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遗传利用微卫星标记斑背大尾莺种群遗传结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006 浏览:109966
论文导读:3.种群遗传分化AMOVA浅析表明目前这五个斑背大尾莺种群之间的遗传变异较小(FCT=0.0073),遗传分化并未达到显著水平;组群内各种,群间的分化(Fsc=0.0241)也未达到显著水平;斑背大尾莺种群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为96.86%,并且差别显著(P0.05)。目前分布在我国的斑背大尾莺的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的个体之间,即该五个种群仍然属于同
摘要: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为仅分布在东亚地区的湿地鸟类,数量十分稀少。本论文以斑背大尾莺指名亚种(Megalurus pryeri pryeri)中筛选出5个微卫星位点:Mslp1、Mslp2、Mslp3、Mslp4、Mslp5;以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中筛选出4个微卫星位点:Parhl5、Parh21、Parh25、Parh30。利用这9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对分布在我国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种群)、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种群)、上海崇明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种群)、江西南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种群与繁殖种群)的78个样本遗传结构进行探讨。1.种群的遗传多样性9个微卫星位点在四个繁殖种群和一个越冬种群中均成功获得目的片段,通过对斑背大尾莺样本探讨结果表明:观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A)的平均值为8.44。种群的观测杂合度(Ho)变化范围在0.038(Parh15)-0.818(Mslp2),平均值为0.375;期望杂合度(HE)变化范围在0.073(Parh15)-0.882(Mslp2),平均值为0.532。9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85(Parh15)-0.886(Mslp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17。以上数据表明:斑背大尾莺种群呈现中度多态性。通过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发现,在五个群体中,经Bonferroni修正后仍然有四个位点偏离HWE (p0.0056):Mslp3在ZL种群、STHK种群、NJSB种群、NJSW种群;Mslp5在STHK种群;Parh25在ZL种群、NJSB种群、NJSW种群;Parh30在ZL种群、CMD种群、NJSB种群、NJSW种群中偏离HWE。不平衡的理由可能是近亲交配造成的。2.聚类浅析和基因流根据Nei氏遗传距离采取NJ法对斑背大尾莺的五个种群进行聚类浅析,CMD种群与STHK种群各独自成为一支,ZL种群先与NJSB种群成为一支之后再与NJSW种群汇合成为一支。该聚类图的聚类结果能够较好的反应出斑背大尾莺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各个种群之间基因流(NM)数值介于2.9675-50.7704之间,种群之间平均基因流为13.5个,由此可知我国境内斑背大尾莺种群之间平均基因流动程度较强。3.种群遗传分化AMOVA浅析表明目前这五个斑背大尾莺种群之间的遗传变异较小(FCT=0.0073),遗传分化并未达到显著水平;组群内各种,群间的分化(Fsc=0.0241)也未达到显著水平;斑背大尾莺种群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为96.86%,并且差别显著(P0.05)。目前分布在我国的斑背大尾莺的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的个体之间,即该五个种群仍然属于同一个种。关键词:斑背大尾莺论文种群遗传结构论文遗传多样性论文微卫星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5
Abstract5-9
1 绪论9-15

1.1 探讨背景9-12

1.1 鸟类保护遗传学探讨9

1.2 微卫星分子标记及其在鸟类保护遗传学中的运用9-12

1.2 斑背大尾莺探讨进展12-14

1.2.1 斑背大尾莺种群近况及分布情况12

1.2.2 斑背大尾莺的分类地位探讨12

1.2.3 斑背大尾莺的数量调查探讨12-13

1.2.4 斑背大尾莺的繁殖生态学探讨13

1.2.5 斑背大尾莺鸣声探讨13

1.2.6 斑背大尾莺遗传多样性探讨13-14

1.3 本探讨的目的和作用14-15

2 材料和策略15-20

2.1 斑背大尾莺羽毛样本采集15

2.2 DNA的提取与检测15-16

2.1 DNA的提取15-16

2.2 DNA的检测16

2.3 微卫星DNA的扩增与扩增产物的检测16-18

2.3.1 引物16

2.3.2 PCR反应条件16-17

2.3.3 PCR产物的检测17-18

2.4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18

2.5 等位基因的测序18

2.6 微卫星分型18

2.7 微卫星数据浅析18-19

2.8 本章小结19-20

3 探讨结果20-34

3.1 DNA提取20

3.2 微卫星PCR扩增20-2论文导读:群遗传结构35-374.4斑背大尾莺保护倡议374.5斑背大尾莺探讨展望37-38结论38-39参考文献39-4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7-48致谢48-49上一页12
4
3.

2.1 电泳检测20-22

3.

2.2 微卫星分型22-24

3.3 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24-29

3.1 基因型及频率24-27

3.2 群体期望杂合度和观测杂合度27

3.3 多态信息含量27-29

3.4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29

3.5 位点连锁不平衡浅析29

3.4 种群遗传结构浅析29-32

3.4.1 固定指数30

3.4.2 群体基因流30-31

3.4.3 遗传距离与构建系统树31-32

3.4.4 分子方差浅析(AMOVA)32

3.5 本章小结32-34

4 讨论34-38

4.1 斑背大尾莺种群遗传多样性浅析34-35

4.2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与位点连锁不平衡浅析35

4.3 斑背大尾莺种群遗传结构35-37

4.4 斑背大尾莺保护倡议37

4.5 斑背大尾莺探讨展望37-38

结论38-39
参考文献39-4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7-48
致谢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