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变化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784 浏览:112107
论文导读:活动的增加,以及气候、降水等诸多因素的干扰,湖泊出现了衰减。与此同时,湖泊周边湿地的植被也出现了显著的退化。植被和水体往往是相互依存的联系,水体的减退会造成植被的退化,而植被退化会形成更多的水土流失反作用于水体,使水体缩减速度加速。由此,拿出有效的办法防止湖泊退化显得尤为关键,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湖泊湿地生态
摘要:本论文以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为探讨范围,以植被分布、植物覆被变化特点和土壤、地层、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出发,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和数据处理,以及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联系浅析,探讨该区域内植被覆盖变化与其他因素之间的联系,为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和青藏高原隆升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探讨提供参考和依据。根据珠峰自然保护区2000-2009年MODIS NDVI/EVIMOD13Q1数据、2004-2007年TM、ETM数据、SRTM90m分辨率高程数据和1:2500000地质图,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和解译,生成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图、植被图、高程图、NDVI-Max变化情况图、土地利用类型图以及坡度图。在浅析了各图间空间分布联系之后得出,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内出露最多的岩层为中-上元古界地层和第四系地层,其中在2000-2009年间,中-上元古界地层之上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要好于第四系地层之上的植被。其理由主要是因为中-上元古界地层主要位于珠峰南坡,该区域地形相对复杂,海拔落差较大,平均坡度也较大;第四系地层主要位于珠峰北坡,这一区域海拔高度较为稳定,地势相对平缓,坡度较小。虽然珠峰南坡的气候条件优于北坡,但地质地貌的因素造成北坡的环境更适合人类居住。由此造成了这两种地层上植被覆盖变化的不同。珠穆朗玛峰南坡受到印度洋湿暖气流的强烈影响,降水充沛,具有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发育着湿润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而北坡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屏障作用极其显著,印度洋暖湿气流不仅受到重重阻挡,翻山后耗尽大量水分的气流下沉,更加剧了北坡气候的旱化,使这里呈现出大陆性高原气候特点,发育了半干旱灌丛和草原生态系统。珠峰自然保护区内植被破坏最严重的区域集中在北坡第四系地层之上,这一区域海拔高度较为稳定,地势相对平缓,坡度较小,发育大片嵩草草甸和草原,适合进展畜牧业。南坡中-上元古界地层之上植被恢复情况较好,植被覆盖度往良性方向进展,多数地区植被覆盖有所增加。该区域在青藏高原隆升历程中经过强裂挤压,迅速降升为高山,并形成许多由北向南的褶被和断层,出露的地层较为古老,并且该区域地形相对复杂,海拔落差较大,平均坡度也较大,虽然气候条件较北坡更好,但不适合人类居住和农耕放牧,由此该区域植被破坏程度较小,相对恢复情况也较好。在定结县东北部和定日县东北部珠峰北坡地区有小部分中-上元古界地层出露,该区域坡度以15-30°为主,植被恢复程度也较好。由此,中-上元古界地层的出露伴随地表的复杂地貌,形成了特定的植物生长环境和人类存活环境。而第四系地层形成时间较晚,尚未完全固结成岩,多为松散堆积物,地势相对平缓,坡度较小,高程范围比较稳定,适合人类活动,由此相应造成环境的破坏,植被破坏程度也就相对严重。在水域变化方面,过去的几十年里青藏高原其他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显著的水域面积减少,高原水域境况堪忧。而对保护区湖泊水域变化的探讨可得,1990年-2006年这16年间保护区内湖泊演化呈先增后减的状态。在1990年-2000年间,保护区湖泊在覆盖面积和斑块有着均出现了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护区受全球变暖影响,高山融雪消融形成多出的湖泊,使得湖泊面积和数量得到增加,而在2000年以后,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以及气候、降水等诸多因素的干扰,湖泊出现了衰减。与此同时,湖泊周边湿地的植被也出现了显著的退化。植被和水体往往是相互依存的联系,水体的减退会造成植被的退化,而植被退化会形成更多的水土流失反作用于水体,使水体缩减速度加速。由此,拿出有效的办法防止湖泊退化显得尤为关键,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避开其继续出现面积萎缩以及周边的沙化、盐碱化等现象。关键词: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论文植被覆盖变化论文地层地貌论文湖泊水域论文退化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6
Abstract6-11
第1章 绪论11-16

1.1 选题依据11-12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12-15

1.2.1 植被覆盖情况的探讨进展12-13

1.2.2 归一化差别植被指数与气候变化联系的探讨进展论文导读:21第3章数据来源与探讨策略21-273.1野外考察213.2各要素数据来源及相互空间分布联系探讨策略21-233.3植被覆盖变化探讨策略233.4数据叠加23-253.5湿地环境变化探讨策略25-273.5.1湿地系统空间分布变化25-263.5.2湖泊湿地系统空间格局变化26-27第4章主要数据处理结果27-41

4.1地质数据272高程数据27-283植被数

13-14

1.2.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探讨近况14-15

1.2.4 高寒湿地环境变化探讨近况15

1.3 探讨作用及目标15-16

第2章 探讨区概况16-21

2.1 自然地理概况16

2.2 地形地貌16-17

2.3 地质17-19

2.4 气候19

2.5 植被19

2.6 河流水系19-20

2.7 土壤20-21

第3章 数据来源与探讨策略21-27

3.1 野外考察21

3.2 各要素数据来源及相互空间分布联系探讨策略21-23

3.3 植被覆盖变化探讨策略23

3.4 数据叠加23-25

3.5 湿地环境变化探讨策略25-27

3.5.1 湿地系统空间分布变化25-26

3.5.2 湖泊湿地系统空间格局变化26-27

第4章 主要数据处理结果27-41

4.1 地质数据27

4.2 高程数据27-28

4.3 植被数据28-31

4.

3.1 南坡植被30

4.

3.2 北坡植被30-31

4.4 坡度坡向数据31-32

4.5 土壤数据32-33

4.6 植被覆盖变化数据33-35

4.7 土地利用数据35-37

4.8 湖泊系统空间分布变化数据37-41

第5章 数据叠加及结果浅析41-48

5.1 地层与植被覆盖变化41-43

5.2 高程与植被覆盖变化43

5.3 土壤类型与植被覆盖变化43-44

5.4 植被类型与植被覆盖变化44-46

5.5 保护区水域变化与被覆盖变化46-48

结论48-50
致谢50-51
参考文献51-56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