资本。通过“清谈”“玄论”,夏侯玄、何晏等人获得了盛名。曹叡敏感地觉察到了“清谈”“玄论”对于政治安定的影响,以“构长浮华”的名义罢免了“清谈”群体。在曹爽作为辅政大臣上台后,他们重新开始进行哲思与政治相结合的“清谈”“玄论”活动。其间,何晏邀请了少年天才哲学家王弼加入到这个“论坛”中来,他们被后世称颂为“玄宗之祖”。“玄论”带有着浓厚哲思,并且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与条件下,哲思与政治格局、士人社会的情况相契合。他们的思想,体现出更为浓厚的“儒道合流”,儒家思想要以道家思想为根本。因于曹氏出身,以及他们与司马氏的思想对话与政治论战,夏侯玄等人的思想因素中要体现出如下的思想上的总体格局:(1)儒家思想是合理的,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2)道家思想也是合理的,因为夏侯玄等人的思想背景与家世都包含着道家或道教因素;(3)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都不能弥漫得太过强;(4)儒家思想要以道家思想为根本来施行。(5)在表达层面上,则正好相反,儒家的形象则要高于道家形象。在“玄论”学术集团中,各人承担不同形象,夏侯玄作为贵族与政治领袖而出现,何晏则作为文学家与艺术家展现于士人社会,王弼则是这个时代最为出色的哲学家。这个群体将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自然”以对话于“刑名”之“名教”。此时,满朝儒学朝臣并非都拥护司马氏。臣子们只是习惯了对于这个政权保持着不甚忠心的状态。傅玄所言“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的局面就出现了。“正始玄学”群体以政治立场上来说,力图挽救曹魏朝于危亡之时,以晋室立场上来说,“虚无放诞之论”倒可谓托辞。在曹魏朝的时代,政治格局、士人社会、思想对话这三个重要的社会层面共同影响了“正始玄学”的基本格局。“正始玄学”以王弼《老子注》为巅峰之作,王弼注中预设了一个先行的《老子注》,王弼注是思想对话中的应对者。这本原初的《老子注》为王弼同时代之钟会所著。王弼注与钟会注体现出正相反对的世界观。钟会代表的是曹魏朝最为原初的学术派别:“刑名”学派——“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王粲即是“刑名”学派的原初代表,但是王粲的以孙王弼却以“刑名”学派中成长为与“刑名”学派进行思想对话的,正相对的学术与政治派别——“玄论论文导读:
”学派的思想代表。这些说明,“玄论”与“刑名”既属同源,又相互对话,他们共同试图以己方的哲学观来解读《老子》。“玄论”学派在自然观上认同《老子》,在政治观上则有修正;“刑名”学派则正相反。然而历史证明:自然观上对《老子》的认同,使得“玄论”成为了中古思想文化的主流——“魏晋玄学”。而因政治观上对《老子》的认同,则使得“刑名”成就了实际政治事业——“司马晋朝”。“正始玄学”以一开始就与政治格局、士人社会和思想对话密不可分,这种特质也影响到了“魏晋玄学”后期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关键词:《三国志》论文曹魏论文玄论论文正始论文思想对话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中文摘要5-8
Abstract8-17
绪论17-38

一、核心概念、核心材料与学术作用17-30

二、文献综述30-36

三、章节安排与革新点36-37

四、探讨思路、策略与主旨37-38

第一章 陈寿《三国志》与曹魏政治格局——基于著作浅析38-56
第一节 《三国志》行文风格叙论38-39
第二节 陈寿《三国志》的文本编纂特点39-42
第三节 《三国志》中的君臣联系与政治格局42-56
第二章 魏武与魏文时代的曹魏政权56-98
第一节 曹操的身世、用人对策与曹魏政权组成56-62
2.

1.1 曹操的人生概述56-59

2.

1.2 曹操的用人对策与曹魏政权中的士人群体59-62

第二节 魏文一朝君臣联系与登基之道62-79

2.1 曹操的秩序观与士人社会62-67

2.2 许昌政治格局与曹丕登基之道67-72

2.3 “魏讽谋反案”与“魏晋玄学”72-77

2.4 曹丕的成功之道77-79

第三节 曹丕登基后的政治格局转变79-98

2.3.1 陈寿与傅玄的评语79-80

2.3.2 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与《文帝纪》灾异80-87

2.3.3 曹丕的政治性格87-91

2.3.4 曹丕登基后的政治环境91-94

2.3.5 “九品官人法”94-98

第三章 魏明一朝之政治格局与历史影响98-149
第一节 魏明帝曹叡的政治性格与作为98-110
3.

1.1 曹叡的政治性格98-101

3.

1.2 曹叡的政治与军事才能101-102

3.

1.3 曹叡的思想与学术态度102-110

第二节 魏明一朝之君臣思想与政治矛盾110-125
3.

2.1 曹叡“大兴宫室”及与儒学朝臣之间的矛盾110-123

3.

2.2 “天下无复清议”123-125

第三节 魏明帝身世中的政治格局与曹魏命运125-142

3.1 曹叡的身世126-130

3.2 曹叡“托孤”与曹魏后期政治格局130-142

第四节 明帝太和年间的学术与思想142-149

3.4.1 太和年间“浮华”中的政治与思想143-145

3.4.2 荀粲的生平与思想145-149

第四章 “正始玄学”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士人社会149-219
第一节 曹爽及“正始玄学”群体149-152
第二节 作为政治与思想领袖的夏侯玄152-176
4.

2.1 夏侯玄的社会与政治声望152-155

4.

2.2 夏侯玄的前期思想与政治活动155-159

4.

2.3 夏侯玄在正始年间的政治活动159-161

4.

2.4 夏侯玄与司马懿的“时事”问答161-167

4.

2.5 夏侯玄与李丰167-170

4.

2.6 夏侯玄的思想与“正始玄学”的基本格局170-176

第三节 作为“清谈”领袖的何晏176-203
4.

3.1 何晏的身世及背景176-178

4.

3.2 何晏《景福殿赋》与“浮华”178-186

4.

3.3 “正始”年间何晏的政事与诗文186-191

4.

3.4 何晏、“清谈”与士人社会191-203

第四节 作为论辩对手的王弼与钟会203-210
第五节 正始年间的傅嘏与司马氏210-219

4.5.1 傅嘏的生平与思想210-214

4.5.2 司马氏的法、儒、道家思想214-219

第五章 “正始玄学”时期的学术著作与思想对话219-308
第一节 何晏的“无名”思想219-225
5.

1.1 何晏的《道论》与《无为论》219-221

5.

1.2 何晏《无名论》221-225

第二节 王弼的《老子指略》225-278
5.2.1 《老子指略》探论文导读:与汉魏思想之变347-3567.2.1传统:先秦与汉代347-3517.2.2现实:东汉末年与曹魏初兴351-3537.2.3理想与真理:曹魏的知识界353-356第三节“玄论”“刑名”在魏初的形成356-3667.3.1作为“玄论”之祖的“刑名”356-3577.3.2王粲的“刑名”思想357-3617.3.3颍川士人的“刑名”思想361-3647.3.4“天下贵刑名”364-366结论3
讨叙论——文本、作用与探讨策略226-231
5.

2.2 《老子指略》对“刑名”学的反论231-238

5.

2.3 《老子指略》中的学说批评238-250

5.

2.4 王弼的人物评价与《老子》主旨论250-266

5.

2.5 《老子指略》的时政批评266-278

第三节 刘邵《人物志》论“司察”278-291
5.

3.1 《人物志》中的“司察”与“臧否之材”278-283

5.

3.2 “司察”与“司马”283-286

5.

3.3 刘邵与《人物志》的相关历史背景286-291

第四节 王弼《老子注》相关探讨291-308
5.

4.1 王弼《老子注》的思想主旨292-299

5.

4.2 王弼《老子注》与钟会《老子注》的哲学对话299-308

第六章 “魏晋玄学”思想对话的阶段性历史考析308-344
第一节 曹魏士人社会中的学术演变与思想对话308-317
6.

1.1 “玄学”之“玄”308-312

6.

1.2 “玄学”贵族与“儒学”士族312-314

6.

1.3 “玄学”传统与王弼之后的进展314-317

第二节 “中朝名士”思想对话的历史考析317-329
6.

2.1 王衍与“祖尚浮虚”317-319

6.

2.2 裴頠与王衍和郭象的政治历史背景319-323

6.

2.3 裴頠《崇有论》与郭象《庄子注》之间的哲学对话323-327

6.

2.4 思想对话之主旨——“王与马,共天下”327-329

第三节 张湛《列子注》思想对话的历史考析329-344
6.

3.1 不足的提出329-335

6.

3.2 张湛《列子注》与慧远《不敬王者论》的“对话”335-338

6.

3.3 “对话”的论述目标338-341

6.

3.4 《列子注》的历史背景341-343

6.

3.5 结语——“此其旨也”343-344

第七章 思想文化史视野中的“正始玄学”344-366
第一节 “玄学”之思想与社会探讨观念略论344-347
第二节 汉代思想文化与汉魏思想之变347-356
7.

2.1 传统:先秦与汉代347-351

7.

2.2 现实:东汉末年与曹魏初兴351-353

7.

2.3 理想与真理:曹魏的知识界353-356

第三节 “玄论”“刑名”在魏初的形成356-366
7.

3.1 作为“玄论”之祖的“刑名”356-357

7.

3.2 王粲的“刑名”思想357-361

7.

3.3 颍川士人的“刑名”思想361-364

7.

3.4 “天下贵刑名”364-366

结论366-371
余论——“天下一致而百虑”371-376
参考文献376-385
致谢385-386
个人简历386
学术成果38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