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培养学生实施“理由解决”教学培养学生革新精神中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762 浏览:86947
论文导读:还要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2.一题多解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时新手表厂接到生产120只手表的生产任务。前2天完成了总数的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
“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的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而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维,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本质上说,问题解决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强调创新教育观念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实施“问题解决”教学,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是数学研究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极大的探索,从而勇于思考,大胆质疑,以培养创新意识。

1.巧设悬念,诱发创新意识

这个时候,学生感觉一个一个的加下去太麻烦了,有没有更简单快捷的方法呢?此时此刻,学生的思维就处于一种急于寻找方法的“愤悱”状态。当教师提出有一种十分简便的算法时,学生探索和求新兴趣油然而生,从而激发了创新意识。

2.鼓励疑问,激发创新意识

疑是学习状态的开始,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探究。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如《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后,有的同学提出:梯形的面积s=(a+b)h÷2,三角形的面积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7ctime.com
s=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能不能也可以用同一种公式呢?学生的疑问实际上涉及到这些图形间的转化关系,含有创新的成分,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可以将这几个公式统一归纳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由此可见,由有疑到敢问,由敢问到联想,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这种敢疑敢问的精神,通过教师的鼓励得到了充分地发扬。

3.主动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例如在进行“小数乘小数计算”学习时,学生先尝试计算6.93×0.25,结果发现部分学生因受小数加减法旧知识的影响,也按照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出6.93×0.25=173.25,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推理验证,马上就会发现6.93×0.25的积不可能等于173.25,只能比6.93小。从而产生了疑问,教师利用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从而找出计算方法。这里,教师对于学生的疑问,并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提供问题空间,培养创新思维

1.一题多变

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例如:有一批零件,甲队单独做要12小时,乙队单独做要15小时。甲乙两队合做,几小时可以完成?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可能提出这些问题:(1)甲队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队呢?(2)甲队独做3小时后,剩下的由乙队独做,还要几小时完成?(3)乙队独做3小时后,剩下的由甲队独做,还要几小时完成?(4)甲队独做3小时后,剩下的由甲乙两队合做,还要几小时完成?(5)乙队独做3小时后,剩下的由甲乙两队合做,还要几小时完成?(6)甲乙两队合做3小时后,剩下由甲队独做,还要几小时完成?(7)甲乙两队合作3小时后,剩下由乙队独做,还要几小时完成?
通过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还要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一题多解

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时新手表厂接到生产120只手表的生产任务。前2天完成了总数的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需用多少天?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解题、学生积极探求,想出了以下几种解法:(1)归一法解:120÷(120×40%)÷2;(2)列方程解:120×40%÷2x=120或120÷x=120×40%÷2或40%÷2x=1;(3)倍比法解:2×[120÷(120×40%)];(4)比例法解:■=■或■ =■;(5)分数法解:1÷(40%÷2)或2×(1÷40%)。随着方法的不断涌现,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此时,教师趁势打铁,启发学生想出了最优解法:2÷40%,实现了在求异中创新的教学目的。
3.一论文导读:生的解法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算式是:6÷2=3(小时),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关注和惊讶,一致认为他是瞎猜的,这个学生很不服气地说:“因为甲车独运12小时可以运完,运6小时就可完成一半,而乙车独运6小时可完成,那么,甲车所剩下的一半,乙车运完只要6小时的一半。”这个学生抓住主体,舍去枝节,通过直觉顿悟,迅速求出结果,解法真是太棒了。
题多问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认识事物、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解答:小明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全书的40%,剩下的第三天看完。启发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1)第一天看了多少页?(2)第二天看了多少页?(3)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4)还剩下多少页?(5)第一天比第二天(或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多)看多少页?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学生不仅能掌握解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而且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三、优化问题解决,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不仅要创设出一个宽松的情绪,新颖的内容和正确的策略,而且要激励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表现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会,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环境。如: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学习时,开始,教师首先出示两个问题:(1)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在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启发谈话:这节课,老师希望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剪”、“拼”、“割”、“补”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多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了一次“小创造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如在解答“一堆货物,由甲车单独运12小时完成,由乙车单独运6小时完成,现由甲车先运6小时,剩下的由乙车独运,还要几小时运完?”一题时,一般学生的解法是:(1-■×6)÷■=3(小时)。他们的解题思路是:问题要求剩下的由乙车独运还要几小时运完;必须知道剩下的工作量和乙车的工作效率,用剩下的工作量除以乙车的工作效率,就是乙车单独运还要的小时数。这是解工程应用题的常规思路。解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有个学生的解法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算式是:6÷2=3(小时),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关注和惊讶,一致认为他是瞎猜的,这个学生很不服气地说:“因为甲车独运12小时可以运完,运6小时就可完成一半,而乙车独运6小时可完成,那么,甲车所剩下的一半,乙车运完只要6小时的一半。”这个学生抓住主体,舍去枝节,通过直觉顿悟,迅速求出结果,解法真是太棒了。听完说理,我激动地跑过去握着这位学生的小手,连声说:“小同学,太棒了,真是太棒了!”同时,要求全班同学来一阵热烈的掌声,并激励学生们向这位同学学习,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标新立异。
总之,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体现,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持之以恒地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立足在实施“问题解决”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