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人才培养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推动高职保险人才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431 浏览:110960
论文导读:济学、管理学、法学的基础之上,深入学习和研究金融学理论,既要熟悉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的脉络,又要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了然于胸。②充分地沟通交流能力。沟通交流既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也是高素质保险金融人才获取信息,不断在保险市场上寻找获利机会和发展空间的必备技能。③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任何人
摘要:为了更好地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方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投资与保险系与中国人寿杭州分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建立“卓越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卓越班”体现了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的最佳途径,推动了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一个校企合作的新典范。
关键词: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
教育部在教高(2006)第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教学改革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投资与保险系与中国人寿杭州分公司共同创建的工学结合示范班——“卓越班”充分显示了高职教育内在规律,体现了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的最佳途径,对进一步推动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对进一步推动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向紧密型纵深发展;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卓越班”创建的意义
投资与保险系以增强校企合作为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方向,与中国人寿杭州分公司建立了“卓越班”,为探索高职教学改革的新方式走出重要一步。

1.1 “卓越班”的建立是校企合作的必然要求

紧密贴近当前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努力与用人单位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投资与保险系突破原有与保险公司之间短期的指导、交流合作,考虑从更深层次进行全方位合作,双方进行人力、课程等资源共享,以试点的形式来探索校企合作的新形式,从而催生了“卓越班”的建立。

1.2 “卓越班”的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

浙江省教育厅明确强调“积极实施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探索学校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深化产学合作教育……”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投资与保险系“卓越班”的建设,充分发挥合作企业(中国人寿杭州分公司)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业务实践的机会,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保险专业学生“毕业上岗零过渡”,真正实现了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共赢。
2 “卓越班”改革的实施措施
“卓越班”以投资与保险系与中国人寿杭州分公司进行校企合作为契机,以能力本位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增强对学生“职业人”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知识上、技能上和心理上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

2.1 培养应用型保险金融人才

保险服务业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保险人才具有在保险业全面开放条件下的竞争能力,达到职业所需的技能要求、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卓越班”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做到“懂专业,会操作”,而是要培养应用型保险金融人才。应用型保险金融人才主要具有以下特征:①有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高素质的保险金融人才不仅要懂保险,更应该在系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的基础之上,深入学习和研究金融学理论,既要熟悉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的脉络,又要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了然于胸。②充分地沟通交流能力。沟通交流既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也是高素质保险金融人才获取信息,不断在保险市场上寻找获利机会和发展空间的必备技能。③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任何人才现存的知识结构都不可能做到完备,经济环境中总会有新的现象和问题出现。面对瞬息万变的保险市场,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保持持久的创新力和竞争力。④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保险业对于从业人员的个人品德修养要求甚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特别是对于从事一线销售的应用型人才而言,由于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更应具备充满自信、正确估量自己、勇于自我追求、勇于面对挫折等人格品质。

2.2 以能力本位进行教学体系改革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根据社会岗位群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编写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都要以保险行业的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并从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分析岗位的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进而确定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技能训练、专业实训课程等,最后完成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突破当前我国保险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本位型的课程模式(又称单科分段式课程),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使学科建设由学科本位论文导读:3.1全新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卓越班”的建立和运行打破了传统思维对课堂教育和授课的桎梏,挣脱原有场地、师资、设备对传统课堂教育的束缚,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及学院的资源与优势,为现代高职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同投入、共同培训、共同管理学员;共同制定学员的学习计划,
型向能力本位型转变。
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程序如下:①将某一职业目标分解为若干任务及相应的综合能力。②将每一项职责分解为若干任务及相应的专项能力。③形成一个包含对每个专项能力进行详尽说明的工作能力分析表。④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各专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形成若干个课程模块。⑤获得由上述课程模块排列而成的某一职业和岗位完整的课程体系。

2.3 “职业人”的生产性学习

通过工学结合,实论文大全www.7ctime.com
行开放式教学。首先,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后,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以“职业人”身份,带着任务进行“项目引导”学习。
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投资与保险系建立了1个保险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和寿险营销部、产险营销部2个营销部,开发了寿险业务操作系统、寿险产品评价系统和财险业务操作系统等教学软件。这些用于“卓越班”学生生产性实训课程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②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投资与保险系与中国人寿杭州分公司进行合作,建立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职业化实践平台。“卓越班”的学生在分公司部门领导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市场实做,进行客户拜访、保单销售、方案策划、投保咨询等实际工作。
3 “卓越班”实践的成果
投资与保险系校企合作的成果“卓越班”自建立以来,已经取得了多项成绩,为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提供了依据。

3.1 全新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卓越班”的建立和运行打破了传统思维对课堂教育和授课的桎梏,挣脱原有场地、师资、设备对传统课堂教育的束缚,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及学院的资源与优势,为现代高职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同投入、共同培训、共同管理学员;共同制定学员的学习计划,确定学员的成长方向;共同确定配套规则和规定,为“卓越班”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在学校内外,提供行业专家的教育以及组训老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师的多层次训练,提升学员的专业能力。通过学校、企业、学生的多方面努力,大家共同收获校企合作的新成果。

3.2 教学管理的新突破

对于“卓越班”学员的管理,由保险公司和投资与保险系分别指派一名教师担任正副班主任,从而做到学生在校内、校外均有专人负责管理,学校指派的班主任除了负责学生在校内的管理外,对于学生在市场实做、岗位训练过程的情况也要进行跟踪。公司指派的班主任需要从业务、学习各方面关注学员的成长进步、心理变化和近期表现。
在教学工作上,理论课程由投资与保险系的专业教师承担,实践技能型课程由保险公司选派培训部经验丰富的讲师承担,市场实做部分的课程则由区域规划部的业务主管担任。教学内容突破原有的理论教学内容,覆盖专业技能、团队合作、应急处理等多方面,而且将训练形式改为了实战,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检验教学成果。

3.3 以岗位要求为主的考核方式

“卓越班”学员的学习和考核是由投资与保险系和中国人寿杭州分公司共同确定的,由于学员们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学习内容主要参照保险公司对于保险从业人员的培训部分,培养形式也参照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日常业务能力提升方式,而教学的重点则倾向实际从业能力和业务跟单结果。“卓越班”学员的考核方式也打破“一卷定级”的传统,突出“过程考核”,引入公司职工考勤制度,早会夕会制度,活动量管理制度,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业务操作,业绩成绩等,通过全方位的评价给学生真正的结论,指出学员改进方向和改进重点,对其自身的提高给出指导。

3.4 未毕业先上岗的培养方式

“卓越班”学员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的学员均已经获得保险人资格认证,可以进行保单的销售工作。“卓越班”的学员在毕业之前获得真正从事保险工作岗位的机会,通过实际的训练检查自己岗位能力的掌握程度,试验自己在保险工作岗位上的潜力和成绩。通过实际业务训练,“卓越班”的学员突破原来的“毕业上岗零过渡”,而是“未毕业先上岗”,在学员毕业之时,丰富的工作经验已经无需上岗检验,从而做到“毕业上岗无需过渡”。
参考文献:
刘涛.对高职教育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04).
杨理连.高职院校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的内涵分析[J].职教论坛,200论文导读:8(12).刘洪一,杨东铭.工学结合: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与创新.职业技术教育,2008(10).作者简介:韩雪(1979-),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经济学硕士,供职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上一页123
8(12).
[3]刘洪一,杨东铭.工学结合: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作者简介:韩雪(1979-),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经济学硕士,供职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