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语文学情:语文有效教学基础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89 浏览:13251
论文导读:方面。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旨在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影响和决定教学效益的因素有多种,但最为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的学情,这恰恰又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学情评估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把握学情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可靠保证,只有在对学生学情进行研究的
学情,是指来自学习者自身的、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成长规律等诸多方面。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旨在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影响和决定教学效益的因素有多种,但最为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的学情,这恰恰又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学情评估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把握学情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可靠保证,只有在对学生学情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教学实效。目前,对学情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无锡新安中学的“内需式”教学,都是以学情引领教学,以此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实例。北大附中的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徐州市第三中学执教《老王》,向我们展示了他如何通过关注学生学情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本文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进行分析探讨。

一、了解课前学情,确定教学起点

课堂的高效与低效关键在于学情,判断和研究学情能够让教师科学地确定教学起点。现在的老师教学时往往不知道教学起点在哪里,通常以零起点为出发点,但是事实是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并非零起点,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及情感发展的需要。我们不妨看看程翔老师是如何确定这堂课的起点的。
例:师:好,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我要问一下,在这之前已经看过文章的举手。
(生举手)
师:噢,已经看过啦?是什么时候看的呀?
生:昨天下午。
师:你们看过几遍了?
生:两遍。
师:两遍啦,看这么多。就是光看了一下,还做别的了吗?
生:做预习。
师:还做预习是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对不会的词查了词典。
师:除了查词,还干什么啦?
生:还做了一些对文章的理解。
师:我们没上课谁让你们做理解的?同学们这就有问题了,我们上的这堂课是一堂新授课,不需要你们预习,更不需要你们查字典、词典,更不需要你们去理解,要不我们这节课该干什么呢?对吧?我们这节课就是要读书,要看看字词,要理解,要理解过了,我还上什么呢?好了,既然同学们已经看了,也找了字词了,也理解了,那咱们这个课的上法呢就得变一变了。现在组长组织本组的同学讨论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我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不会,需要老师来帮助我,需要同学一起来研究交流。那现在我想问同学们,咱们这篇文章,不存在任何问题了吧?
生:有问题。
师:认为有问题的举手。
(生举手)
师:那么多同学举手了啊。好的,请放下,我知道你们的情况了,下面呢我就得换一种方式了。组长抓紧组织本组同学进行一下交流讨论,看看存在哪些问题,每一个组都要提出问题来。
程老师本来的教学设计是《老王》作为一节新授课,其主要目标是解决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目标在课前已经达到了,学生已经预习过课文,自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于是,程老师改变了教学起点,由“新授课”变为“深入理解课”,主要解决学生预习过后仍然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解读。这种教学起点的变化就是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的。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而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就必须以第一种水平,即学生的学情为依据,了解学生对文本已经达到何种认知水平,并且了解他们还有什么不理解或没掌握的部分,以这个为起点,通过引导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更上一个层次,掌握他们本来没有掌握的知识,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填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直到两个水平之间没有距离。如果忽视学情,一味不知变通地按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那么教学肯定是低效、零效甚至是负效的。假如程老师按照原来的设计仍然进行一堂新授课,就等于是浪费了一节课的时间,因为学生都已经解决了《老王》的生字词及课文内容,没有必要再重新学习一遍。

二、抓住课中学情,开展教学环节

所有的学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必定有相关的学情存在。学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又有一定的突发性,只有把握住学情,才能基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论文导读:
知识现状和真实认知水平随时调整并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发言是教师掌握学情的一个重要线索。在这堂课中,程翔老师也时刻关注学生的发言信息,根据信息中提供的学情来灵活开展教学过程。
例:①生:我们组的问题是:为什么第二节的第一句加那么多引号?
师:第二节的第一句为什么加这么多引号。噢!这个谁来回答?我看哪个组先举手。噢!这个组先举手了。
生:我们组讨论出来的结论是这些词语加上了引号,比如说是“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人老了没用了”这些词加引号可以突出老王的一些特点。
师:突出老王的一些特点。恩,你们是这样回答的。老师对回答不太满意,哪个组要做补充,有没有?这些词为什么要加引号,好,那个组同学。
生:我觉得它们都是,都是引用一些词语,呃,然后…
师:对,引用的才要加引号,引用谁的?
生:恩,别人说的和他自己说的。
师:和他自己说的?
生:对。
师:好,同学记住了吗?加引号,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别人说的话,引用原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话,才加引号。
②生: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每想起老王作者觉得心上不安。
师:噢,这个问题我觉得提得太好啦,这是个很重要很重要的问题啊,对不对同学们?哪个组来解决?
生:老王,他拿了鸡蛋还有香油,这是他真心想送给他们的,而那个作者却要给他钱,这像侮辱他一样。师:对,你这个考虑是从哪找的依据啊?是自己想的还是书里边儿说的呀?
生:老师,都有一点儿。
师:噢,好的,你请坐。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很好,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啊,一定要从课文里边儿找依据,不能自己胡思乱想,明白我说的这个意思吧,同学们?
生:明白。
师: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的,然后根据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我们来作回答,不能够抛开课文,天马行空地胡乱想。
从第一个例子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该班学生对“引号”这个标点符号的作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引号并不是全都了解,程老师抓住这个情况,引出一个基本语文知识:“引号”这个标点符号的运用。在《老王》这篇课文中,显然这个问题不是重点,但它却反映出了该班学生的普遍认知水平,程老师利用这个机会讲授此知识点,学生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教学效果也会更明显。程老师并没有因为这个问题“不重要”而忽略它,而是通过它延伸到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也体现了他关注学生学情的教学理念。
第二个例子中显而易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吻合。程老师要求学生谈谈问题的答案是从哪找的依据,这就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展示出来了,并且以此为引线,不失时机地将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方法告知给学生:必须以文本为依据,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文本的基本原则。这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则,往往被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忽视,但是程老师在这种情境下将这一阅读原则强调给学生,必定比没有具体实例凭空讲授有效得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是灵活多变的,不受语文教师的主观设计所限定,学情也是会随时变化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学生的发言往往代表着他们的普遍学情,具有可贵的教学价值,语文教师必须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具备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发言信息的能力,及时建立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书本知识的联系,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及时把学生的思维从肤浅引向深刻。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基于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的准确了解,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而不是教师的“一头热”。从学生给出的信息出发采取教学措施,语文教学效益将会大大提高。

三、关注课后学情,审视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把握学生的学情,不仅要看他们在课前、课中表现出来的已有认知水平、知识经验,还应密切关注课上完之后的学情,审视教学效果。由于程老师是借班上课,所以这一环节没有办法很具体地实施,但他仍然在课后询问了学生在这堂课中的收获和疑问,以此了解本堂课的效果。如果语文教师在自己的班上教授《老王》,在课后,就可以继续关注学生学情,了解他们对于《老王》这篇课文的掌握情况,可以是字词检验,也可以论文导读:
是对文本的解读,对主题的理解,对课文价值取向的认识。通过关注课后学情,我们可以对课堂效果、学生情况作一个大致的了解,更为清晰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授课效果,从而明确在我们的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授课方法中,哪些是可以作阶段性肯定的,哪些还没有做到位,必须进一步转化或矫正。
把握学生学情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实实在在地与学生交流,观察、了解学生。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接与学生交流沟通,或者通过学生的作业、考试以及疑惑问题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该年龄段的学生平均具有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心理特点来进行初步判断。程老师在教《老王》时,有一组提出的问题是“杨绛写《老王》时有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我们都知道,老王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是一个复杂的时期,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阅历、情感经验还非常有限,离那个时代又比较遥远,很难理解那个时代,所以,程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只是一带而过,没有细说。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语文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把握学情,把学情当作课堂的重要资源,依据学情开展教学,才能展现给学生最适合他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落到实处,真正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如此,学生才能学到他们真正需要的语文知识,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张小皖.把握学情 调整教学策略[J].现代教学,2011,(Z1).
江剑鸿.构建学情课堂 关注学生的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5).
[3]龚泽湘.好课,学情应得到充分关注[J].教学参考,2006,(36).
[4]吴章双.关于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6).
(张园园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