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人才培养竞争力与革新人才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903 浏览:83375
论文导读:健康发展。三教学方法也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造性与主动性推进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既是社会对人才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重单向灌输、轻启发讨论”,强调“尊重权威,尊重书本”,反对“怀疑提问,标新立异”。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1世纪,大学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大学不仅要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而且要面临国外大学的挑战,竞争日趋激烈。就目前来讲,我国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存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以至教育和学校发展、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关键性因素,是大学发展战略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大学竞争力的关键要素。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这不仅要求我们通过大学加快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而且要求大学培养能够创造和开拓新思想、新成果、新领域,对社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创新人才。
一学校管理体制应以人为本,树立高效、快捷的服务意识
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在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之后,由原先的校系两级改成了校院系,并一直被我国大学广泛使用。这样的管理形成的交流渠道是:学生葑系葑学院葑学校,这一方面有利于校方的管理,即有利于信息的下达,另一方面却不利于信息的上传和反馈。学生和学校之间交流渠道的层次越多,就越难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理应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需要,而这种校院系管理体制显然不利于学生与学校的协调发展。可喜的是,目前很多高校已经通过设立“校长信箱”、“院长信箱”、“校园论坛”等方式方便学生与学校的直接交流,这些都是学校管理体制以人为本的体现。
二教学模式也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需求
我国自古以来就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授课方式以老师讲解为主,缺乏讨论课或研讨会等教学互动,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通过提供考试范围迫使学生记忆,缺少灵活性。这种强调老师而忽视学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教育产生误解,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此下去,高等教育改革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必须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教学的中心定位到学生身上,把被动式教育转变成学生主动式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方法也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造性与主动性
推进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既是社会对人才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重单向灌输、轻启发讨论”,强调“尊重权威,尊重书本”,反对“怀疑提问,标新立异”。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知识的热情和主动性,不利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方法一方面使学生长期地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得不到调动,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弱化,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严重影响创新人格的形成。另一方面,一味地注入强化了学生吸收接纳能力,致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统一教学计划、统一学制、统一管理,忽视学生天赋、潜能、兴趣、优势开发,以牺牲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的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的需求。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国力竞争、经济竞争、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当今社会所需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更应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注重发散式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帮助学生们掌握书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地调动思维,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做到“举一反三”。
2发扬精神,培养思维多样性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勇于质疑,发表不同意见,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学生自信心的增强
3提供轻松的氛围,培养思维积极性
经过实践证明,在欢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有利于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散思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大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四培养学生既要注重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又要培养个性、弘扬人的主体价值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史,不难发现,对教育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种以孔子、纳托普、凯兴斯坦纳等论文导读:面的表现:一是客观性和求实性,二是追求真理,三是推崇理性,四是不断发现和创新。崇实尚新、崇理求真是对人才的科学精神最基本的要求。4具有环保观念环境的恶化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此,首先要从小树立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自觉树立以爱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环境意识,从小事做起
人为代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受教育者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材料,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公民;另一种以卢梭、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主张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有用的人,充分张扬受教育者的个性。
现代学校教育目的应该是双元的,既要注重人的个性培养,弘扬人的主体价值,又要促进人的不断社会化,培育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就是追求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完美统一。
1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前提
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应着重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信息素质教育。很多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方面由于学习的环境变化难以适应,人际交往经验不足,感觉前途一片渺茫等原因,另一方面又由于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极易走向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素质是人们在信息认知、获取、利用、交流等方面所具备的比较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一种基本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它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源于:党校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要适应信息时代的环境,就必须加强信息素质教育,从而达到提高大体综合素质的目的。
2人文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支撑
21世纪是新的综合世纪,认识世界的重大发现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成果,都将依靠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工轻人文的观念,并不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人文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领悟人文的科学内涵,陶冶情操,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3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
没有个性,人就没有创造性。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个性发展不是全面发展,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必须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规范要求的同时发展个性。
在当代,成为有个性的人才,强调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意识包括:自强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反思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培养学生既要注重能力,又要注重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1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
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就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是爱国情操的核心;具有爱国情感,就要有坚定的爱国行为,这是爱国情操的归宿。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求: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自觉顺应历史潮流,合理地安排人生,正确地看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矛盾。第二,要坚持在实践中自觉磨练,积极投身于各种生活实践。第三,要时时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自己。第

四、要严格解剖自己,主动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

2具有奉献精神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要成为有奉献精神的人,首先,要为社会多做好事。主动关心人、帮助人,热心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其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3具有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客观性和求实性,二是追求真理,三是推崇理性,四是不断发现和创新。崇实尚新、崇理求真是对人才的科学精神最基本的要求。
4具有环保观念
环境的恶化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此,首先要从小树立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自觉树立以爱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环境意识,从小事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其次,要树立环境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行动。再次,要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
5具有健全人格
要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就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为此,要做到:第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胸开阔,善解人意,悦纳自己也悦纳别人。第二,要有理性的心态,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善于控制自己,喜怒哀乐适可而止,情绪反应要适中。第三,要合理、充分地运用个人的能力,善于引发自己的成就动机,并把这种动机和个人的能力相结合,从而引发强大的创造力。
21世纪将是一个充分尊重和发挥个性,以人为本的时代。高等教育以人为本,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和必然要论文导读:.大学竞争力研究综述.学理论,2011(摘自:学术论文模板www.7ctime.com22).党传升,刘喜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改革路径.科学管理研究,2010(3).王丽芹,刘风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及其制度创新.理论导刊,2009(2).戚业国.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反思.中国高等教育,2012(9).韩文丽,马金虎.
求。以人为本的核心和要旨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胡瑞文.高等教育应坚持适度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13).
王锁明.大学竞争力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1(摘自:学术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22).
[3]党传升,刘喜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改革路径[J].科学管理研究,2010(3).
[4]王丽芹,刘风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及其制度创新[J].理论导刊,2009(2).
[5]戚业国.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2012(9).
[6]韩文丽,马金虎.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建构[J].世纪桥.,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