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矿床青海三色沟铅锌矿流体包裹体特点及矿床原因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870 浏览:73722
论文导读:征及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结论,供参考。关键词:三色沟;流体包裹体;矿床成因青海都兰县三色沟矿区位于东昆中金铁(钨锡)多金属成矿带中。该成矿带上已发现矽卡岩、斑岩型、热液型铁铜钼铅锌钴金多金属等多种成因类型矿床。从构造背景和成矿条件上看,该区具有形成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斑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及实践,对青海三色沟铅锌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结论,供参考。
关键词:三色沟;流体包裹体;矿床成因


青海都兰县三色沟矿区位于东昆中金铁(钨锡)多金属成矿带中。该成矿带上已发现矽卡岩、斑岩型、热液型铁铜钼铅锌钴金多金属等多种成因类型矿床。从构造背景和成矿条件上看,该区具有形成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岩浆气液型铅锌矿和金矿的潜力。
三色沟铅锌矿发现时间较短,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低,研究工作更加薄弱,从而制约了对矿床成因和找矿预测的深入认识。本文作者拟通过对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揭示成矿流体系统特征,对比两期成矿作用,探讨矿床的成因类型及其成矿机制。
1矿区成矿地质背景
三色沟矿区位于昆中大断裂以北的昆中岩浆弧带,大地构造位置上属华北—塔里木板块西南缘过渡带(见图1)。

图1三色沟矿区地质图(根据文献[3]修改):1—构造带代号;II24—昆北构造带;II25—昆中构造带;II26—昆南构造带;2—区域性大断裂;CKLF—昆中断裂;SKLF—昆南断裂;NBHF—北巴颜喀拉断裂;3—第四系;4—(金水口群)白沙河组第四段;5—白沙河组第三段;6—海西期花岗岩;7—岩脉;8—矿体;9—断裂;10—地质界线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矿区出露地层为(新太古界—)古元古界金水口群白沙河组,岩性以片岩和片麻岩为主,并分为多个地层单位。主要包括金水口群白沙河组第三段(Art13)混合花岗岩、片麻岩类;第四段(Art14)片岩类、长英质粒岩类和大理岩类,矿区北部还发现范围尚广的变质流纹岩。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构造线方向为北西向和北东向,动力变质作用较发育。断裂构造可分为,其中一条穿过矿区东北角的北西西向区域性逆冲挤压构造带(F101)为矿区一级构造;矿区二级构造为北西向剪切构造,为区域北西向韧性剪切带的北延;矿区构造为北东—北北东向及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为矿区铅锌矿体的主要控矿构造。
岩浆岩包括地层中的火山岩和侵入岩体。古老的变质地层中的火山岩主要包括两类:1)零星出现的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黑云母片岩等;2)变质流纹岩,遭受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侵入岩体具有多期多阶段性,主要岩性包括中粗粒-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花岗斑岩以岩脉形式侵入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中,脉宽度仅数厘米至数十厘米。
2矿化特征
矿区出现的主要矿化类型包括脉型铅锌矿化、细脉浸染状铜矿化。其中以铅锌矿化为主,铜矿化见于两处。另外在萤石沟发育成萤石矿脉。
脉型铅锌矿已发现7个脉(组),见于Ⅷ号矿体地表露头及PD3坑道内洞室分布于矿区南、东、北部,各呈不同的产状。矿体的围岩以华力西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Art14地层变质流纹岩为主,是一套坚硬脆性的岩石。
矿(化)体受断裂破碎蚀变带控制,矿化具有不均匀、不连续、厚度不稳定、分段富集的特征;从地表和平硐来看,深部矿化比地表好。细脉浸染状铜矿化见于两处,其一为矿区东南部Ⅷ号矿体地表露头,由多条含铜斑岩脉体组成,单脉宽6~55 cm,脉体走向北东—近南北向;其二见于矿区南部PD3坑道内洞室中,厚度变化较大,脉宽10~50 cm,走向近南北向。矿区围岩蚀变种类多,包括硅化、绢云母化、铁白云石化、钾长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泥化、黄铁矿化、萤石化和电气石化等。以硅化和绢云母化最为强烈,分带性不明。与铅锌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和铁白云石化,伴生有绿泥石化和泥化作用。硅化和绢云母化的范围较广,铁白云石化分布范围较小,但与铅锌矿密切相关。与铜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和黄铁矿化,组合成黄铁绢英岩化。
矿石主要为石英-金属硫化物型,其中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和少量黄铜矿。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其次为长石、绢云母、绿泥石和铁白云石。矿石结构包括交代结构、粒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残余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块状、脉状、浸染状和团包状等。
根据矿石中的矿脉穿插关系、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及围岩蚀变特征,认为该矿区存在两期矿化,即脉状铅锌矿化(D1)及细脉浸染状铜矿化(D2),其中,铅锌成矿作用至少经历了黄铁矿论文导读:成,其中气相占整个包裹体总体积的比例多在10%~50%,平均值为23%,该类包裹体个体较大,一般在4~16μm,平均为8μm,形态一般为椭圆形、次圆状或不规则状。随机分布于石英颗粒中,部分呈列状分布。水溶液-CO2包裹体(Ⅱ型)。此类包裹体在含铅锌石英脉的石英、萤石及含铜斑岩的石英中均已发现。常温下一般呈三相状态,CO2相占包裹
-铁白云石阶段、石英-方铅矿(闪锌矿)多金属硫化物及石英(萤石)阶段,其中石英-方铅矿(闪锌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主成矿阶段。
3流体包裹体

3.1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本次研究样品选择三色沟矿区不同位置、不同矿化类型的13件样品进行包裹体研究。室内将样品磨制成双面抛光的厚片,厚度为0.06~0.08 mm。研究工作在中南大学流体包裹体实验室完成。高倍显微镜下发现石英和萤石中含有各类流体包裹体。研究采用Linkam公司生产的THMS-600型地质用冷热台,温度范围在-196~600℃之间,经标准人工包裹体校准,温度范围为30~600℃时精度为1℃,-196~30℃时精度为0.1℃。显微热台测定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并通过水溶液包裹体的冰点温度(水溶液包裹体)或二氧化碳笼合物的熔化温度(含二氧化碳包裹体)的测定,根据BROWN的FLINCOR计算机程序,采用BROWN和LAMB的等式计算了水溶液的盐度,并估算了矿物形成的压力。

3.2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及分类

包裹体岩相学研究表明矿区含铅锌石英脉和含铜斑岩的石英及萤石等矿物中原生流体包裹体发育。依其室温下的相态特征,将这些原生流体包裹体分为如下3种主要类型。
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Ⅰ型)。室温下由少量盐水溶液及气泡构成,其中气相占整个包裹体总体积的比例多在10%~50%,平均值为23%,该类包裹体个体较大,一般在4~16μm,平均为8μm,形态一般为椭圆形、次圆状或不规则状。随机分布于石英颗粒中,部分呈列状分布。
水溶液-CO2包裹体(Ⅱ型)。此类包裹体在含铅锌石英脉的石英、萤石及含铜斑岩的石英中均已发现。常温下一般呈三相状态,CO2相占包裹体总体积分数多在15%~90%之间,平均值为60%,气相CO2占CO2相比例一般为0~80%,平均值为20%;该类包裹体发育相对较好,占整个包裹体总数的60%,其大小一般为4~14μm,平均值为7μm;又可分为2种亚类型,Ⅱ1型以水溶液占优势,碳质相比约为15%~60%,在常温下CO2相分为气液两相;Ⅱ2型CO2相占优势,常温下可见两相CO2和比例很小的水溶液相,碳质相比例为60%~90%;该类包裹体具有不均一捕获的特征,2种亚类型共生组成FIA。
纯CO2包裹体(Ⅲ型)。在常温下常见CO2呈两相 (g)及(h),其中气相CO2占CO2相比例一般为10%~60%;少量包裹体在常温下呈一相,但在降温过程中多变成两相状态,该类包裹体大小一般为5~18μm,形态一般呈椭圆形和次圆状;在主矿物中一般多成群或随机分布,显示原生包裹体特征。
以上不同类型的包裹体常密集成群分布,且常分布于同一石英或萤石晶体中,显示出不同类型包裹体捕获时间可能较相近的特点。
4讨论

4.1成矿流体性质

测温表明,两期成矿流体成分较接近,H2O-NaCl-CO2流体两相不混溶区内,也表明包裹体捕获于不混溶NaCl-H2O-CO2热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