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调查研究农村社会信任目前状况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544 浏览:22382
论文导读:任格局不容乐观;特殊信任仍然发挥着主要作用,对陌生人信任度不高,制度信任较低。在此基础上,探讨者采取分层抽样的策略,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单变量描述浅析和双变量交互浅析,得到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结合无结构访谈,分别以社会、社区以及个体这三个层次展开浅析影响农村社会信任的因素。指出了联系运作仍是维持农村社会人际
摘要:信任作为社会学探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迅速进展,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失信任不足也不断涌现。本论文以我国社会转型期作为时代背景,以某一农村社区作为探讨场域,以实地调查探讨资料为内容,通过对新农村实地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的浅析,探讨得出农村社会的信任情况:农村整体的信任格局不容乐观;特殊信任仍然发挥着主要作用,对陌生人信任度不高,制度信任较低。在此基础上,探讨者采取分层抽样的策略,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单变量描述浅析和双变量交互浅析,得到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结合无结构访谈,分别以社会、社区以及个体这三个层次展开浅析影响农村社会信任的因素。指出了联系运作仍是维持农村社会人际信任的主要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一传统信任的运作也开始受到了冲击,制度化信任被日渐凸现。文章最后提出提升农村信任水平的一些考虑:加强和推动农民之间的集体合作联系;建立和改善符合农民利益诉求的措施和政策;增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关键词:农村论文社会信任论文调查探讨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6
Abstract6-7
目录7-10
图表目录10-11
1 绪论11-13

1.1 探讨本课题的缘由11

1.2 探讨本课题的目的和作用11-13

1.2.1 探讨目的11-12

1.2.2 探讨作用12-13

2 文献综述13-18

2.1 西方学者对信任的理解13-14

2.2 国内学者对信任不足的本土化探讨14-15

2.3 对中国农村社会信任不足的有关探讨15-18

3 探讨设计18-26

3.1 探讨的基本概念18-20

3.

1.1 信任、社会信任18-19

3.

1.2 制度信任19

3.

1.3 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19-20

3.2 论述视角20-22
3.

2.1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论述20-21

3.

2.2 彼得·布劳的社会交换论21

3.

2.3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21

3.

2.4 社会文化层面21-22

3.3 探讨假设22

3.4 探讨策略22-26

3.4.1 资料收集的策略23-25

3.4.2 资料浅析的策略25-26

4 村民个人的社会信任情况26-39

4.1 村庄概况26-27

4.2 S村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27-35

4.

2.1 对陌生人的社会信任29-30

4.

2.2 特殊信任30-32

4.

2.3 普遍信任32-33

4.

2.4 对组织的信任33-35

4.3 村民的人际信任联系网络35-37
4.

3.1 情感性人际信任36

4.

3.2 工具性的人际信任36-37

4.4 制度信任37-38

4.5 农村社会信任的历史比较38-39

5 影响农村社会信任程度的因素39-45

5.1 社会因素39-40

5.2 社区因素40-41

5.

2.1 社区信任文化的缺失40

5.

2.2 社区支持40-41

5.3 个体因素41-45
5.

3.1 村民的年龄41-43

5.

3.2 社会地位43-45

6 当代农村社会信任的建立与维持45-52

6.1 农村文化习俗、仪式与社会信任45-46

6.2 联系运作——维持农村社会信任的主要方式46-48

6.

2.1 联系是如何运作的——人际信任联系的建立与维持46-47

6.

2.2 信任联系建立、维持的办法47-48

6.3 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信任制度化的展望48-52
6.

3.1 转型期城市农民工对传统信任格局的挑战48

6.

3.2 借款行为与信任48-50

6.

3.3 土地纠纷与信任50-52

7 结论与深思52-56

7.1 结论52-53

7.

1.1 以传统的信任方式为主的社会联系52

7.

1.2 社会、社区和个体是影响信任的三层次因素52-53

7.

1.3 人际联系信任仍然发挥主导作用53

7.

1.4 社会转型对信任格局产生的影响53

7.2 提升农村社会信任水平的一些考虑53-55

7.3 本探讨中有着的不足55-56

致谢56-57
参考文献57-60
附录A60-63
附录B63-64
附录C64-65
附录D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