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网络知识产权危机及应对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85 浏览:11354
论文导读:
【摘 要】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在享受信息共享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让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受到了挑战。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揭示网络知识产权的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迫在眉睫。
【关键词】网络知识产权;危机;原因;应对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正在日益压缩人们的生活空间、冲击现实道德规范,人们在享受信息共享所带来的便捷时,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受到了挑战。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揭示问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实属必要。

一、知识产权与网络知识产权概念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人们就其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一切人类智力创作的成果。狭义或传统的知识产权则包括工业产权与著作权两部分,其中,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禁止不正当竞争权等;著作权则包含作者权和传播权(即邻接权)等等。“禁止不正当竞争权”主要指专利权中无法包括的“技术秘密”权,商标权中无法包含的禁止(除冒用商标之外的)假冒他人产品的权利。目前世界各国(包括我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大都赞同传统知识产权的划分。此外,世界贸易组织(WTO)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下简称TRIPS)中把“未披露过的信息专有权”也作为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协议中所涉及的未披露过的信息的保护,实际上主要指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因此,无论在知识产权领域还是在刑法领域,知识产权通常是指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商业秘密。

(二)网络知识产权的概念

网络知识产权除了传统知识产权的内涵外还包括数据库、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网络域名、数字化作品以及电子版权等。即权利人在互联网上对其智力创造成果享有的专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其知识财产的权利。
知识产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专有性”。专有性是指知识产权人同意或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其他任何人均不得享有或使用该项权利,而网络上知识信息保护与传统“专有性”技术成果的保护相冲突。网络信息一旦发布,就很难被权利人控制,是公开、公知、公用的。知识产权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地域性”。地域性是指某国若未参加有关国际条约或双边协定,则由该国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范围内有效,在其他国家均不受法律保护,即不发生域外效力。而网上知识信息传输则是“全球性”的。网络知识产权这种特殊性使它的保护更具难度和挑战性。

二、网络经济时代信息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矛盾与危机

(一)网络经济时代信息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矛盾

网络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因特网)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知识和信息是决定网络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信息网络既可以独立工作,也可以相互连接乃至构成全球网。由于信息的复制、传输、处理、采集、使用等网络技术的出现,导致知识产权的发生、使用和分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使得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1.物质载体的“非物质化”,使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不再明显。由于网络上知识产权的载体是传输和储存信息的各种媒介,如磁盘、光盘、光纤、电缆、各种计算机存储器等,给知识产权的识别和有偿使用标准的界定带来新的难题。
2.知识产权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给侵犯知识产权的界定带来了困难。信息技术不仅使作品能够被迅速拷贝后扩散到网络中去,而且也能轻易改变作品的表现方式和编排方式,如果给予这种形式以著作权的话,那么原著者的权利就不再得到保护。

3.网络上有无产权的信息难以分辨,信息的鱼目混杂更是让网民难以辨别。

4.电子服务和电子应用的全球化对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形成挑战。由于信息产品受各国知识产权法的制约,各国之间的保护标准和保护水平存在差异,导致网络上的侵权行为难以认定。
网络知识产权必须得到保源于:论文范文网www.7ctime.com
护,这是因为:首先,其次从信息的生产来看,信息生产需要创造性的发挥和投入,一些大的信息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往往是惊人的,信息生产者有权力要求占有信息产品的所有权,通过信息产品的销售,补偿其投入并赚取利润。其次,从信息的传播来看,它需要大量的软硬件产品的支持,这些网络产品的生产也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必须在网络使用者身上得到必要的回报。因此信息共享极端化是不论文导读:1995年开发出一项名为“安全盒”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帮助厂商通过互联网发布有版权的软件,而不被非法拷贝。再如,美国Digimarc公司开发了一种可以保护电子知识产权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以把电子签名或系列编号直接嵌入相片、录像、录音和其他介质的知识产权产品中。这种电子签名不但可以包含能够证明产权的信息,还可以容纳诸如许
道德的,其表现就是盗窃知识版权、计算机“”行为等。如果真按Internet的公开性原则,信息“合理”地被大众免费使用,那么知识产权所有者在没有回报的情况下.不可能或是无力再进行知识的维护、创新,那么网上特有信息的绝对数量越来越少、重复率越来越高,没有新的知识信息注入的网络越来越陈旧、越来越没有吸引力……所以说,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合理的、道德的。
“一个在所有情况下,都把信息视为发现者财产的世界是不可想像的”;同理,“一个在所有情况下,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不加以保护的世界也是不可想像的”。网络经济时代越来越要求网络经济主体必须正确处理好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网络资源的共享、合理利用两者相矛盾的难题。

(二)网络经济时代信息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危机

1.网民法律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网民的结构相当复杂,从几岁到几十岁、从小学未毕业到博士、从流氓到律师无所不有,这些人当中知道网络知识产权的人很少,真正懂的人就更少了。在网民不知、不懂得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情况下,要他们去遵守就更是不可能了。
2.网民责任感及公德意识的缺失。网络的开放性与匿名性能反映网民的真实“自我”,同时也更能考验、体现一个人的真正的品质与道德。有了责任感,无论网上网下,他都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应对网络知识产权的危机的途径

(一)对网络知识产权进行立法

首先扩大知识产权法保护内容的范围,将网络环境下新出现的数据库、软件、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都纳入知识产权法保护的范围。制定网络保护法规,约束侵权行为,尽快建立有关信息上网的逐级严格审核制度,制定数据上网的形式审查和保密审查具体措施。通过立法,使国家在打击侵权行为时有法可依。如1999年王蒙等6位作家状告“北京在线”案、2000年《大学生》杂志状告“263首都在线”案、2004年湖北孝感作家陈大超状告“新浪”侵犯其著作权案等等,这些案件有的至今仍然在审理中,有的判决不利于受侵害者,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

(二)技术保护

网络上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除了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外,使用技术手段也是得力措施,它将促使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并为
知识产权法律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提供新的思路。例如,美国IBM公司和著名的软件厂家Novell公司以及一些电子出版工具的开发厂商已于1995年开发出一项名为“安全盒”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帮助厂商通过互联网发布有版权的软件,而不被非法拷贝。再如,美国Digimarc公司开发了一种可以保护电子知识产权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以把电子签名或系列编号直接嵌入相片、录像、录音和其他介质的知识产权产品中。这种电子签名不但可以包含能够证明产权的信息,还可以容纳诸如许可证权限、制作数据或发行渠道等信息。另外,还有防火墙技术、防计算机病毒技术、信息智能识别技术、信息加密技术、人口控制技术、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防泄密技术、信息自动恢复技术、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技术等等。

(三)加强网络知识产权的宣传与教育

树立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切实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必须依赖于全民知识产权意识的普及和提高。这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政府要下大力气进行宣传教育,从根本上消除侵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四)加强网络公德宣传,培养网民的责任意识

网络公德就好像是人体的静脉一样,可以使网民不是受到空洞而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在理解中愉快的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具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美国计算机协会制定出的“计算机十戒”:(1)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2)你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3)你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里去窥探;(4)你不要搞用计算机去偷窃;(5)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6)你不应该拷贝或利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7)你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做出了补偿;(8)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9)你应该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和社会效应;(10)你应该始终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你对你的同胞的理解和尊敬。因此应该加强网民的自我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自律意识,学习古人的君子“慎其独”思想,使网民的道德人格在自我审视、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思想论文导读:意识权利人应主动采取技术手段,防止他人侵犯自己的知识产权。目前已经有很多相关技术,诸如编写脚本文件以防止他人复制自己的文章,采用电子水印、数字签名或数字指纹技术以验证网络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参考文献: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郑成思.关于知识产权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

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养成较强的主体自觉性,由道德的他律走向道德的自律。

(五)权利人加强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

权利人应主动采取技术手段,防止他人侵犯自己的知识产权。目前已经有很多相关技术,诸如编写脚本文件以防止他人复制自己的文章,采用电子水印、数字签名或数字指纹技术以验证网络知识产权的所有人。
参考文献:
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
郑成思.关于知识产权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2).
[3]黄寰.网络危机及对策[M].北京t科学出版社,2002:114.
[4]张震.网络时代[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33.
作者简介:王玉娥(1983—),女,湖北宜昌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