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江苏以就业看江苏高校课程设置理由与革新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809 浏览:24253
论文导读:能力,高校如何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设置?围绕这些问题,本课题组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调研了江苏省5所高校和3家企业。通过总结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分析问题,揭示矛盾,思考对策,期待江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一、从就业看江苏高校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就业课程参差不齐对3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当

摘要:课题组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调研了江苏省5所高校和3家企业。从就业的角度看,江苏高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课程参差不齐、就业课程师资短缺、就业课程偏离实践、专业课程忽视就业能力培养、文化素质课程“杂、乱、差”。应对就业需求,江苏高校课程设置的战略调整需着眼于以下方面:完善就业课程体系、改进和加强创业课程、将可雇佣性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调整文化素质课程结构、实现就业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关键词:江苏高校;就业;课程设置
1671-6124(2013)01-0063-05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江苏积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迈出了新台阶。但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不能忽视教摘自:毕业论文格式字体www.7ctime.com
育质量,更快还需要更好,应以高质量建设为引领,打造区域高教发展的“制高点”。高校的就业质量、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质量建设的核心,也是社会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最直接标准。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精神食粮,高校课程的结构和品质造就高校的办学品位和人才培养质量。
从就业的角度看,江苏高校课程设置的状况如何?学生和雇主有何评价?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如何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设置?围绕这些问题,本课题组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调研了江苏省5所高校和3家企业。通过总结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分析问题,揭示矛盾,思考对策,期待江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从就业看江苏高校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就业课程参差不齐

对3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当前企业招聘毕业生首要考虑的因素是性格特征,其次是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专业知识等。诚实守信等非智力因素受到企业青睐,一方面说明社会诚信危机加剧,另一方面说明高校对此应对乏力。通过对毕业生的访谈,许多毕业生一致反映,在校时所学就业类课程非常有限,只有1~2门,且就业课程的设置狭隘化,侧重于职业指导,就业课程的内容宏大化,“大理论、大道理满堂飞”。目前,企业招聘员工,基本上都很重视面试环节(见表1)。面试的综合表现,有时几乎决定一个毕业生能否被录用。因此,面试环节对毕业生未来求职越来越重要,而高校课程系统中,几乎很难看到面试课程,或专门的面试技巧训练课程,或类似的课程。
从高校调研情况统计可知,各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方面,有的只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有的只针对高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仅少数是两者均开设的(表2)。就业课程普遍存在量少、质次、内容偏的问题。一些高校为弥补生涯规划、心理辅导或创业教育方面的不足,在原有职业、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增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课。但从课程类型看,目前大部分高校只是将职业或就业指导类课程作为选修课或指定选修课,未列入必修课范畴。
总体而言,就业课程的设置参差不齐,就业课程的开发明显缺少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实践性。调研发现,除扬州职业大学教学内容是与生产实践结合外,其他高校都是以校内课程实践和毕业实习为主要实践教学内容。可见,实践教学在普通高校开展的内容和手段都较贫乏。实践教学没有真正担负起锻炼学生就业能力和培养职业操守的重任。

2.就业课程实施中师资捉襟见肘

师资问题是制约课程建设的瓶颈。对5所高校的调研情况统计显示,就业课程的论文导读: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似乎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就业教育与就业课程、专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成为两张皮,专业课程只是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重视学术性和专业性。调研中许多毕业生反映,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量大面窄,课程内容是学科本位的,与就业能力的培养没有联系,更谈不上融合,课程教学中也不会去
师资严重短缺。只有极少部分院校配有专门的师资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多数高校就业课程的教师五花八门,都是非专业的,且走马灯似地换,有的是院系的党委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有的是学校学生处、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管理人员、有的是校部机关的党政管理人员,很少有学校能像国外的许多大学一样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这些国外大学除拥有一批专职专业的就业课程任课教师外,还聘请校内外的学生事务专家、知名学者、企业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行业专家、成功校友等组成校外就业指导团队,参与就业课程的教学。

3.就业课程照本宣科偏离实践

调研还发现,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缺少与实践的联系,授课多是单一的集体授课或讲座,教学形式仍停留在传统的照本宣科、解读概念等单向理论灌输,讲授内容较多地集中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政策法规、求职技巧等方面,忽略了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择业观教育、诚信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及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师生之间也缺乏互动交流,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就业指导课教育教学工作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明显,不能满足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学生发展的需求和就业的要求。

4.专业课程设置中就业能力培养形同陌路

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就业能力是全球化时代企业最为看重的。培养学生的可雇佣性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雇佣性是“使个人能更好地就业并使他们成功胜任所选择职业的一组能力、理解力和个人特质”。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是发达国家积极倡导并已得到践行的培养学生可雇佣性的方式。英国高校采用独立、半整合和整合3种方式将可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独立式的方法意味着可雇佣性的培养是作为专门设立的正规教学内容的补充,比如,设置额外的能力培养模块。半整合式的方法包括那些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发展性的而非“补习式的”(remedial)内容的融入。整合式的方法即将培养学生可雇佣性的目标、要求、内容有机地整合到全部专业课程。但目前江苏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似乎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就业教育与就业课程、专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成为两张皮,专业课程只是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重视学术性和专业性。调研中许多毕业生反映,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量大面窄,课程内容是学科本位的,与就业能力的培养没有联系,更谈不上融合,课程教学中也不会去进行可雇佣性的教育,感觉就业时不少所谓的专业课程类似鸡肋。格罗弗等人(Glover,D.et al,2002)对400名学生开始和完成大学课程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对于学生而言,经济利益的驱动比追求知识的动力更为重要。研究者们称单是从大学毕业、获取证书并不能为成为个人和学校持续地投资于高等教育的充足理由。因此,高等教育的课程越来越多地被期望能够直接与未来的就业相关。

5.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杂、乱、差”

各高校广泛开设文化素质教育通选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却不容乐观,在课程的开设、课程的实施等方面存在许多亟需重视和有待改进之处。调研中不少毕业生反映,在校时修习的文化素质课程存在“杂、乱、差”等问题,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无论对后来的就业还是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均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杂”即高校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缺少核心和灵魂,没有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和契合。“乱”即文化素质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不具科学性和系统性,“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课程的开设有较大的随意性,且普遍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差”即课程质量不尽如人意,许多文化素质课程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内容局限,课程评价流于形式,课程资源和课程支持严重短缺。这样的文化素质课程难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形成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对江苏高校课程设置改革的几点思考

1.企业对高校课程改革的建议

当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与用人单位的期望还有差距。高校需要及时总结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调整课程结构,改善就业课程的设置,科学、有效地进行就业教育工作。
从表3中可知,企业认为高校应该增加就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学生应该加强的能力是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等。为此,高校应该加强的课程主要有论文导读:
职场模拟训练课程、跨学科课程、文化素质课程、校企合作课程等。

2.应对就业需求,江苏高校课程设置的战略调整

(1)完善就业课程体系就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针对大学毕业生和着眼于单一的就业指导教育,即就业不是始于大四、终于大四,就业教育不是毕业生才需要。高校的就业教育应贯穿于学生专业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综合素质培养和实用性教育相结合。换言之,就业教育需要从学生人学就开始,并贯穿整个四年的大学教育中,其间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制定完整的四年就业教育计划,此后,循序渐进地实施就业教育计划。
四年就业教育计划的核心是完整的就业课程体系。完整的就业课程体系中既应该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课程,也应该有就业能力培养课程,还应该有创新创业课程。
纵观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生涯规划一不是毕业生才要进行规划,二不是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随自己的兴致来“规划”。生涯(career)是毕生的过程,生涯规划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全程化”和“职业锚”(career anchor)。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覆盖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课程内容包括学业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生涯发展等的各个方面,通过规划促使学生明晰目标、掌握方法、审视自我、思考未来、充实大学生活。职业锚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施恩(Edgar Schein)教授提出,指当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一个人无论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7ctime.com
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是一个人的才干、价值观、动机经过自省后形成的,它可以指导、约束或稳定个人的职业生涯。
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但不能将职业指导等同于“找工作”,职业指导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专业、了解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就业观。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应体现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分段开设、分类指导。分段开设,即大学四年分别设置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课。分类指导,即职业观念、职业、职业技能和职业管理等分类教育和指导。
就业能力培养课程主要是侧重于就业技能技巧的教育,调研中不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对此都特别予以了强调,他们认为就业能力已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保持职业和职业提升,高校的就业课程体系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人际交往、沟通和表达、解决问题、应变和创新、职业认识、团队工作、自我管理等方面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
(2)重视创业教育,改进和加强创业课程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江苏已由经济大省发展成为经济强省,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方都不像江苏有这么多的创业机会。但是,这些机会却被很多学生忽视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校未能充分重视创业教育,学生在校时未能系统化地学习创业课程。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此后,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始实施创业教育,但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问题较大,创业课程的实际指导意义严重不足,创业课程的质量与学生创业的需求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当前创业教育的改革,一是要转变对创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从“铁饭碗”到“找饭碗”再到“造饭碗”,这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富有意义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业既是就业的重要渠道,又是促进经济发展和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二是要营造创业生态系统,“美国创业教育的特点在于注重创业生态系统的营造。创业教育不是教别人怎么样,而是来培育人,让他们成为合格的人才。再好的种子在一片干涸的土地上也没有办法发芽、成长。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是培育环境。”“应该打造好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不是某一方发挥作用,而是多方共同努力。”三是要充实创业课程的内容,创业课程不能仅围绕本专业,只局限于创业案例讨论、商业计划书设计、科技创业活动、创业管理等方面,而且需要扩大创业的内涵,建构旨在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综合性创业课程体系,如包括创业的构思、创业的法律、创业的融资论文导读:创业课程教学应不同于常规专业课程的封闭式教学,要创设一种开放的、与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教学模式,除侧重于案例教学,还需要经常组织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如模拟公司、商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投资大赛、创业茶座、创业俱乐部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践积累和丰富经验。源于:毕业www.7ctime.com上一
、创业营销、创业管理等各个方面。四是要改革创业课程教学方式,创业课程教学应不同于常规专业课程的封闭式教学,要创设一种开放的、与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教学模式,除侧重于案例教学,还需要经常组织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如模拟公司、商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投资大赛、创业茶座、创业俱乐部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践积累和丰富经验。源于:毕业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