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肖邦以《觉醒》女主人公凯特·肖邦女性意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632 浏览:123101
论文导读:庞特里耶先生的话中发现,他完全把自己当做是艾德娜的“主人”。在男权社会,女性的存在只是一种价值符号。艾德娜“抬起结实有致的双手…,仔细查看。这倒让她想起去海边前交给先生的戒指,便一语不发地将手向他伸过去…她将戒指一套套上了手指。”(第1章)这是小说中艾德娜的第一次自我审视。在这种环境下,艾德娜起初认为她的
摘要:凯特·肖邦虽然不是激进的女权运动者,但她的代表作——《觉醒》被誉为美国女性作家创作的女权主义文学经典。肖邦在此书中批判了一种文化制度,它限制女性自由地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精神满足。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讨论了肖邦的女性意识,旨在说明肖邦将自己的经历、生活、思想赋予了女主人公艾德娜;同时,艾德娜对传统的反抗,对自我的追求则体现了凯特·肖邦反对男权,实现自我,呼吁女性拥有独立人格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艾德娜觉醒女性意识
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成书于十九世纪末,当时还处于男权占主导的维多利亚时代,那时的社会提倡性压抑,尤其是在中上层女性之中。因此,《觉醒》的出版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评论家的猛烈抨击。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妇女运动使得人们重新发现了肖邦和她的作品。《觉醒》被推崇为由美国女性作家创作的女权主义文学经典。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逐渐显露自我,反对受制于传统的女性形象;它标志着美国女性文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7ctime.com
学划时代的发展。
艾米丽·托斯认为《觉醒》是小说形式的女性主义批评,而艾德娜则是十九世纪女性批评主义化身。对于新女权主义读者来说,艾德娜不是自私的女人,反而可以被看做具有特殊历史时刻意义的人物。同时,凯特·肖邦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也由地方小说家上升为美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她继承了既丰富又复杂的传统,她所集成的不仅是美国女性先驱的精神,更有美国超验主义、欧洲现实主义以及十九世纪末女权主义和唯美主义的特点。”35
肖邦对那些意志坚强又独立自主的女性大为赞赏,但她不会用自己的小说来说教,她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声音去记录女人极度复杂又困惑不安的内心生活。 很明显,肖邦希望拥有追求个人兴趣的自由,喜欢一遍遍地在她的小说中讲述从责任束缚中寻求解脱的故事。和她书中的女主人公一样,肖邦也在探索危险的新领域,试图远离人们严守的“男人世界。”在《觉醒》中,艾德娜就是肖邦的缩影,肖邦把自己的经历、思想毫不吝啬地赋予了女主人公——艾德娜。

一、肖邦的女权主义思想

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新一代的女性作家登上了历史舞台。她们强烈要求女性独立,并为争取女性利益而斗争。当女人在为自己争取更高教育权利,要求政治、经济和情感上的独立时,女性文化中“以家为核心”的观念开始逐渐瓦解。这一时期的作家自由地发挥着她们的艺术才能,信心十足地将自己的文学抱负置于家庭责任之前,她们不愿将自己作品的主题仅限于母亲身份或女性间的友谊。实际上,在她们眼中,“母亲身份”是女性发挥创造性和取得艺术成就的绊脚石。她们质疑女性的传统角色,以摆脱传统道德束缚,追求自我为主题,她们更乐于描写在婚姻和社会中发生的事情。毫无疑问,凯特·肖邦深受这一时期文学思潮的影响。《觉醒》的女主人公艾德娜正是这样一位大胆追求自由,渴望从社会责任中解脱出来,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新女性。
肖邦赞赏那些意志坚强又独立自主的女性,可是,女权运动并未获得完全的胜利,而且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规范依然深植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尽管肖邦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她却无力改变现实。因此,肖邦总是将女性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对女性的期望之间的冲突作为小说的主题。

二、凯特·肖邦的自我意识在艾德娜身上的体现

小说的一开始,艾德娜是在她的丈夫评价中出场的。“你晒得不成人样了!”当艾德娜从沙滩回来说,她丈夫如是说。我们可以从庞特里耶先生的话中发现,他完全把自己当做是艾德娜的“主人”。 在男权社会,女性的存在只是一种价值符号。艾德娜“抬起结实有致的双手…,仔细查看。这倒让她想起去海边前交给先生的戒指,便一语不发地将手向他伸过去…她将戒指一套套上了手指。”(第1章) 这是小说中艾德娜的第一次自我审视。在这种环境下,艾德娜起初认为她的身体并不完全属于自己。她抬起胳膊仔细检查,好像它们不是自己的,的确,当时的艾德娜确实认为自己的一切,包括身体都是丈夫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她仔细检查的举动也表示了将来她做自己主人的可能性。艾德娜伸出手向庞先生要戒指,而庞先生也顺从地将戒指放在她手里,这恰恰与传统相悖,通常新娘都是被动地接受戒指。而艾德娜是自己带上了戒指,这又一次与传统不合,这些也许暗示着她日后会论文导读:谐。总之,艾德娜的整个转变体现了肖邦的女性意识:如果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她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自我意识,更重要的是取得经济独立和意识独立的方式。三、结论通过艾德娜,肖邦暗示女人应该拥有追求自己生活和自由的权利,即使是已经结婚的人。也就是说,女性的生活范围不应该只限于家庭,她们应该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事
离开家庭。所以从一开始,肖邦就已经赋予艾德娜她的女权意识,肖邦想要表明:拥有艾德娜的只能是她自己。
当艾德娜从丈夫的房子里搬了出来,决心“除了自己之外,永远不再属于任何人”(第26章)。如同女权主义者主张自我所有一样,艾德娜决定“做自己的主人”就意味着自己掌控自己的一切行为。因此,在她首次独立游泳之后,艾德娜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她先是拒绝丈夫的要求,进而拒绝和丈夫同床,以至于庞特里耶先生不得不向他们的家庭医生诉苦:“我们只有在早餐桌上才能见面”(第22章)。通过对性的掌控,艾德娜传达了女权主义思想,其中包括肖邦所认为的,只有不断地实践女性的权利,才能使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独立的自我。
不过,艾德娜在实现自我和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这一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这也反映了肖邦对于女性及其创造力的矛盾定义。苦苦地在自我牺牲和自我实现的矛盾中挣扎了许久之后,艾德娜终于意识到如果她想得到完全的自由,就必须过自己的生活,所以她决定抛开身为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抛下了家庭给予的经济支持。最终,艾德娜放下了世俗的枷锁,开始“用自己的双眼去看,去了解生命中更深一层的潜在意义”(第32章),而肖邦也追随她崇拜的莫泊桑,“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去体会生活,走进自己的内心。”701
艾德娜渴望独立自主如同肖邦渴望创作出超越传统女性情节和结局的作品一样。艾德娜“最真实的自我界定的行为”发生在她二十九岁的生日宴会上。一般来说,二十九岁是女性的一个分界线,因为它是连接着由少女到中年妇女的通道。对艾德娜来说,二十九岁则意味着过去生活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个晚宴,如厄洛宾所说,真是“一场政变”,甚至是一种挑衅,因为艾德娜让她的丈夫为此买单。虽然客人并不多,艾德娜还是努力营造了一种奢华的气氛。在宴会上,女人们都在炫富。而艾德娜额头上带着的一串在她的发间闪烁,她穿着丝缎长礼服,加上她的气势,让她像一个“统御全国、凌驾众人而独立的贵妇”(第30章)。一方面,艾德娜的显示了她对庞特里耶先生财富的掌控,但当她被某种点燃后,她“脱下结婚戒指,丢到地毯上,看到它就躺在那里,不仅狠狠用鞋跟踩了几下,想踩碎它”(第17章)。显然,艾德娜认识到了婚姻和财富对她是一种束缚,也再一次表达了肖邦的态度——女性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一定要先取得经济的独立。另一方面,这场宴会表明女主人是创造这一氛围的艺术家,女主人的创造性造就了社会和家庭的和谐。总之,艾德娜的整个转变体现了肖邦的女性意识:如果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她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自我意识,更重要的是取得经济独立和意识独立的方式。
三、结论
通过艾德娜,肖邦暗示女人应该拥有追求自己生活和自由的权利,即使是已经结婚的人。也就是说,女性的生活范围不应该只限于家庭,她们应该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事业来支持精神的自由。戴尔评论说:“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作为一部世纪之交的巨著,《觉醒》讲述的自我的开始,而不是终结。”[3]116艾德娜就像是一个纽带,连接着两个世纪,两种意识形态,两个性别。她是新女性的代表,在社会习俗和自我实现间不断地挣扎。她勇敢地解放了自己身为妻子和母亲的传统角色,坚持做真实的自己。
参考文献:
Martin, Wendy. New Essays on The Awake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Seyersted, Per.“Confidence,” in Per Seyersted, ed., The Complete Works of Kate Chopin.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9. Vol. II.
[3] Dyer, Joyce. The Awakening: A Novel of Beginnings.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1993.
[4] 【美】凯特·肖邦著.觉醒.杨瑛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5]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论文导读:,满族,辽宁岫岩人,兰州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上一页123

[6] 魏兆秋,姜海生.大胆的描写,严肃的探索——评凯特·肖邦作品的女性主题及其 《觉醒》.理论观察.2000,01:72-74.
[7] 余锦云.艾德娜的觉醒: “寻找自我”.郴州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47-50.
作者简介:刘琳(1980-),女,满族,辽宁岫岩人,兰州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