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城市管理居民和公民身份转换与城市管理革新内在逻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67 浏览:13931
论文导读:
1007-0745(2013)01-0068-03
摘要:居民与公民指的都是一定的社会群体,然两者并非是同一概念,其各自的社会身份存在着明显差异。由传统居民到现代公民的身份的转换过程即是公民意识的觉醒过程。公民意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论要素,现代公民的特性是服务型政府服务下的居民所必须具有的特点。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公民意识觉创造宽松的社会与政治环境,达到“善治”。因而,居民到公民是身份转换与城市管理改革具有着内在逻辑关系。
关键词:居民 公民 改革 内在逻辑
居民与公民指的都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但是两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居民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境内长期或永久居住,并受居住国法律保护和管辖的自然人(包括本国人、外国人、双重国籍人和多重国籍人)、法人和法人团体。“公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其内涵突出政治性和美德,它更鲜明地表现着一种公共性。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一个由宪法赋予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概念,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其是和政治紧密相连的。一切社会群体几乎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居民,却不一定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普通居民的社会地位往往都不高,身处社会的底层,被当作弱势全体去对待;而当社会需要时,他们又勇于肩负社会责任,积极的地参与社会建设,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身处弱势,却勇于担当,积极参与,即是有居民到公民的身份转换的过程,也是公民意识觉醒的过程。公民意识主要包括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等等,当然还包括、自由、公平、正义和参与等观念。公民意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论要素,现代公民的特性即是服务型政府服务下的居民所必须具有的特点。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达到“善治”。因而,居民到公民是身份转换与城市管理改革具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下文将围绕着该内在逻辑关系的内容逐一展开。

一、居民和公民的特性差异与集权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差异之间的关系

(一)居民与公民的特性差异

居民属于的社会学所研究的范畴,是一定地域内居住的人,居民的权利强调的是在公权力保护下的权利,突出体现的是权利,而较少提及义务。公民属于法律范畴,强调的是的宪法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义务性;公民要积极而合理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也要主动地履行相应的义务。居民的基本权利主要是和民生问题相联系的,包括就业权、居住权等与经济密切相关的权利,而公民的权利最主要的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公民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其内容包括选举权及被选举权、监督权、申诉、检举、控告权、等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多是主动性的权利,只有主动地参与,才能真正地实现这种权利。居民的基本权利多数是被动性,需要有国家的公权力的保障,才能得到实现。居民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在贡献与索取的关系上,居民的特性使其侧重于索取,这势必会增加社会的负担,不能真正地解决社会问题;而公民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所以公民既会受到社会的尊重,能从社会中获得生活所需,又要对社会多做贡献。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冲突时,公民要做的就是要先为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让位,兼顾个人利益,但居民的特性决定其多数情况重的都是个人利益。

(二)集权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之间的职能差异

集权型政府,顾名思义即是将一切权力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政治统治职能是其最最重要的职能,其存在的目的往往是将其域内的社会群体纳入被统治的地位。对于社会中的一切事务,政府都是以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加以出现。相对于集权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具有其独特的特性,“服务型的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服务是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服务型政府倡导的价值取向不是政府统治社会,而是社会控制政府,它体现了国家权力向社会权力的转移,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的,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移,服务型政府并不是要剥夺政府的权力,只是政府的权力并非凌驾于社会之上和不受控制,而是来源于社会、受制于社会、服务于论文导读:是构建公民社会的基础。反对国家对公民社会内部事务的随意干涉,强调要从法律上划定国家权力和国家行动的边界,确保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使公民社会成为一个真正自主的领域,这上一页1234下一页
社会,使政府权力重新回归社会,因而,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于服务二字,政治统治职能已经不是服务型政府的最重要职能,这是与集权型政府职能的最大差异。

(三)两种差异间的辩证关系

居民和公民间的身份差异与集权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差异之间具有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因为,从居民到公民的身份的转换,是自下而上的公民意识的觉醒的过程;而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由集权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则是自上而下的公民意识的觉醒。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都是公民意识觉醒的途径,二者之间具有着共同的目标,却又面临着不同的难题,二者之间具有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居民到公民的身份的转换,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构建公民社会,却面临着公民想要自治,政府阻挠自治的难题;而城市管理模式创新,政府职能的转变,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但却也面临着政府想要放权,居民不愿参与的难题。因而,要实现由居民到公民的身份转换,需要城市管理模式改革创新,培育公民意识;而成功地实现城市管理模式改革,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离不开由居民到公民的身份转换。

二、公民的基本特性与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的主客体的性质要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公体性是得益于其是新型城市管理模式管理下的主体

“公民的主体性是公民社会的理论基石,是公民的最根本特征。它强调人的尊严、人的基本权利以及人性尊严和基本权利的平等性,承认公民才是社会的主体,国家和公民社会都应以保护和增进公民权利和利益为旨归。”宪法法律赋予公民权利,只有在承认公体性的前提下,才能保障公民获得真正的权利。因为主体性这一特质,公民会以社会建设的主人翁的身份出现,这样就更能激发公民的积极性,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的管理与建设中去。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一条即是要求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以服务于人民为改革的基本落脚点,充分尊重公民的个体特性,保证个人尊严。服务型政府的最大特点即是服务于民,还权于民,充分体现其管理模式下的社会全体的个人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7ctime.com
尊严。因为公民是新型管理模式下的主体,使得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这是公民依法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应该承担的义务。社会的发展需要兼收并蓄,和谐社会的构建也需要“和而不同”。公民的独立性就是要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强调个人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组织的多元化,提倡宽容、妥协、互惠与合作精神。因而,和而不同、多元化是构建公民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公民社会强调和倡导公民个人或公民社会组织,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参与性,尤其是以主体身份参与,是公民其他社会群体的最主要区别。主体性,也是公民公正性;具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是对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在道德中,公平、正义、自由、诚信等等无疑是最重要的特质。公民只有具有公平、正义、自由、诚信等道德观,拥有一颗真正的良心,才会有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更多的社会管理与建设事务中去。

(二)公民精神是新型城市管理模式中所应倡导的主要精神

公民精神是以契约精神为基础,以服务精神或公民性为集中体现的,包括志愿精神、人本精神、法治精神、自治精神的公民文化。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构成公民社会的文化特征。[5]契约精神、志愿精神、人本精神、法治精神、自治精神正是合理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安定繁荣最需要的主观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也是维护城市管理改革的精神保障。公民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也是一个自治的社会。公民自治是一种的社会管理模式,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构建和社会的重要条件。公民的“公”指的就是公共利益、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公开性和开放性,这是公众参与公共活动的重要前提。公开性和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公民之间的交流,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管理与建设的重要保证。这种特性也有利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交流,对于建设一个服务型的、开放性的政府大有裨益。“法治是保障每个公民成为独立的个体的前提,是构建公民社会的基础。反对国家对公民社会内部事务的随意干涉,强调要从法律上划定国家权力和国家行动的边界,确保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使公民社会成为一个真正自主的领域,这论文导读:解决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必须要倡导公民精神,从而以契约精神重构诚信体系,以志愿精神担当社会责任,以人本精神尊重人权,以法治精神构建法治文明。三、居民到公民的身份转换对于城市管理体制改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7ctime.com革成功实现的意义

(一)居民到公民的身份转换,有利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

些都是要以健全的法律制度为保障的。”法治性是“公民”最为耀眼的特性,是社会群体由自在的群体向自为的群体转变的直接推动力。当前的社会中,道德沦丧,诚信缺失,法律意识淡薄已成为意识领域十分严重的问题,而要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解决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必须要倡导公民精神,从而以契约精神重构诚信体系,以志愿精神担当社会责任,以人本精神尊重人权,以法治精神构建法治文明。
三、居民到公民的身份转换对于城市管理体制改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7ctime.com
革成功实现的意义

(一)居民到公民的身份转换,有利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

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来说,在公民社会里,每一个公民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当公民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权利时,其是管理者;而当公民依法履行义务时,其又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在城市管理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首先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作出正确的角色定位。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要要将自己定位于是国家公民的角色,而不再只是特定地域的居民。在城市的管理中,居民只能是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而作为公民, 因为其自治性与参与性,在被管理时,能够合理地自治;在管理过程中,又可以积极地参与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二)居民到公民的身份转换,有利于公权管理者适当放权,公民依法行使权利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公共行政化的直接反映。然而,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政策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政府和公民的积极培育。社会管理改革中,尤其要慎重对待的就是国家公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就是公权力与个体权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冲突。”居民的个体权利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必须靠国家的公权力保证才能得以实现。公民的主体性亦是以公权力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为前提。当前,滥用国家权力肆意损害个体权利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强制拆迁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有目共睹。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就是因为公权管理者以“官”自居,牢牢地握着手中的权力,把其他的所有社会群体都放置于“民”的地位。这种“民”是草民、臣民、居民,而非公民。因而,过度地强调公权力的地位,公民的主体性就难以得到尊重,也显现不出公民社会的公开性和开放性,更不利于公民的参与,势必会使原本存在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城市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并不是仅靠公权力一方就能完成的。只有公权管理者适当地放权,让公民具有更多的社会管理权、自治权,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城市管理改革。

(三)居民到公民的身份转换,有利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和谐的管理环境

舆论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舆论监督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最主要途径。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对于公民的主观意识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蜗居”等现象因为网络的存在而被社会更加广泛地受到关注。现实的社会管理中也的确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有些问题因为网络的管理的无序性而被放大。新闻工作者为吸引眼球而过多地报道负面新闻,小市民的市侩性导致了许多人盲目跟风,不能公正地看待社会存在的问题。而公民因其具有公正性,公平、正义、自由、诚信等价值观是公民社会的价值核心,能够正确地看待社会的非正常现象。合理而公正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创造和谐的管理环境,从而城市管理改革稳定地推行。

(四)居民到公民的身份转换,有利于完善社会道德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机制

“老弱摔倒无人扶,垃圾成堆无人除”,这就是当前社会中道德缺失的一种缩影。城市建设中,道德的沦丧必然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当道德沦丧时,法律往往就会成为犯罪的帮凶。没有道德的存在,法的目的与价值就难以真正的实现。“官民”之间的冲突往往都是因为“官”的道德缺失,刚性执法,甚至枉法,不能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处理社会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所导致的。“”之所以在网络上成为贬义词,就是因为在城市的管理中,暴力执法的现象屡见不鲜。当前社会的公民,不再仅仅是居民,更不是封建时期的臣民,以封建时期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民社会的公民,势必会导致更多的管理问题。所以,城市的管理者,实现居民到公民的身份转换后,就会要多一些“良心”,少一些“恶法”。依靠道德来进行社会管理是不够的,法治性才是公民社会的最重要特性。“法律制定机关制定赋予社会群体更多自主权的法律;行政机关不论文导读:迁》,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吴延溢:《理性与经验之间—宪法监督的中国式生成》,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郁建兴:《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基于浙江温州商会的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上一页1234
再把被管理者只当作是居民,而要在尊重公民尊严的基础上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对于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做到公正司法,这就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民社会就是法治的社会。城市管理改革要达到构建法治社会的目的,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保障。
参考文献:
选自《礼记?王制》。
朱永良:《公民、公民意识和服务型政府刍议》载《理论探讨》2008年第6期。
[3]周作翰、张英洪:《新农村建设与公民权建设》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4]周义、程梁莹:《公民参与态度与公民法治意识之成长社会科学2009年第l0期。
[5]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吴延溢:《理性与经验之间—宪法监督的中国式生成》,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
[7]郁建兴:《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基于浙江温州商会的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