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主观性别角色与主观幸福感联系:自尊作用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70 浏览:17634
论文导读:
摘要:以33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大学生性别角色、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性别角色影响主观幸福感,双性化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2)自尊是性别角色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变量,即性别角色通过自尊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影响。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教育中应当开展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同时要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关键词:性别角色,自尊,主观幸福感,大学生
分类号:B849

1、问题提出

性别角色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卢勤,苏彦捷,2004)。Rossi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有的人格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Ashmore,1990)。Bem(1974)在此基础上,制定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认为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相互独立的特质,仅在一个特质上得分高的是典型的男性化或女性化,两个特质分数都高的是双性化类型,而两个特质分数都低的则是未分化类型。自从贝姆性别角色量表提出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对性别角色与心理适应的关系进行了研究(Bassoff&Glass,1982;Dimitrovsky,Singer&Yinon,1989;Tarlor&Hall,1982),认为双性化是最有利于心理适应的性别角色类型。国内学者蔡华俭、黄玄凤和宋海荣(2008)探讨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性别角色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双性化个体主观幸福感最高。赵文进(2008)、杜军和谢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继红(2008)的研究也发现类似的结果,即具有双性化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自尊是对主观幸福感的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Diener,1984)。Baumeister等(2003)认为,高自尊个体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Kernis等(1989)考察了自尊水平、自尊稳定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且稳定自尊的个体倾向于有较高的心理幸福感水平。那么,性别角色、自尊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性别角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否受自尊的作用?根据贝姆的性别角色理论和关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以下两个假设:(1)性别角色会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双性化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2)性别角色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受到自尊水平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分别测量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水平。首先考察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这种影响发生的机制,即性别角色是否通过自尊水平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浙江省和山东省某高校选取在校大学生334名,其中男生110名(占33%),女生224名(占67%),专业包括文、理、工、医等各学科。

2.2 测量工具

2.1 性别角色测量

本研究采用卢勤、苏彦捷(2003)修订的Bem性别角色量表,修订后的量表包括男性化量表14个项目、女性化量表12个项目及中性词条20个。每个项目按七点量表计分,1为从来或几乎不符合,7为总是或几乎总是符合。修订后男性化量表重测信度为0.939,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9,女性化量表重测信度为0.922。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85,而且效度也高于原量表。

2.2 主观幸福感测量

本研究同时采用Bradburn(1969)编制的情感量表和Diener(1985)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来分别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情感和认知成分。Bradburn编制的情感量表共有10个项目,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项目各半,积极情感项目间的相关为0.19-0.75,消极情感项目之间的相关为0.38-0.72,积极情感项目和消极情感项目之间的相关小于0.10,重测信度在0.76-0.83之间,与单个整体幸福感测题的相关为0.45-0.5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情感平衡的得分范围为0到10分,分数越高代表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Diener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包含5个项目,采用七级评分,适用于不同论文导读:9,AGFI=0.97,NFI=0.98,NNFI=0.99,CFI=0.99,说明该模型拟合良好。另外,根据侯杰泰,温忠麟和成子娟(2004上一页123下一页
年龄阶段的群体,其信度效度指标较好,应用十分广泛(丁新华,王极盛,2004)。

2.3 自尊测量

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SES)测量自尊。自尊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受试者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计分方法为分四级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表示很不符合。总分范围为10-40分,分数越高。自尊水平越高,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7-0.8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

2.3 施测与数据处理

采用团体测验对研究对象进行施测。采用SPSS1

1.5和LISREL8.4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

首先考察了样本中各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的分情况布。按照常用的分类方法,以男性化特质量表和女性化特质量表的中位数为切分点,在两个维度上对全部被试分成高低两个群体,然后两两组合共形成四个类别:双性化群体、男性化群体、女性化群体、未分化群体。各类型群体的分布状况见表l。由表1可以看出,总体上看,双性化和未分化个体分别占30%以上,均高于男性化和女性化个体;在男生当中,双性化个体人数最多(占总体40%),其次是男性化(占24.54%)和未分化个体(占25.45%),女性化个体最少(占10%):女生当中,未分化个体人数最多(占总体35.27%),其次是双性化(占26.68%)和女性化个体(占22.32%)。男性化个体(占14.73%)最少。这与杜军和谢继红(2008)的结果一致。
3.2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3.

2.1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描述见表2。不管从总体来看还是分别从男生和女生来看,双性化个体的生活满意感和情感平衡分数都是最高的,其次是男性化个体,再次是女性化个体,最低的是未分化个体。
3.

2.2 不同性别及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方差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性别角色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别以生活满意感和情感平衡为因变量。同时以性别角色和性别为自变量,进行两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发现,对生活满意感而言,不同性别角色之间的差异显著,F(3,326)=7.33,p<0,01。性别差异及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对情感平衡而言,性别角色之间的差异显著。F(3,326)=14.04,p<0.01,性别差异及二者交互作用也不显著。这说明,性别角色类型显著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而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
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双性化个体的生活满意感显著高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就情感平衡而言,双性化和男性化个体均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双性化个体虽然高于男性化个体,但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总体来看,双性化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其次是男性化个体,女性化个体,最后是未分化个体。
3.

2.3 自尊在性别角色对主观幸福感影响中的作用分析

为了考察性别角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否受到自尊的作用。按照Baron和Kennv(1986)的建议进行了三步回归分析:(1)分别以生活满意感为因变量,以中心化后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为自变量进行第一步回归分析;(2)以自尊为因变量,以中心化后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为自变量进行第二步回归分析;(3)以生活满意感为因变量,同时以自尊和中心化的男性特质、女性特质为自变量进行第三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男性特质可以显著预测生活满意感(第一步回归),男性和女性特质都可以显著预测自尊水平(第二步回归),当同时将男性特质、女性特质和自尊作为预测变量时,自尊对生活满意感的预测是显著的,而男性和女性特质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第三步回归)。另外。第三步比第一步回归所增加的对生活满意感的方差解释量(△R2)也是显著的,这说明自尊在性别角色对生活满意感的影响中起到完全作用。同样地,以情感平衡为因变量,通过相同的分析可以得出,自尊也是性别角色对情感平衡影响的变量,
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本研究构建了性别角色、自尊、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自尊作为性别角色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变量。通过LISREL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拟合指数如下:X2=10.05,df=7,p=0.19;RMSEA=0.04,GFI=0.99,AGFI=0.97,NFI=0.98,NNFI=0.99,CFI=0.99,说明该模型拟合良好。另外,根据侯杰泰,温忠麟和成子娟(2004论文导读:
),模型中路径系数的t值大于2就说明该条路径是显著的,由图1可知性别角色指向自尊的路径和自尊指向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均显著,而性别角色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路径却不显著,这也说明性别角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受到自尊的作用,进一步地,根据温忠麟等(2004)可以计算出自尊的效应占性别角色、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总效应的80.63%。

4、讨论和建议

4.1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模型认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两极。而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不同的维度。理想的性别角色是同时具有高的男性特质和高的女性特质。也就是说,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具有最好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看,双性化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其次是男性化个体,女性化个体,最后是未分化个体。研究结果支持了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模型,也与蔡华俭,黄玄凤和宋海荣(2008),赵文进(2008),杜军和谢继红(2008)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他许多研究(余小芳,毛健玲,2008:杨炯,胡怀林,俞乐笑,2008;王中会。张建新,2007;沈烈敏,2008;Torsten&Anna,2000;Michel&Yvanlussier,2001)表明,双性化个体在人际交往质量,心理健康水平,灵活性、独立性、果断性、创造性、自信心、应对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甚至是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都显得更好。因此,为提高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幸福感,在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开展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
盖笑松、王晓宁和张婵(2009)在分析当前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实施性别角色教育的途径。Bem(1981)提出的性别图式理论(gender shematheory)解释了人们形成性别角色的过程,即个体根据性别图式对有关性别信息进行组织和加工。根据该理论。培养学生的双性化人格,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父母要告诉孩子性别只是个生物学上的概念,给孩子同时提供男孩和女孩玩的玩具和衣服,另外。父母以身作则,避免总是表现出与社会上流行的性别观念一致的行为(例如爸爸也会做家务,妈妈也会去洗汽车)。在学校教育中,要让青少年学生认识到社会上流行的性别观念不一定正确,可以通源于: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
过与性别定型相反的例证(如女医生,幼儿园男老师)及榜样行为消除那些性别刻板印象。

4.2 大学生性别角色、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

本研究发现自尊是性别角色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变量,也就是说,大学生性别角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通过自尊的作用进行的,从男性、女性特质对自尊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得分越高,自尊水平也越高,即双性化个体的自尊水平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从男性、女性特质和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自尊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也就越高。因此,双性化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据此,本研究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对其进行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之外,还要不遗余力地提高其自尊水平。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学校可以多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同时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5、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性别角色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双性化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2)自尊是性别角色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变量,即性别角色是通过自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