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制度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制度设计—新制度主义视角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512 浏览:137436
论文导读:的基础上鼓励参与者的理性博弈48-494.2制度设计的内容方面49-534.2.1制度设计中的组织因素49-514.2.2制度设计内容的法制化51-524.2.3制度中的意识形态因素52-534.3制度实施的监督与反馈53-564.3.1保障制度实施的反向激励(惩罚措施)53-544.3.2保障制度实施的正向激励(制度性补给)54-5612下一页
摘要: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交流越来越密集,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迅速进展,封闭于世界经济系统之外是不可能的;同时,国际层面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跨区域治理作为应对全球竞争的战略之一,已经引起了很多政治经济学者和政治行为者的关注。国内学者对跨区域治理的探讨策略、角度各异,其中用制度的策略探讨跨区域治理的尚在少数。但是不能否认,制度对个体、集体行为和市场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规制作用,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制度建设更是适应当前社会背景、市场进展和社会意识形态要求的必要选择案例。在我国,跨区域治理的制度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传统的“行政区行政”区域内产生了很多制度内难以解决的不足,比如制度革新的主体不健全、制度内容不改善、对于制度的有效执行缺乏监督等,这就有必要在该领域进行论述和实践探讨,并进行制度革新。在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结合“治理论述”和“制度厚度”论述,我国地方政府间跨区域治理探讨的突破口应该集中于社会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主体之间广泛的信任与合作、合作制度的法制化以及监督和执行的同步性等方面。本论文在总结概括新制度主义论述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政府间跨区域治理的制度近况进行了详细浅析,并针对转型历程中出现的区域性不足对症下药,提出了跨区域治理领域的制度革新策略。关键词:新制度主义论文跨区域治理论文制度厚度论文制度革新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中文摘要8-9
ABSTRACT9-10
第一章 导论10-24

1.1 选题背景与作用10-12

1.1 选题背景10

1.2 选题作用10-12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12-15

1.2.1 国外相关探讨综述12-13

1.2.2 国内相关探讨综述13-15

1.3 探讨对象与主要概念的界定15-21

1.3.1 探讨范围15-16

1.3.2 主要概念16-21

1.4 探讨策略和基本思路21-24

1.4.1 主要论述资源:治理论述与制度论述21-22

1.4.2 探讨方式——规范探讨与实证探讨相结合22

1.4.3 技术性策略——案例浅析法与文献浅析法22

1.4.4 论文基本框架22-24

第二章 新制度主义论述沿革及在中国跨区域治理中的运用价值24-36

2.1 新制度主义论述的进展沿革24-32

2.

1.1 国外新制度主义论述的进展与运用24-27

2.

1.2 新制度主义论述在国内的兴起与运用27-31

2.

1.3 我国对新制度主义论述的进展31-32

2.2 新制度主义对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的论述价值32-36

2.1 新制度主义强调制度方式在跨区域治理的主导作用32-33

2.2 新制度主义能够解释地方制度的断裂与跨区域治理制度的革新33-34

2.3 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厚度论述为跨区域地方治理提供浅析途径34-36

第三章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的制度缺失36-46

3.1 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的制度设计主体层面36-39

3.

1.1 科层结构与党政结构下地方政府的权力缺位36-37

3.

1.2 非政府组织、经济组织、其他地方组织的进展不足37-38

3.

1.3 地方权力主体目标选择的非理性38-39

3.2 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的制度设计内容层面39-44
3.

2.1 地方政府间合作制度的内容不改善39-42

3.

2.2 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制度对既有制度的惯性依赖42-44

3.3 在制度运转中因缺乏监督导致制度运转结果与制度目标脱轨44-46
第四章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的制度革新46-56

4.1 制度制定的行为体方面46-49

4.

1.1 行为体角色的多元化46-47

4.

1.2 确定政府的指导地位,并突出地方政府的话语权47-48

4.

1.3 在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鼓励参与者的理性博弈48-49

4.2 制度设计的内容方面49-53
4.

2.1 制度设计中的组织因素49-51

4.

2.2 制度设计内容的法制化51-52

4.

2.3 制度中的意识形态因素52-53

4.3 制度实施的监督与反馈53-56
4.

3.1 保障制度实施的反向激励(惩罚措施)53-54

4.3.2 保障制度实施的正向激励(制度性补给)54-56论文导读:第五章总结56-57参考文献57-61致谢61-62攻读硕士学位期闻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2-63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3上一页12

第五章 总结56-57
参考文献57-61
致谢61-6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闻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2-63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