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教学内容新课程下中学音乐课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双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990 浏览:26690
论文导读:
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7ctime.com
[摘要]上海新课程标准旨在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化审美功能、提高文化内涵。音乐作品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情感性与知识性融合,题材与体裁丰富多样。注重人文性、综合性、时代性、地域性等。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力求,在教学上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听、动、演、赏、创”等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操作起来比过去的老教材有难度,音乐课堂上出现了不少偏离音乐本体的一些课程,如:过多的联系相关学科;形式、内容过于繁杂,忽视音乐性的一些现象。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在新课标指导下,联系教学实际,探索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能为教学目标服务,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夯实了有效的音乐课堂,并在上海市音乐教学评比中屡获佳绩。我试图从音乐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角度,探索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双赢。
[关键词]音乐教学 内容 形式 双赢
教材改革,一改以往的以知识技能为主线的单元课题,成为以人文为主线的单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更注重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确实给音乐教师带来了更丰富的教学内容,这无疑向音乐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中学音乐课出现了形式和内容的丰富,一节课下来,知识容量大,涉及范围广,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均有体现,师生互动更活跃,但也给人一种不知道是什么课的味道,学生也在热闹了一番过后,不知所学,忽视音乐本体的势头有所上升,所以在教学中探究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为教学目标服务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我从新教材特点分析入手,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提炼出“音乐体验多于灌输讲解、听动互补好于只听不动、教学结构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观点,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下音乐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双赢。

一、上海现行中学音乐教材特点

1.注重选材的经典与广博性,突出人文与文化气息

音乐课程正从技艺性课程转向艺术文化课程改变了一期课改以音乐要素为主线的框架结构,淡化了音乐知识体系,加强了音乐课程教学的人文色彩。将音乐学科结构隐含于丰富的音乐文化现象之中。在单元主题中具有生动表现意义的音乐人文主题显见于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人文的课题,如:《祖国颂歌》《菁菁校园》等,而每一课中都包含了8——10个音乐作品,内容非常丰富。

2.体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知识性,融思想性于艺术性之中

以灵活多变、富有创意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在选材中充分考虑到教育主旋律,以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来体现教育性和思想性,寓思想性于艺术性之中。如:《红旗颂》、《爱我中华》、《长城随想》等音乐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性、思想性。

3.重视教学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提示性

改变了以往单纯枯燥的视唱、练习等一些知识性、技能性太强的做法,而代之以情景式、拓展性的活动方式,力图通过这样的综合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在才艺展示、艺术论坛、自我测评、音乐情景剧等活动中,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图片或音乐提示,就可以完成实践活动,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体现。

4.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音乐学习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把学习音乐的幸福和成功的欢愉带给每一位学生。

5.加强了音乐的审美功能

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论文导读:
技能已不再是新教材的全部或主要内涵,取而代之的是: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奠定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增强了音乐的鉴赏性、审美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一切以有利于学生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为宗旨。

6.重视音乐的实践过程

突出音乐教学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体现了音乐的生活化,让学生能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愉快地掌握基本音乐文化知识与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7.突出了学科的开放特征

逐步加强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姐妹艺术课程之间的联系。

二、在课程改革的新体制下,究竟应该提倡怎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明确:

一、中小学生是否要学习音乐艺术作品的全部文化内涵呢?

有音乐教育专家说,肯定不是这样的。对那些繁、难、偏、旧的,专业性过强的、对学生终身学习无益的音乐理论知识,就没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习;而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与学生兴趣爱好及其音乐经验联系密切的,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益的基础音乐知识和基本音乐技能,就有必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也就是说,在学习内容上,必然是有选择性的。教材中提供的音乐作品,不可能一一讲到,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和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第二,在学习方法上,是融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学习呢?还是作为一种音乐专业的学科内容去系统地传授、机械地训练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而学习能否具有实际的成效不是靠强制的灌输、重复的练习、机械的训练去获得的,而是靠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必要的智力基础而获得的。因此,应该提倡,给学生提供富于美感的音乐艺术作品、组织富于趣味性的音乐艺术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发现、探究、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三、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我看到这样一节课,七年级《亲情友情》单元,老师选择了《天亮了》、《可爱的家》《母亲》等作品,教学内容都是歌颂亲情的,教育学生爱亲人、理解亲情。可是关于韩红的《天亮了》产生背景讲了大半堂课,音乐只听了一遍,虽然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哭了,那也是被故事所打动而不是被音乐所打动,三首作品各听一遍,没有演唱,只有欣赏和讲解,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写心愿卡挂在心愿树上,让同学不忘亲情。本节课起到了德育作用,可是谈不上是音乐课,完全可以让其他学科的老师来上,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教师应立足音乐本体,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四、音乐源于:论文标准格式www.7ctime.com

课如何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双赢

(一)音乐体验多于灌输讲解

1.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的体验,往往表现为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感。当学生充分享受音乐的同时,保持对音乐的兴趣,并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身内在愉悦体验所获得的一种审美情感享受。审美的愉悦是不能灌输和讲解的,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这也是音乐和其他学科相比,特殊性就在于“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论文导读:赏中,在学生运用掌握的音乐技能(演唱、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舞蹈律动等),来表现自己理解的音乐内涵时,教学气氛随之活跃,学生全心的投入了音乐描绘的情境之中,学生的音乐创造性体验达到。师生在音乐创的一种环境氛围,并被情境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受到音
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
在七年级第二学期,《二泉映月》一课的设计中,我安排了一段声情并茂的讲述阿炳生平的故事,故事过后,学生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明显增强,由此产生了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首先是对二泉的感知,情由景生,这里的情,是阿柄真挚情感的表露,反过来又影响感知活动本身,“二泉”提供了感知的直感条件。而作品中的音外之音,则是通过阿炳的坎坷、顽强、自傲的人生经历中理解,当同学听到老师讲述的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的时候,禁不住泪流满面、跪倒在地,他说:“像这样的音乐只配跪着听”时,在场的每一个学生无不为之震撼,使感知的内容远远超过“二泉”所给予的东西,感受到这首乐曲是中国的命运交响曲。这样情景交融,最生动地说明了情感在音乐审美中所起的动力和作用。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作为目标和旨归。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

2.情境体验: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在设计六年级第一学期《民族花苑》一课时,我尝试情境教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四个情境:
(1)音乐感知情境
音乐是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的强弱、旋律的起伏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等使学生获得直接、丰富而生动的感觉,这时不需要语言的,而是通过直感式的体验,学生在音乐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激起丰富的联想、想象。在傣族民间音乐《追渔》、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遵循了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先导,学生在听赏中展开无限的遐想。
(2)画面展现情境
“画面”是展开形象的重要手段,可以把抽象的音乐内容形象化,符合初中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在欣赏《追渔》时,我展示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多媒体播放的画面,更是用教师自己的舞蹈来表现傣族,呈上的是一幅立体的傣家少女翩翩起舞的画面。
(3)语言描绘情境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音乐课中教师文学化语言至关重要,在音乐课情境创设环节中,语言除了具有示范性外,还要具有主导性、启发性、形象性等。如:在《瑶族舞曲》中,用“同学们,现在夜幕降临了,月亮升起来了,我们的聚会开始了……”这样,同学就很容易进入情境中来。
(4)表演体会情境
《瑶族舞曲》的欣赏中,在学生运用掌握的音乐技能(演唱、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舞蹈律动等),来表现自己理解的音乐内涵时,教学气氛随之活跃,学生全心的投入了音乐描绘的情境之中,学生的音乐创造性体验达到。
师生在音乐创的一种环境氛围,并被情境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尽情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听动互补好于只听不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听”,但单单只停留在听的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动”是人的本能,在动中感受、模仿或者表现音乐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也是内心感受和外部动作的和谐统一。这也是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活动的鲜明标志。我看到两种现象:一是许多舞蹈基础很好的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却不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我们的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动作太难,不利于学生接受,其实,律动是为了更好的理解音乐,有时,很难的动作,学生只顾效仿,把音乐丢在一边了,这样的律动毫无意义。二是教师不提要求,让学生自由的动,造成学生不随音乐节奏乱动,动的无法,这样的律动也失去了它的意义。在教学中到底如何动,又要动的恰当,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方法:

1.教师引领:老师编排简单的动作,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随着老师

一起做,这样既跟上了音乐节奏,又把音乐作品用动作表现的恰如其分。而且要有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让学生慢慢习惯并适应这种表现音乐的方式。一个学期的安排分三步:坐在位置上的律动(一般是上肢动作)——站在自论文导读:一页1234
己位置上的动作(手脚并用)——到自由的地方做动作(可以有队型、分组的动作),但无论怎样,教师要带领,在初始阶段不能任学生发挥,这样才动的有法。比如:《渔光曲》这部经典的电影音乐,距离学生们时代久远,不易理解作品,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节奏律动体验,将×﹣﹣×节奏,用拍手律动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小船在水上飘摇的感觉,随后,将这一律动改变成简单动作,如:手模仿鱼的动作,手臂做船帆的摇摆动作,教师配以歌词朗诵,在老师循序渐进的律动的带领下,学生逐渐理解了受苦的渔民的苦难生活。源于:论文大全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