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诗歌陶渊明诗歌接受史要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66 浏览:15230
论文导读:定的背景。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时局动荡,他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他叹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诗中蕴籍着他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他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徘徊和犹豫,但终究选择了归隐田园。

二、历代对陶

摘 要:陶渊明是东晋末期的伟大诗人,陶诗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文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适当吸收接受美学的理念,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主要从三个时期考察陶渊明诗歌在历史上的接受情况,拟从陶渊明生平、历代名家对陶诗的评价两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陶渊明;接受史;陶诗
1005-5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
312(2013)02-0019-01

一、陶渊明生平与陶诗

东晋后期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尖锐,出生于破落仕宦家庭的陶渊明诗、赋、文皆很出色,但受门阀制度的排挤,无法施展其政治抱负。归隐后开始了诗歌创作,写下了许多千古传唱的诗作。
任何作家、艺术家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之中进行创作的,研究、评价作家、艺术家作品时不能忽视所存在的特定的背景。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时局动荡,他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他叹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诗中蕴籍着他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他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徘徊和犹豫,但终究选择了归隐田园。

二、历代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颜延之是第一个解读陶渊明的人,也是陶渊明接受史上的第一人。他在《陶徵士诔》中盛赞渊明“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刻己之操”,而对陶诗的文学创作只有“学非称师,文取达指”八字。“沈约撰《宋书》,为他立传,传入《隐逸传》而不入《文苑传》,传文对渊明行事序之甚详, 而于文章则无评语。”且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谈及宋代文学时,惟独忽略陶渊明。由此可见当时对陶诗文学价值的忽视。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的《诗品》仅列陶诗于中品,评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可见对陶诗的不甚重视。 “文体省净, 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道出了陶诗在艺术风格上的追求,并看出了陶诗蕴涵的“风华清靡”的审美特质。
对陶渊明作品最早做出较高评价的是萧统,他对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意义。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其文章不群, 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可见萧统对陶诗的喜爱, 对渊明的安贫乐道的品格十分推崇。此外,王僧达、鲍照模仿、效法陶彭泽体,奉陶诗为楷模,也可说明陶诗在当时的盛行。

(二)唐宋时期

初唐以后直至宋代,陶诗日益受到重视,对其评价也越来越高。初唐田园诗人王绩多次退隐田园,在不自觉中接受了陶诗的影响。闻一多曾说过王绩是“是继承了陶诗这一嫡系真传的”。盛唐诗人孟浩然把陶诗的“真”趣和平淡清远的审美范式熔炼成自己诗歌的艺术生命;王维箸取陶诗清新、深厚、淡远的艺术精华;李白诗歌创作中大量引用陶句、陶事;杜甫以“”类比,认为陶诗合乎《诗》《骚》的诗学精神,并接受陶渊明田园诗中“真”的美学精神。
在宋代,士大夫对渊明的喜爱已成为普遍风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安石曾说:“渊明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苏轼对陶诗的评价极为精准,揭示了陶诗平淡深粹淳厚的艺术风格。在《与苏辙书》中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由于欧、王、苏在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他们的极力推崇,陶渊明接受成果有了突破性进展,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朱熹曰:“陶潜诗平淡,出于自然”;南宋诗人辛弃疾留下的词作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揭示了陶诗清真、淳朴的特质。
(三)近现代
朱光潜先生认为陶诗“恰到好处,适得其中”,达到 “化境”的最高艺术境界。
鲁迅先生曾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说其诗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
钱钟书先生最早从接受史角度来研究陶渊明,他提出了“渊明在六代三唐,正以知希为贵”、“渊明文名,至宋而极”的精到论点。
国学大师王国维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纳入“无我之境”之类,认定陶诗最为高妙。
三、总结
前代史家、文学论文导读:界的接受。参考文献: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

4.上一页12

批评名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学倾向都影响到陶渊明作品的接受程度。陶渊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名不显,文学价值一度被忽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他的作品还未受到读者足够的重视;在唐代,其形象和地位得到充分的肯定;宋以后有了非常大的突破,文学地位日益巩固,表明陶渊明得到了文学界、文学理论界的接受。
参考文献: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