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印制印制电子喷墨打印机力学性能与结构优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608 浏览:73419
论文导读:构改善前后的参数比较66-68

5.12下一页

摘要:“印制电子”是指利用各种印制技术形成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电子产品。喷墨打印作为印制电子技术的一种,是利用喷墨打印机将导电性墨水喷射到各种基材上形成导电线路。相比于传统“减成法”制造PCB板,喷墨打印具有高效、低耗、节能、环保等一系列优点,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论文以昆山海斯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的IJDAS300a型印制电子喷墨打印机为探讨对象,对其框架结构进行静、动态力学性能浅析与优化。首先,利用有限元法,选用梁单元和集中质量单元,建立合理、准确的简化浅析模型。然后通过ANSYS运用软件浅析打印机静态力学性能,浅析其框架在不同工况下,结构关键点处应力、应变、位移和转角。结果表明框架最大应力仅1.43Mpa,远小于铝合金的屈服应力,上部横梁相对位移变化仅为12μm,最大转角Tx、Ty分别为7.23*10-6(rad)和4.64*10-5(rad)。其次,对框架结构进行振动浅析,得到框架结构的前六阶固有频率和模态,其一阶固有频率为122Hz,远大于电机的工作频率,不会发生共振。同时浅析了框架在慢速和常速两种移动载荷作用下上部横梁的瞬态响应,得到在慢速下,位移响应的最大值仍为12μm,与静载作用下位移值一致,而在常速作用下,位移值约12.5μm。最后,依据静态和动态浅析的数据,提出了结构改善案例并与改善前的框架进行了浅析比较,得出在静载作用下,位移值整体略有减小,一阶固有频率提升至133.5Hz,框架重量减少8%,整机刚度得到提升。关键词:印制电子论文喷墨打印机论文有限元浅析论文力学性能论文结构优化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6
Abstract6-9
第1章 绪论9-19

1.1 课题的探讨背景9-12

1.2 课题的探讨作用12-13

1.3 印制电子喷墨打印机国内外探讨近况13-15

1.3.1 国外探讨近况13-15

1.3.2 国内探讨近况15

1.4 有限单元法及ANSYS软件15-17

1.4.1 有限单元法的概述15-16

1.4.2 ANSYS有限元浅析软件介绍16-17

1.5 本论文探讨的主要内容17-19

第2章 印制电子喷墨打印机系统构成及功能19-29

2.1 引言19-20

2.2 印制电子喷墨打印机系统构成20-28

2.1 机械结构系统21-22

2.2 运动制约系统22-26

2.3 机器视觉系统26-28

2.3 打印机工作流程28

2.4 本章小结28-29

第3章 印制电子喷墨打印机结构静态力学性能浅析29-47

3.1 引言29

3.2 结构有限元法及ANSYS中的浅析步骤29-31

3.

2.1 结构浅析有限单元法29-30

3.

2.2 ANSYS中结构浅析步骤30-31

3.3 建立打印机有限元浅析模型31-40

3.1 打印机主体框架模型31-32

3.2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32-36

3.3 划分网格及节点耦合36-37

3.4 施加约束及载荷37-40

3.4 结果浅析及讨论40-46

3.4.1 主要结果40-43

3.4.2 静变形对打印机喷头的影响43-45

3.4.3 静变形对真空平台45-46

3.5 本章小结46-47

第4章 印制电子喷墨打印机结构动态力学性能浅析47-59

4.1 引言47

4.2 模态浅析的论述及策略47-49

4.

2.1 模态浅析论述47-48

4.

2.2 模态提取策略48

4.

2.3 ANSYS模态浅析步骤48-49

4.3 模态浅析及其结果讨论49-53

4.4 打印机瞬态响应浅析53-58

4.1 瞬态响应浅析论述53

4.2 瞬态浅析法在ANSYS中的实现53-54

4.3 模型中瞬态移动载荷的施加54-56

4.4 结果浅析及讨论56-58

4.5 本章小结58-59

第5章 印制电子喷墨打印机的结构优化59-69

5.1 引言59

5.2 打印机结构的改善设计59-63

5.

2.1 打印机结构各个梁的局部力学浅析59-61

5.

2.2 打印机结构的改善与优化61-63

5.3 结构改善后的力学浅析63-68
5.

3.1 结构改善后的静动态力学浅析63-66

5.

3.2 结构改善前后的参数比较66-68

5.论文导读:4本章小结68-69第6章总结与展望69-716.1本论文工作总结69-706.2进一步工作展望70-71参考文献71-74致谢74上一页12
4 本章小结68-69
第6章 总结与展望69-71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69-70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70-71

参考文献71-74
致谢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