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应用题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运用题教学效果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853 浏览:61117
论文导读:知识较广的题目,其中给出的条件需要学生去筛选、去分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有人曾做过研究,显示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困难学生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
摘要:应用题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题型,不仅对学生已学知识很好的考察,同时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等多种数学能力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是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应用题教学关系着学生的未来成长,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当应用题是一个"硬骨头",不想做、不会做也导致应用题学习"恶性循环",严重的影响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笔者认为,想要做好小学应用题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教师能够抓住重点、各个击破,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实现学生对于解题方法的准确掌握。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 兴趣 重点 思考 方法 经验

一、首先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而应用题自身就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但是部分应用题光从文字数字理解起来都比较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家里稻谷丰收了,家里有一张长5.58米,宽3.27米长方形铁皮,家长想用这个做一个圆柱体粮囤(不需加底面,接头处勿略不计),想要装最多稻谷,你认为该怎么设计呢?”这一题。让学生先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去围一围,怎样做圆柱的体积最大,使学生有了解题思维情景,解法自然产生。
又比如针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教师就可以进行举例,让学生进行思考。解决。例如小明有一天到亲戚家做客,亲戚家有两个孩子,小明就他们的年龄,亲戚就出了一个题目让他自己思考:哥哥像妹妹现在这样大的时候,妹妹是9岁;妹妹到哥哥现在这样大时,哥哥是24岁,兄妹俩人现在各是多少岁?小明看上去似乎条件不足,很难弄清楚其中哥哥和妹妹之间的年龄关系。但是他通过线段图来进行理解,找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妹妹现年-9岁=哥哥现年-妹妹现年=24-哥哥现年,最短的线段是指妹妹9岁,最常的线段是哥哥24岁24-9=15(岁)15÷3=5(岁)哥哥现在的岁数:24-5=19(岁)妹妹现在的岁数:9+5=14(岁),小明的回答得到了亲戚的赞扬!

二、其次需要教师善于抓住题目关键,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含义

应用题是一项对于学生综合能力考察知识较广的题目,其中给出的条件需要学生去筛选、去分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有人曾做过研究,显示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困难学生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未知到已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例如在解“一种含盐10%的盐水40千克,要配制成20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的盐水需加盐多少千克?”时,要抓住这道题的特点是“水的质量”没有变,关键是“求出水的质量”,只要求出“水的质量”,其它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又例如,教学中“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共有10个头,28条腿。问:笼子里几只鸡,几只兔?分析:这个题是一个基本的鸡兔合笼问题,把这个问题放置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研究即全部是鸡,那么应该有腿:2*10=20(条),比实际上论文导读: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有些应用题,学生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在思维定势的影响,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让思维清晰可辨。例如有这么一道题:“学校图书馆买来学生读物4400本,是科普读物的4倍还多400本,买来科普读物多少本?”有的学生思维先定向,认为多就是“加”,所不知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的应用
少了28-20=8(条)。为什么少了8条腿呢?是由于把兔看成鸡的缘故。每把一只兔看成一只鸡就少了2条腿,所以8里面包含有8/2=4(只)兔,则鸡有:10-4=6(只)。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点,就可以很好的进行解决,而如果抓不住重点,就会使题目显得无从下手。

三、最后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点拨,以便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师的点拨、指导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此时的他们没有足够的解题经验积累,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限,非常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学。大部分学生的解题困难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所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有些应用题,学生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在思维定势的影响,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让思维清晰可辨。例如有这么一道题:“学校图书馆买来学生读物4400本,是科普读物的4倍还多400本,买来科普读物多少本?”有的学生思维先定向,认为多就是“加”,所不知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的应用题。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引导,先根据题意写出“等量关系”,再考虑怎么解答,这样就不容易出错。有些题目较为复杂,若按常规方法来思考根本无从下手,往往会不知不觉地陷入“死胡同”。对于这样的题目,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思维方向转换一下,从全局出发,从整体上把握,全面观察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解题的效果就特别好。例如,有5个数的平均数是8;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12后,这5个数的平均数则为10。改动的那个数原来是多少?读了题目之后,大部分同学可能都想知道5个数各是多少,都忙着去试找这5个数,这显然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此题的解答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不要只看到其中的某个数,简单地把这5个数分开来考虑。首先要知道改动后的5个数的总和为10×5=50改动前5个数的总和为8×5=40,改动后比改动前增加了50-40=10,那么,什么数“增加10”后变为12呢?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
参考文献:
王明山.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之我见《青海教育》2002第10期
张芹芳.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技巧《教育艺术》2010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