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讲课教师讲课要力求化得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527 浏览:131611
论文导读:
[关键词]教师,教学,专业素质
[]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5-0056-04
在新学年的“推门听课”环节中,笔者一共听了7位青年教师的课,他们的教学态度认真、一般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积极,但对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不难发现课改理念与课堂实践存在巨大落差。首先呈现两个教学片断,以作参照。

一、教学片段呈现

片段一:W老师在讲“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时,他的PPT是这样呈现的: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如何?
关系:是周朝政权的两大支柱;两者相辅相成。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
由于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过于简化,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有理解“分封制”“宗法制”,所以当要求列举现代生活中的宗法现象时,学生几乎答不上,甚至有人理解为“血缘近的不能结婚”,“在多子女间进行财产分配”。
在评课环节,我请W老师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一下“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他愣了一下,然后背书式地说了“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我追问如何理解这句话,他也说不上来。
片段二:S老师在讲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完全照着书本进行宣读,而且板书也写了满满两大板。但学生的兴趣并不大,有十来位学生就无所事事,直接趴在课桌上。快下课的时候,我和身边的学生聊了几句:
笔者:怎么不记一下笔记啊?
学生:没有必要记。书上都有呢!
笔者:喜欢听S老师的课吗?
学生:不喜欢。
笔者:为什么不喜欢?
学生:因为他完全讲课本,自顾自地讲,很无聊。
笔者:和初中社会课比,你觉得S老师的课缺了什么?
学生(作了十几秒钟的思考):缺了很多,主要是缺了生动、活泼!

二、形成原因探讨

为什么教师讲了一节课,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理解课堂内容,或者根本不喜欢教师上的课呢?为什么教师辛辛苦苦的付出,声嘶力竭,而学生却并不认可与接受呢?用学生的话来说,这样的课缺少了生动、活泼,用特级教师林炳伟的话来说是,“课堂教学没能化得开”。为什么会化不开呢?这还得从课堂教学中找原因。

1.照本宣科

片段中呈现的两节课有很多共性,W老师是照课件读,S老师是照教材教,其共通之处就是照本宣科。放到教学情境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只是一味追求自身教学任务的完成、练习的巩固,而忽视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能力的差异等诸因素,课堂教学只停留在对教材呈现、知识解释的表面形式上。如W老师,因为自己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都不甚了解,所以只好照着课件念,学生也是一头雾水、不得要领;S老师板书极细,看上去非常尊重教材的表述,但实际上他所讲的和教材写得一样,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2.目中无人

两位教师都很谦和,为什么要说他们“目中无人”呢?那是因为两位教师基本都是自顾自地讲,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里。偶尔对学生提个问题,也属于“是什么”类的提问,如“什么叫五尺道?”“郡县制的内容是如何规定的呢?”整个课堂没有有效的问题驱动,没有实现与学生的互动,这些自然也难以使听课者产生兴趣。美国教育梅格斯奖获得者安德鲁曾说:“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示知识,伟大的教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如果教师只是在教教材,那么他最多只是在]示,而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心目中,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定位课堂教学目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学生不听、厌听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三、教学如何化得开

三次聆听特级教师林炳伟《读书与教师专业成长之感悟》的讲座,笔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论文导读:
是:“教师知识渊博,课堂上才化得开!”我想把这种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应用于实际课堂中,正可以解决上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这种能力或者说是境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读书生活化

冯友兰在给女儿宗璞的散文小说选作的序中说:“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定须比教科书多许多倍,才能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识只和教科书一样多,讲起来难免结结巴巴,好像不能畅所欲言,实际上他是没什么可言。如果他的知识少于教科书,他只好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冯先生从教师占有知识量与教材知识量的对比角度出发,把教师分为“多”“一样多”和“少”三个层次。显然,只有第一层次的教师才具有驾驭教学的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化得开。另两个层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结结巴巴”“照本宣科”,在课堂上根本化不开,学生当然就不买他们的账了,产生的结果是师生共同遭受教学之苦。而现实生活中,后两类教师不在少数。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在平时要多多阅读,让读书生活化,把自己打造成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驾驭课堂,达到有效教学。正如笔者在“2012年衢州市高中历史教师执教能力提升培训”中提到的,“备课,首先离不开锐意穷搜!”所谓锐意穷搜,就是备课前,要掌握一定量的史实和史学最新动态,阅读一定量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教材文本的认识和理解,确保在教材处理、深度把握、细节挖掘等方面独具慧[。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之乐,教师才能享受到教学之乐。

2.语言生动化

在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采用20世纪80年代“我讲,你听;我灌输,你接受;我布置,你练习”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囿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记忆,观察历史的角度只有作用、影响、意义,知识失去了应有的鲜活和生动。在此,我还是想重提衢州一中张仙君老师品读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的启发,“通过四种策略来优化历史讲述法:一,讲述时通过展现教师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推理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二,通过讲述展示教师自己独到的‘史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独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三,通过讲述展现历史发展的过程,深化学生的理解;四,让讲述语言插上文学的翅膀,还原历史学的生动、活泼和多彩斑斓”。在这四点中,张老师反复提到,教师自己一定要把教材上的一些书面表达内化为自身的东西,经过简化提炼后,再以浅显生动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如在评课讨论环节中,有教师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作了以下生动的论述:“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两大政治制度,相当于一个硬币的两面。分封制,解决的是‘分什么’的问题,分土地和人口。宗法制解决的是‘怎么分’的问题,按血缘的亲疏来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这么一说,浅显易懂,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3.问题驱动化

新课程提倡课程内容问题化,提倡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化,即以问题为引擎,提出真问题,抓住问题要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这既是提升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解题模型的基本方式。问题驱动设计是否有效,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尽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随意性,如“什么叫五尺道?”“郡县制的内容是如何规定的呢?”;二是大而泛的倾向,如“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啊?”问题一定要事先科学预设,要以回答历史问题的基本路径来布局,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秦朝疆域图,来设计下列问题:
(1)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分阶段概括秦朝疆域的形成过程。
(3)为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
(4)西周和秦朝对地方的统治有哪些不同点?
这样的问题设计,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引发相应的历史思考,比较好地解决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中的“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等基本要求。整个课堂的气氛是既活泼又紧张。

4.知识框架化

针对S老师的案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给学生呈现板书框架的问题。我想,板书应该呈现最本质、最核心的历史知识和教学的逻辑脉络,所以历史老师应该要对历史知识加以简化提炼,以网络化、框架式的知识体系呈现,方便学生掌握论文导读:
基本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很多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在“秦的统一”这一目的教学上,但如果能够在教学设计环节,好好整理一下本节内容的逻辑关系,构建一下本节的知识框架,就会发现本章内容的教学主线是“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走向大一统”是“秦汉政治”得以确立的前提、基础,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秦汉政治上。可见,历史的叙述看似很简单,如背景、条件、内容、影响、意义等,但其实里面蕴涵着深层的逻辑关系,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并构建知识体系。

5.教学双边化

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把传授课本知识、落实知识点放在教学第一位,或把它当成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对自我体验和自我感悟的渴求与向往,不去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知识经验和学习行为,而把课堂教学]绎成单边活动,一个人一堂课。这种现象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也不少见!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遗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这也是教师产生困惑和失败感的根源。
如何变单边活动为双边活动?这首先要求教师能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就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呼吸。”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营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使学生有一种被肯定的成就感。二是要为学生留足消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所以笔者主张教师要适当减少课堂讲解的时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间,用最精练的语言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讲清楚,然后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学。特级教师朱世光认为:“学生获得的知识,不仅是通过听课获得的,更是通过自学获得的。”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内化知识,如建构本单元的知识框架、突破本章节的核心概念、掌握本堂课的主干知识、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等等,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细细咀嚼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精神食粮,学生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充分调动和运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去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而这一切,都需要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笔者相信“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不断积累,勤于反思,融会贯通,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化得开。只有化开,我们课堂教学才会鲜活生动,我们的历史新课改之花才会姹紫嫣红、竞相怒放!
【作者简介】陈春露,女,1972年生,浙江龙游人,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衢州市教研室高中历史学科教研员,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