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肝素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影响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740 浏览:137454
论文导读:向、妊娠、过敏体质、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心房纤颤、2周内应用过纤溶药物,近期曾做过大手术或有严重外伤,血压>180/100mmHg(1mmHg=0.133kPa),且经治疗持续不降、可疑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可能或证实为大面积梗死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1~75岁,平均(60.2±9.5)岁;对照组男25例,
[摘要] 目的 观察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应用巴曲酶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 < 0.05);两组均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巴曲酶;低分子肝素;急性脑梗死;纤维蛋白原
[]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069-03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为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近年来,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大多采用纤溶和抗凝方法。本研究旨在观察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而更有效地治疗急性脑梗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2年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1~76岁,平均(62.5±10.6)岁,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在48 h以内,有明确的肢体瘫痪(肌力0~Ⅳ级),无明显意识障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 1.5 g/L。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MRI检查核实具体病灶。排除年龄超过80岁,既往有脑梗死史,出血性脑血管病,凝血机制障碍有出血倾向、妊娠、过敏体质、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心房纤颤、2周内应用过纤溶药物,近期曾做过大手术或有严重外伤,血压 >180/100 mm Hg(1 mm Hg = 0.133 kPa),且经治疗持续不降、可疑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可能或证实为大面积梗死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1~75岁,平均(60.2±9.5)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6~76岁,平均(60.5±9.2)岁。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及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0.3 g/d,3 d后改0.1 g/d,丹参20 mL加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点滴,1次/d,共14 d;观察组巴曲酶10 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于第3、5天分别静脉滴注5 U,同时用低分子肝素钠2 500 U,2次/d腹部皮射,连续7 d。用药期间,如出现出血、血压下降等症状,则减慢给药速度或停药。

1.3 观察指标

用药前及用药后1周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颅内出血及皮肤、黏膜、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出血情况,用药前及用药后均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

1.4 疗效判定

治疗2周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进行疗效评定,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为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无变化。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FIB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FIB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 < 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有1例出现皮肤黏膜出血,未特殊处理自愈,2周后查头颅CT无出血;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怎样写论文www.7ctime.com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指血栓形成或栓子阻塞脑动脉后导致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论文导读:
、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是一系列复杂的细胞代谢事件的最终结果。其好发于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昏、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d脑梗死病情达到高峰。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系统呈高黏状态,其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导致凝血功能增强,而纤溶功能相对降低,故极容易形成血栓及引起血栓的进一步扩大。大量研究表明,高纤维蛋白原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3],其水平升高能增高血浆黏度,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其在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过程中起连接作用。所以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溶栓是首选方法,一般认为恢复脑灌注的时间窗是6 h。但国外研究结果一致认为动脉溶栓或动脉接触性溶栓的最佳时间是梗死3 h内。因此在有效的治疗时间窗内能积极畅通阻塞血流和减轻再灌注损伤及阻断一系列缺血性连锁反应,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方法。摘自:毕业论文的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