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胃溃疡维胃方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氧自由基代谢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487 浏览:36977
论文导读:破,胃溃疡便会发生。中医药对胃溃疡的治疗具有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优势,逐渐受到重视。氧自由基(OxygenFreeRadical,OFR)是氧在还原时接受电子不足所产生的一类具有高度化学反应活性的含氧基团,是机体内氧分子的不完全代谢产物,是胃溃疡发病的重要攻击因子之一。在胃肠道,黄嘌呤脱氢酶的含量远高于其他任何组织,很容易通
摘要:课题背景:胃溃疡(Gastric Ulcer, GU)是发生于胃黏膜表面,由于各种理由所导致的局部组织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溃烂缺损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随着对胃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探讨,以及治疗胃溃疡有效药物的迅速开发和广泛运用,胃溃疡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有所降低,然而胃溃疡的易复发性至今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若防治不当,可引起大出血、幽门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如何提升溃疡愈合质量,减少复发,成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探讨的热点。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中医学认为胃溃疡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胃痛”、“吞酸”、“嘈杂”等范畴,多种因素如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均可导致脾胃受损,运化无力,日久脾胃功能紊乱,气血运转失常,胃络瘀滞不通而痛。现代医学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导致胃溃疡的攻击因子和保护胃黏膜的防御因子处于平衡状态,当各种理由导致攻击性因子增强和(或)黏膜防御功能减弱时,这种平衡被打破,胃溃疡便会发生。中医药对胃溃疡的治疗具有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优势,逐渐受到重视。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 OFR)是氧在还原时接受电子不足所产生的一类具有高度化学反应活性的含氧基团,是机体内氧分子的不完全代谢产物,是胃溃疡发病的重要攻击因子之一。在胃肠道,黄嘌呤脱氢酶的含量远高于其他任何组织,很容易通过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系统、吞噬细胞“呼吸爆发”、醛氧化酶等途径产生超氧自由基,故有人将胃肠道喻为产生氧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utase, SOD)是超氧阴离子的清除酶,其功能是催化氧自由基的歧化反应,即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歧化为过氧化氢和氧气,消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以而消减过量的超氧阴离子对人体的损伤,降低自由基对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 MDA)是氧自由基作用于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形成的过氧化脂质分解后的产物。可作为氧化作用后的标志,它的含量变化可间接反应组织受自由基损伤的程度。通过测量血清中SOD活力和MDA含量可间接反映体内氧自由基的代谢情况。维胃方是导师刘晓伟教授的经验方,临床利用有确切疗效。本探讨通过观察实验性胃溃疡大鼠的胃黏膜标本,并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论文导读:
胃溃疡的组织学转变,同时测量溃疡面积、血清SOD活力及MDA含量,以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维胃方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中药开发和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实验策略:1、Wistar雄性大鼠56只,200~250g, SPF级,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自愈组、雷尼替丁组、维胃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参照Takagi[3-5]等的经典大鼠胃溃疡造模策略,并加以改善。大鼠饮食不限,适应性饲养3天后,实行制模手术。术前禁食不禁水24h,10%水合氯醛按3.5ml/kg剂量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将大鼠腹部备皮后仰卧固定于大鼠解剖板上,常规2%碘酊、75%乙醇消毒大鼠腹部皮肤,铺洞巾。在大鼠剑突下腹部正中做一切口,长2.0cm-2.5cm。沿腹白线剪开腹壁组织、打开腹腔,以无齿镊拨动鼠肠找到鼠胃,把腺胃部拉出腹外。用直径为5mm的滤纸片浸渍100%冰乙酸在胃窦部浆膜面同一部位(避开血管)贴敷30s×2次。用干棉球吸除残余的冰乙酸,再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签轻轻擦洗冰乙酸贴敷部位,然后将胃送入腹腔复位。用1号丝线将腹膜和腹壁各层组织一起间断缝合,再用7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然后用2%碘酊消毒伤口及周围皮肤,手术完成。2、正常组自由饮食进水,15天后处死取材;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于适应性饲养3天后行造模术,模型组于术后第4天处死取材;各治疗组均于术后第4天开始灌胃,连续灌胃7天;自愈组造模后自由饮食进水,7天后与各用药组一起处死取材。观察各组大鼠溃疡的愈合情况,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胃黏膜病理组织切片,并测定溃疡面积、血清SOD活力、血清MDA含量。3、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浅析。多样本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浅析(One-way ANOVA),先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若方差齐性,用LSD法;若方差不齐,以Welch法校正,采取Dunnett'sT3法。P0.05为差别显著性标准。主要结果:1、胃黏膜标本观察正常组:胃黏膜光整完好,呈淡红色,无充血、水肿、溃疡及瘢痕组织增生等异常变化。模型组:胃窦区浆膜表面充血水肿,和肝脏及周围组织有少许粘连,胃窦黏膜可见一个或多个溃疡点,溃疡中心被黄白色脓性分泌物覆盖。自愈组:胃窦区浆膜表面充血水肿,部分大鼠胃和肝脏及周围组织有少量粘连,较难分离,胃窦区黏膜溃疡愈合不建全,可见暗论文导读:方中剂量组大鼠溃疡面积显著小于雷尼替丁组(P0.05)。4、血清SOD活力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活力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维胃方中剂量组大鼠血清SOD活力显著升高(P0.05);与自愈组相比,维胃方中剂量组大鼠血清SOD活力显著升高(P0.05)。5、血清MDA含量比较与模型组相比,维胃方各剂量组大鼠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P0.0
红色瘢痕组织增生。雷尼替丁组:浆膜面少许粘连,胃窦区黏膜表面粗糙,周围偶见充血或糜烂点。维胃方高、低剂量组浆膜面造模部位少量充血,胃窦黏膜可见不规则溃疡点或瘢痕组织增生。维胃方中剂量组愈合较佳,胃黏膜表面难以找到溃疡点或仅见小范围瘢痕增生。2、胃黏膜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组:黏膜层完整,腺细胞排列均匀,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溃疡处黏膜缺损大,腺体排列紊乱,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黏膜下层部分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自愈组:缺损达黏膜肌层,再生腺细胞排列紊乱;黏膜下层有炎细胞浸润,肉芽组织排列不整齐。雷尼替丁组:剩膜缺损较小,表面见新生上皮细胞及腺细胞,排列紊乱:黏膜下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肌层新生肉芽组织排列不整齐。维胃方组高、低剂量组:可见黏膜缺损较小,腺细胞密度不匀,少量炎症细胞浸润,黏膜下血管未见显著病理转变。维胃方中剂量组黏膜基本完整,黏膜下层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肉芽组织排列整齐。3、溃疡面积比较与模型组相比,雷尼替丁组和维胃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溃疡面积显著缩小(P0.01);与自愈组相比,雷尼替丁组和维胃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溃疡面积显著缩小(P0.01);维胃方中剂量组大鼠溃疡面积显著小于雷尼替丁组(P0.05)。4、血清SOD活力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活力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维胃方中剂量组大鼠血清SOD活力显著升高(P0.05);与自愈组相比,维胃方中剂量组大鼠血清SOD活力显著升高(P0.05)。5、血清MDA含量比较与模型组相比,维胃方各剂量组大鼠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自愈组大鼠血清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与自愈组相比,维胃方中剂量组大鼠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雷尼替丁组相比,维胃方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1、建立稳定的实验动物模型是保证科研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本实验采取乙酸诱发大鼠胃溃疡模型进行探讨,利用乙酸直接作用于胃壁组织,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组织坏死脱落,导致溃疡形成。此种策略造模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溃疡深而大,自愈时间长,与人类的慢性胃溃疡及其相似,有利于观察药物对胃溃疡的治疗效果,是一种规范且较常用的造模策略。2、胃黏膜标本观察及溃疡面积测量提示,模型组大鼠溃疡形成最佳,造模成功率高达100%,各用药组大鼠溃疡愈合情况显著论文导读:
优于自愈组,其中维胃方中剂量组愈合效果最好,溃疡面积显著缩小。3、胃黏膜病理切片镜下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结构转变最为显著,黏膜缺损比较严重,各用药组大鼠胃黏膜愈合较好,其中维胃方中剂量愈合最佳,自愈组愈合较差。4、血清SOD活力与MDA含量比较表明,大鼠造模后溃疡形成历程中,血清SOD活力减弱而MDA含量上升,予中剂量维胃方治疗后SOD活力增强,MDA含量亦随之下降。说明中剂量的维胃方可提升血清SOD活力,降低MDA含量,清除体内氧自由基,推动溃疡愈合。综上所述,本实验成功复制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模型,通过胃黏膜标本观察、病理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溃疡面积测量、血清SOD活力和MDA含量比较探讨发现,维胃方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推测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清除体内氧自由基含量,提升血清SOD活力,降低MDA含量有关。但其治疗作用并不呈量效联系,以中剂量疗效最佳。关键词:维胃方论文胃溃疡论文氧自由基论文超氧化物歧化酶论文丙二醛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3-8
ABSTRACT8-16
前言16-29
第一章 维胃方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的治疗效果29-41

一、材料29-30

二、策略30-33

三、结果33-38

四、结论38-41

第二章 维胃方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41-50

一、材料41

二、策略41-44

三、结果44-47

四、结论47-50

全文小结50-51
参考文献51-58
附录58-59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59-60
致谢60-63
统计学审稿证明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