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协商工资集体协商中政府作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791 浏览:107827
论文导读:.3.1无锡市滨湖区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特点27-283.3.2无锡市滨湖区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中有着的不足28-293.3.3无锡市滨湖区工资集体协商中政府积极作用的缺位不足的理由浅析29-314国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经验及借鉴31-344.1国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结构介绍314.2国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经验及借鉴31-334.

2.1通过国家立法,确

摘要:工资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又是劳动管理的核心所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进展,必须改善工资集体协商,使这项制度能够有效地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作为改善企业工资分配的一项有效措施,其实质是通过法定程序以契约的形式将工资激励和约束纳入规范化的轨道,以而使职工和企业以“利益对立”走向“利益共同”。然而,我国现阶段工会组织力量薄弱,还不具有与资方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对等能力”,所以也就不能发挥组织实施工资集体协商的作用。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展历程中,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市场环境以及协商制度本身方面尚有着欠缺,这些矛盾与不足的解决,势必需要由政府来承担积极作用。政府的这种积极作用体现在工资集体协商历程中便是倡导、组织、协调和监督的角色。现阶段我国政府应该以营造有利于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社会外部环境、推动建立工资集体协商的制度框架、强化处理劳资联系的服务能力以及建立健全法律保障系统等方面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关键词:工资集体协商论文政府论文积极作用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6
ABSTRACT6-9
1 绪论9-17

1.1 探讨背景及作用9-11

1.2 文献综述11-16

1.2.1 西方工资集体谈判中政府角色定位11-13

1.2.2 国内学者对政府在工资集体协商中作用的探讨近况13-16

1.3 论文的探讨思路和策略16-17

1.3.1 探讨思路16

1.3.2 探讨策略16-17

2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中政府作用的论述浅析17-21

2.1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概念的形成17

2.2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进展17-18

2.3 集体谈判相关论述介绍18-21

3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中政府作用的近况及不足浅析21-31

3.1 我国政府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历程中的积极作用21-24

3.

1.1 不断改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相关法律系统21

3.

1.2 全面推进集体劳动合同和工资集体协议的签订21-23

3.

1.3 加强集体协议书面审查,注重程序规范性23

3.

1.4 因地制宜,开展区域性和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试点工作23

3.

1.5 改善劳资矛盾解决机制,维护社会稳定23-24

3.2 我国政府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历程中的不足之处24-27
3.

2.1 相关法律缺失,导致工资集体协商可操作性不强24-25

3.

2.2 协商主体培育不成熟,导致工资集体协商实施困难25-27

3.

2.3 用于调控企业工资分配的制度调控力不佳27

3.3 无锡市滨湖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近况及浅析27-31

3.1 无锡市滨湖区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特点27-28

3.2 无锡市滨湖区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中有着的不足28-29

3.3 无锡市滨湖区工资集体协商中政府积极作用的缺位不足的理由浅析29-31

4 国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经验及借鉴31-34

4.1 国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结构介绍31

4.2 国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经验及借鉴31-33

4.

2.1 通过国家立法,确认集体谈判权以及规范集体谈判31-32

4.

2.2 政府对集体谈判实施的干预行为32

4.

2.3 政府直接宣布“紧急状态”干预工会罢工行为32-33

4.3 国外工资集体谈判制度中政府角色对我国的借鉴33-34
5 政府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定位与对策34-40

5.1 滨湖区工资集体协商中政府定位的影响因素34-35

5.2 政府在工资集体协商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理由35

5.3 政府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角色定位35-36

5.4 政府在工资集体协商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具体对策36-38

5.

4.1 加速专项立法36

5.

4.2 健全协商制度36-37

5.

4.3 改善工资调控系统37-38

5.

4.4 建立激励机制38

5.

4.5 强化监督,确保履行效果38

5.5 政府发挥积极作用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38-40

5.1 提升集体协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38-39

5.2 坚持集体协商的公平性和科学性39

5.3 制度保障:建立和改善“三方协调机制”39-40

结束语40-41
致谢41-42
参考文献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