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卓越军事指挥人才培养启迪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485 浏览:126515
论文导读:
摘要:借鉴工程教育领域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培养卓越军事指挥人才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入手,通过试行开办“卓越指挥人才创新拓展班”,从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校内外联合培养机制、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卓越指挥人才创新拓展班;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模式
1671-0568(2013)05-0027-03
作者简介:,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军事教育理论、道路与桥梁工程;易俊理,男,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等院校教学保障技术;高经纬,男,博士,副教授,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高等军事教育理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严波,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军事教育理论、道路与桥梁工程。
一、引言
军事指挥人才培养的明确目标就是培养军队需要的各类军事指挥人才。目前,我军正处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时期,要贯彻落实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迫切需要培养出一大批能够主动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军事指挥人才培养与国防和军队的发展需要还显得很不适应,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教育模式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和军事指挥训练方面存在许多缺陷;作为教学主体的青年教员普遍缺乏部队管理经验,教员的军事素质不能适应军事指挥人才教学的需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落后;军事指挥人才培养与部队脱离,军事指挥人才培养缺少部队的参与,缺少统一的、能与国际接轨的军事指挥人才培养制度。这些突出的问题导致我军军事指挥人才培养出现弱化的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建设信息化战争、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因素。
因此,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军事指挥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在工程教育领域,2010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揭开了我国工程教育历史的新篇章。[1-4]在军事指挥人才培养领域,军队院校适时提出开办“卓越指挥人才创新拓展班”,为深入贯彻落实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探索指挥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源于:初中英语论文www.7ctime.com
通过与国内外一流军事院校交流、作战部队实践等,着力强化军事指挥类学员领导管理能力、信息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培养,是培养主动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卓越指挥人才的重要渠道,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下军事指挥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卓越军事指挥人才应具备的品质

卓越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标准的内涵应体现国防和军队的发展对军事指挥人才的期待。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军事指挥人才应注重培养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基础、身体心理素质、军事基本技能、智商情商、表达能力和军人气质作风等方面的能力,能够把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军事指挥管理结合起来,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卓越军事指挥人才培养除了要达到军事指挥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外,还应该满足各类军事指挥人才相应的优秀标准,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综合素质全面、实践创新能力过硬、能够快速适应岗位任职需要、具有成为驾驭未来战争军事家发展潜质的卓越军事指挥人才。卓越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领导管理能力、信息素质和国际化视野。卓越军事指挥人才应该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军事管理艺术等品质。卓越军事指挥人才除了应具备军事指挥领域相关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之外,还应掌握国内外与军事相关的信息化新技术,从驾驭未来战争的角度出发,创新信息化战争下的军事指挥艺术。只有具备上述品质特征的军事指挥人才,才能称为卓越军事指挥人才。

三、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明确培养目标

军队院校承担着培养军事指挥人才的重要责任,其培养的军事指挥人才是成就未来卓越军事指挥人才的关键。军队院校应首先根据部队对军事指挥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层次、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准确地选择培养军事指挥人才的合适类型,作为自身的军事指挥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从而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避免目前军队院校普遍存在的办学目标趋同的现象。同时,军队院校应该清论文导读:
楚地认识到,卓越军事人才培养所造就的尚不是“卓越军事指挥人才”,而是为造就卓越军事指挥人才打好基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卓越指挥人才创新拓展班”,就是为探索“卓越指挥人才”培养打下基础。卓越军事指挥人才培养仅靠军队院校大学阶段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实际部队工作中进行大量军事实践。换句话说,大学阶段的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的军事基础教育和基本的军事管理训练,只有通过大量的军事实践,才能使这些军事指挥人才成长为合格乃至卓越的军事指挥人才。

2.构建校内外联合培养机制

校内外联合培养是实施“卓越指挥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军队院校应尽可能与国内外一流军事院校、作战部队建立学员培养联盟,构建联合培养指挥人才机制。在不改变现有本科4年学制的情况下,参加“卓越指挥人才拓展班”的学员可以按照“3+1”或“2.5+1.5”模式,将学习过程分为在校系统学习、国内外一流军事院校交流和作战部队实践三个阶段,开展代职实习、联教联训、实装演练、参观见学、短期培训、国外访学、毕业设计等活动,举办指挥人才培养论坛研讨活动,等等。其中,国内外一流军事院校交流、作战部队实践是联合培养机制中的关键,国内外一流军事院校交流体现在以学习国内外一流军事院校的先进军事指挥艺术、先进军事装备等为目标,结合所从事军事指挥领域的实际问题,使学员具备国际化视野。作战部队实践通过学员与作战部队官兵一起生活、训练,使学员获得作战部队管理经验,提高运用军事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作战部队指挥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作战部队实践提高学员的表达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进而更好地培养学员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建立校内外联合培养体系。作战部队也应转变观念,把参与对军事指挥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当作作战部队应该担当的责任,与军队院校共同设计卓越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并为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3]军队院校与作战部队联合教育能够使军队院校和作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战部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学员能够提升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作战部队可优先选拔适合本部队发展的优秀指挥人才;军队院校可以在合作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学员、军队院校和作战部队“三赢”。

3.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要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军队指挥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作战部队经验和知识结构,是卓越军事指挥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要大力引进具有作战部队工作背景的军队优秀指挥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校内专职教员应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科学研究和学术造诣,并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具备很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军事创新能力。作战部队教员应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作战实践经验的作战部队指挥员或政工干部,参加学校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员毕业设计、作战部队实习、实装演练等。总之,高校应打造一支素质、能力优良的“三师型”师资队伍,“三师型”教员除了具备军队院校本科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当具备指挥人才和学员发展指导师的素质要求。我校“卓越指挥人才拓展班”为每个建制班配备导师组,实施导师组集体指导制度,导师组成员包括学业导师、管理干部、政治教员、军事教员、身心健康教员。

4.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注重和加强课程体系改革,要把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求、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学生需求和基础、国内外一流军事院校专业设置的调研分析,作为教学分析的依据。鼓励推行以军事指挥实践教学为载体的培养方案,将强调较强军事指挥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设置成军事指挥实践课程,将具有一定实践性的技术基础理论课程设置成军事指挥实践式教学课程。课程之间以指挥实践为纽带形成课程群,课程群内的并行课程、先后课程的讲授围绕同一综合性军事指挥实践项目展开,使学生能够完成某一类综合性军事指挥实践的研究学习。同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摒弃灌输式教学。大力推行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达到至少1:1.5。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推行问题教学模式,使学员通过团队协作发现隐含于军事指挥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论文导读:
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创新选拔和评价体系

在学员的选拔上,注重从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基础、身体心理素质、军事基本技能、智商情商、表达能力和军人气质作风等方面综合考核。评价是引导师生的指挥棒,大多数学生和教师总是在现行的评价体系引导下寻求佳绩。要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军事指挥人才,必须超越目前以掌握知识点为本的评价体系,[5]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适应国防和军队信息化战争需求的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整个培养过程。
四、结束语
军队院校应以“卓越指挥人才创新拓展班”的实施为契机,推进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重提高学员的军事意识、军事素质、军事实践能力和军事指挥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出一大批驾驭未来战争军事家发展潜质的卓越军事指挥员,深入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主体主线重大战略思想,为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服务。
参考文献:
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李书伟,刘绍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育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6).
[3]樊立萍.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7).
[4]顾嘉.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实施保障体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
[5]吴翔.对陆军初级指挥军官领导能力培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