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古雅王国维先生“古雅说”价值再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19 浏览:23622
论文导读:
“古雅”系王国维先生1907年通过发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以下简称《古雅》)一文,郑重推出的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但是,因为在中国古代诗学中,“古雅”已是一个习见的词语,人们极易将二者混同,且王国维先生在阐释“古雅”时过于倚重康德、叔本华之成说,以致在立论、陈说际每多附会、迁就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意旨的发挥、学说的建立。是以,“古雅说”自提出以来,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受到诸多质疑和否定。近来,笔者在反复研读王国维先生的《古雅》论文,并参之其《人间词话》中的相关论述后,却愈发发现:无论是求诸中国古代文论还是念及西方各家美学,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古雅”范畴都是十分独特且别具教益的。概而言之,笔者以为,“古雅说”的价值有二:(一)发现了另一种特质的美;(二)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学的研究、鉴赏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谨此,笔者不揣简陋,连缀此文,以求能将“古雅说”之价值昭示于人,并待教于方家。
“古雅说”价值之一:发现了另一种特质的美
关于“古雅”,王国维先生在《古雅》这篇论文的开头,作了一个明确的界定:“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此自汗德(康德)以来百余年间学者之定论也。然天下之物,有决非真正之美术品,而又决非利用品者。又其制作之人决非必为天才,而吾人之视之也,若与天才所制作之美术无异者。无以名之,名之曰‘古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王国维先生的“古雅”范畴系经由康德美学建构而来,其义理、观念多有相通、相融,但较之康德之论,“古雅说”另有其独具之处,即古雅之美有“决非真正之美术品,而又决非利用品者”,“其制作之人决非必为天才”,有别于康德等“学者之定论”的“天才之制作”。详言之,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从四个方面规定了美的特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第一和第二点,即质与量二者。从质的方面看,美的特点在于不涉及利害计较。而从量的方面看,尽管审美判断是单称判断和主观判断,但它仍然具有普遍有效性。用康德的话说,即“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对于康德所提出的美的特质,王国维先生认同其“无关于利用”,如其在《古雅》一文中所言:“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日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也”。但是,在普遍性问题上,王国维先生却别有异议。因为他发现:“若‘古雅’之判断则不然,由时之不同而人之判断之也各异。吾人所断为古雅者,实由吾人今日之位置断之。古代之遗物无不雅于近世之制作,古代之文学虽至拙劣,自吾人读之无不古雅者,若自古人之眼观之,殆不然矣。则古雅之判断,后天的也,经验的也,故亦特别的也,偶然的也。”换言之,王国维先生认为古雅之美与康德所谓的“优美”“宏壮”等审美经验有其一致处,但又有本质的差异——古雅之美是后天的、经验的,不具备普遍性,也非天才的产物,套以王国维先生《古雅》中自己的话解释,即“艺术中古雅之部分,不必尽俟天才,而亦得以人力致之。苟其人格诚高,学问诚博,则虽无艺术上之天才者,其制作亦不失为古雅”;而“优美及宏壮则非天才殆不能捕攫之而表出之”。
据此,我们不难看出,王国维先生之“古雅”,体现出了独特的视域,它已不只在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康德美学中觅到一席之地,而且开发出了新的领域,具有了特有的意义和价值。析言之,康德之说,致力于“美”的表现(美的创造),而“古雅说”,关顾到了“美”的再现(审美者的感受);换言之,就研究美的特质而言,康德之论,侧重于美之“表现”(美的产生),而“古雅说”见识到了美之“唤起”(美感的产生)。由此,笔者认为,“古雅说”对于帮助我们进一步探讨“美的产生”“美是什么”,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借助“古雅说”的启发和提示,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美不只关乎理、关乎识,亦关乎情、关乎意;美应该是一种“双现”过程,即表现/再现、创造美/感受美的和谐统一。而在审美实践中,尤其是在理解美、认识美的过程中,“古雅说”则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对某些美学难题的最合逻辑、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如杨妃香丘,一抔黄土,商周古玩,铜锈斑斑,皆何美之有,而后人凭吊不倦、爱不释手;《击壤》短歌、《卿云》之叹,至简至陋,文彩索然,然历代传诵不绝,至今犹然。何哉?无他,但能唤起人们怀古之幽思,使人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古雅”在焉。又如为何“情人眼里出西施”,“萝卜青菜,各人所爱”等等,凡此类现象,论文导读:统在中国文学思想的发展中一灯不灭。“雅”,始终被视为一种文学理想,代表一种积极、正面和崇高的文学价值。而王国维先生的“古雅”,无疑将这一理念与现代美学做了有效的嫁接,建立起一种有益的、崭新的理论范式。借助“古雅说”提供的种种观点,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学的研究、鉴赏,为我们寻求到一种新的美学
皆无关美之制作,而皆由感受而起、再现而来,亦即取决于审美者后天之经验、美感之经历。
如上所述,王国维先生“古雅说”,开拓出了康德美学中一个崭新的领域。诚然,由于受其时代、知域水平限制以及在立论、陈说的过程中过于倚重康德、叔本华学说,王国维先生的“古雅说”,难免出现张冠李戴、削足适履之弊端,甚至偏执、粗浅之憾。但是,笔者以为,就其所在的年代、所能涉知的领域而论,王国维先生的“古雅说”,堪称对美学研究的一次“天才”的突破,它为后人开拓了思路、增深了理解。
“古雅说”价值之二: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学的研究、鉴赏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王国维先生的“古雅说”是以康德的天才理论为蓝本的。在王国维先生看来,人有“创调之才”与“创意之才”,亦即“天才”与“人力”之分。在其《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先生多次谈到过这种差别,如《人间词话》手定稿第四十二则云:“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在另一则中,则说得更为明确:“纷吾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文学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然此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无内美而但有修能,则白石耳。”(《(人间词话)删稿》第四十八则)概而言之,在王国维先生看来,止于“修能”者属“创调之才”,而出于“内美”者为“创意之才”即天才。在《古雅》一文中,那些“无内美而但有修能”的“创调之才”,被王国维先生统归人“古雅”之类——“古雅之性质,既不存于自然,而且判断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7ctime.com
亦但由于经验,于是艺术中之古雅部分,不必尽俟天才,而亦得以人力致之。”
尽管,较之于有“内美”的“天才”“创意之才”,对于“能雅而不能美且壮”的非天才抑或说对于“古雅”,王国维先生认为其逊于“优美”“宏壮”,难为“第一流”,但王国维先生并没有否定“古雅之美”,忽视“古雅”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在《古雅》中,王国维先生即如是写道:“又虽真正之天才,其制非必皆神来兴到之作也,以文学论则虽最优美最宏壮之文学中,往往书有陪衬之篇,篇有陪衬之章,章有陪衬之句,句有陪衬之字,一切艺术莫不如此,此等神兴枯涸之处,非以古雅弥缝之不可。”由此可知,对于古雅之功夫、古雅之能量,以及由古雅而来的诸如“精思”“法度”,王国维先生还是充分承认并相当推重的。正因为如此,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这样一种积极的、富于建设性的观点:“‘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美成以之人词,白仁甫以之人曲,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人间词话)删稿》第十四则)凡此,王国维先生的“古雅说”,即见识到抑或探究出文学创作的又一路径,并向人们指示出文学研究和鉴赏的另一向度:“艺术中之古雅”,可“以人力致之”,即非“创意之才”,经由后天勉力,亦可有所成就;抑或说,在创作、表现际,虽不能“美且壮”,“能雅”仍不失为一条“坦途”,而在研究和鉴赏际,识其词清句丽、“弥缝”法度,亦能窥出门径,为一得道之术。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先生用“可学”与“不可学”来区分北宋和南宋词。“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古雅”之可贵处,正在其“可学”“可识”;以“古雅”之习得,可以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技巧和赏识作家作品的能力。昧昧思之源于:科技论文www.7ctime.com
,能有屈子、太白、东坡之才者,缘属少数。最多之人,都是经由“两句三年得”(贾岛《题诗后》)的付出和“披阅十年”“删改五次”的雕磨,而创作出豁人眼目、令人感佩的鸿篇雅作。王国维先生“古雅说”所言明的这一理路,诚为立人、达人之论。
在中国古代,“雅”的观念具有长远的历史,崇雅的传统在中国文学思想的发展中一灯不灭。“雅”,始终被视为一种文学理想,代表一种积极、正面和崇高的文学价值。而王国维先生的“古雅”,无疑将这一理念与现代美学做了有效的嫁接,建立起一种有益的、崭新的理论范式。借助“古雅说”提供的种种观点,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学的研究、鉴赏,为我们寻求到一种新的美学定位。尽管,由于王国维先生对东西方文化之间深刻的历史差异尚乏缺足够的认识,将康德、叔本华等人的天才论文导读:
理论直接搬运到中国,在应用中难免有机械、偏执之嫌。但“古雅说”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学的研究、鉴赏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充分的肯定和借鉴。
对于王国维先生的治学方法,陈寅恪先生看得最为到位。他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敏锐地指出:王国维先生的特点之一乃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并认为王国维先生“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皆属于这一类。笔者以为,“古雅说”正是王国维先生“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结合的产物,它实现了对康德美学的一定“扬弃”,从而完成了对美学、对中国古代文论尤其是诗学的一种开拓性的思考。并上所述,笔者对王国维先生“古雅说”之价值,进行了探讨。限于学力,难免固陋,只希望能够站上“巨人”的肩膀,开阔自己的眼界,即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