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民族性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民族性音乐表达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17 浏览:16669
论文导读:的创作手法和少数民族中喜闻乐见的景物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了两人之间的甜蜜爱情。女方将爱情比作是日夜流淌的河水,即便是河水流尽,妹妹也会在哥哥的身旁;男方将爱情比作是芭蕉,哥哥是芭蕉叶,而妹妹是芭蕉心。除了小河流水、芭蕉之外,歌词中还提到了燕子、弓弦、蜜蜂等,都是拉祜族常见的,并且带
[摘 要] 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首首带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的电影音乐作品,使得作品的民族风情更为浓郁,情感抒发更为炽热,成为影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呈现出了突出的美感特征,不但有力地配合当时电影的发展,也给当前的电影音乐创作以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本文正是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总结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电影音乐作品,并进行了美感特征上的分析。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民族音乐; 美感特征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时至今天,已经先后有200多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问世。1949年到1966年,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17年中,先后有40多部影片问世。被誉为少数民族电影三大经典影片的《五朵》《阿诗玛》《刘三姐》,都是诞生于这个时期。这一时期电影的特点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民族生活的再现。民族生活包含的民族传说、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语言,等等。如《刘三姐》和《阿诗玛》就分别取材于壮族和彝族的美丽的传说。其次是民族情感的再现。民族情感包含爱情、亲情、友情等。多数电影中,都反映出了多种的情感。例如表现蒙古族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就有萨仁格娃与桑布之间真挚的爱情,还有与父亲白依热之间浓浓的亲情。在电影音乐方面,音乐的风采甚至盖过了电影本身,很多电影中的插曲至今还在广为传唱。如《蝴蝶泉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芦笙恋歌》等歌曲,都是民族音乐中的典范作品,同时也涌现出了雷振邦、张棣昌等多位电影音乐家。中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和电影音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对于电影源于:论文大纲www.7ctime.com
和电影音乐来说,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的。
“”十年,各种艺术发展陷入停滞,此处不再提及。改革开放之后,少数民族电影在数量上激增,质量上也有了全新的突破。涌现出了《松赞干布》《猎场礼撒》《青春祭》《成吉思汗》等多部优秀的影片。在保持一般民族性的同时,新时期的作品开始注重对少数民族本民族历史的体现和反思,在这种反思中凝聚成民族团结的主题。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商业电影的大发展,这种思考性有所削弱。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风情的体现,旨在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同时电影音乐的创作也呈现出了多元和融合的特征,在保留民族性的同时,积极地借鉴各种先进和外来的音乐元素,很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不但成为影片的象征,还成为整个民族的象征。回望发展的60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已然成为中国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电影音乐,也随着电影的流传而流传,也具备了自己特有的民族音乐性特征。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民族性音乐表达

(一)民族性歌词的表达

早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中,电影音乐的形式多为歌曲。既然是歌曲,就离不开歌词。这些歌词大多取材于少数民族的民歌之中,经过词作家的精心改造,所成为的歌词,既符合歌词创作的一般规律,又描绘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情。对于电影和音乐两种艺术门类来说,都有着突出的贡献。《五朵》的插曲《蝴蝶泉边》中这样唱道:“哎,蝴蝶泉水清又清,丢个石头试水深,有心摘花怕有刺,徘徊心不定啊咿哟!哎,有心摘花莫怕刺哎,有心唱歌莫多问,有心撒网莫怕水哟,见面好相认……”先不做深入的分析,仅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一幅少数民族风情画的描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让置身于美景下的男女主人公,尽情抒发着他们的情感,表现出了和阿鹏之间美好的恋情。同时在歌词中,保留了“哎”“哟”“阿妹”“莫怕”等衬词和方言,表现为一种口语化特征,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又如《芦笙恋歌》中的《婚誓》。这首歌词的创作,将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手法和少数民族中喜闻乐见的景物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 刻画出了两人之间的甜蜜爱情。女方将爱情比作是日夜流淌的河水,即便是河水流尽,妹妹也会在哥哥的身旁;男方将爱情比作是芭蕉,哥哥是芭蕉叶,而妹妹是芭蕉心。除了小河流水、芭蕉之外,歌词中还提到了燕子、弓弦、蜜蜂等,都是拉祜族常见的,并且带有吉祥寓意的事物,用这些事物来见证两人之间的爱情,既生动形象,又散发着一种浓浓的泥土的清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词坛泰斗乔羽先生为《刘三姐》这部电影所创作的歌词,因为《刘三姐》这部电影本身带有戏曲片的性质,所以这次将歌词称为唱词更为确切。十三首歌中,全部的歌词都是合辙押韵,局势规整,更像是中国古诗的白话版,演唱起来朗朗上口。除此之外,歌词还体现出了中国民族所特有的情感和智慧。《只有山歌敬亲人》中,刘三姐唱到:“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乡亲们回应道:“山歌好呢,好似热茶暖心头,只有山歌属穷人。”刘三姐又唱到:“莫讲穷,山歌能把海填平,上田能赶乌云走,下地能催五谷生。”来回几句的问答,就用劳动人民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出了他们对于山歌的喜爱和那种乐观豁达的精神,更体现出了劳动人民之间的亲情和关爱。与陶、李、罗三位穷酸秀才对歌的时候,他们三位先是用古诗加常识的形式,道出了自己的姓氏,意在难住刘三姐,哪知刘三姐信手拈来,用“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开花,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材哪里来”这四句,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短短的四句中,运用了对偶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总而言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这批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中,其中的电影插曲在歌词上是有着充分的民族性的。既有中国文学创作的各种手法的运用,又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各种类型的情感,体现出了词作者们深厚的创作功力。

(二)民族性的旋律

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中的民族性表达,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借鉴和使用。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流传到当前的创作中。其具有奠基意义的音乐家是雷振邦先生,他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音乐创作的第一人。几乎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少数民族电影音乐的创作。前文中提到的《婚誓》,就是雷振邦根据拉祜族的芦笙曲改编而成的。这首歌曲的速度舒缓,给人以舒适和惬意的感觉,运用了拉祜族论文导读:
常用的八三拍节奏,充满了一种舞蹈的律动之感。将热情、欢快的拉祜族风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接到《刘三姐》的创作任务之后,雷振邦几乎跑遍了广西的每一个地方,尤其是民间音乐资源丰富的地区,他不停地听,不停地记录,前后一共收集了一千多首民歌,谱子摞起来有一尺多高。然后从这一千多首民歌中,选取其中最适合影片需要的旋律,进行加工和整合,创作出适合剧情和人物需要的、富含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新旋律,时至今日,仍然有多首歌曲回响在我们耳边。著名的蒙古族作家莫尔吉胡,也是少数民族电影音乐创作的佼佼者。作为一位蒙古族的音乐家,他尤其擅长使用蒙古族的音乐素材,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影片本身的民族特点。例如在《成吉思汗》中,他创作的主题旋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根据影片中成吉思汗这个人物形象特征和他的历史地位需要,对表现这位人物的主题音乐进行了精雕细琢。整段主题音乐在影片中出现了10次之多,根据每次出现的剧情不同,主题音乐也会随之而变化,但是整体的风格不变,且随着影片中成吉思汗的成长,在音色表现方面越来越丰富。该段音乐运用了蒙古族民族常用的徵调式,由商音、角音到羽音的上行进行。传承了蒙古族音乐四五度音跳进的特点,同时加入了大量的装饰作用的色彩音。使得这段带有鲜明的蒙古族色彩的音乐不但和影片相结合,更是和蒙古族人们热爱的大草原联系在一起,更加深了观众的民族性之感。
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音乐,在旋律的创作和表现上,都体现出了一种多元的融合。但是民族性本身是不变的,也就是说,不管配器如何,演唱如何,演奏如何,抛去外在的形式之后,旋律的本质还是民族性的。《红河谷》中音乐创作担纲者金复载先生,凭借这部作品的精彩表现,获得金鸡电影节的最佳音乐奖。作品中,他不拘泥于乐器的使用和演奏形式,因为任何乐器用任何形式演奏出来的,都是藏族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影片一开头,表现的是西藏的重大节日“晒佛节”,金复载直接使用了真正的藏民演唱的录音资料,并在播放技术上进行了处理,形成了一种此起彼伏的效果。影片的主题音乐《雪儿达娃》,是使用钢琴这门外来乐器演奏的,但是曲调却是取材于藏族的民歌,用钢琴演奏出来的,反而恰如其分地与影片中所表现的外国人入侵相契合,而这段音乐也成为整部影片的象征。

(三)民族性的情感

音乐历来都是一门充满了情感的艺术,以歌传情,以乐抒情,是中国很多少数民族所共有的特点,这里的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一种真情的流露,似乎只有音乐才能更加充分抒发和表达出他们的情感,也只有音乐,才能用最细腻的笔触,对此时此刻的情感进行最细致的描绘。我们现在看很多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之所以传唱至今,除了歌词和旋律之外,更包含着一种浓郁的民族情感。其中包含亲情、友情、爱国热情等。正如《刘三姐》中唱到的:“不信你到歌圩看,句句山歌打动人”。影片中的山歌也正是如此,每一首山歌都包含着浓浓的情感。赞美劳动、赞美热情、赞美劳动、赞美生命,用“情”来歌唱祖国的大好河山。用“情”来歌唱壮族儿女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电影歌曲,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一种真情实感的表达。
蒙古族影片《草原上的人们》先后出现了《草原晨曲》《敖包相会》和《剪羊毛》三首歌曲,《草原晨曲》是根据蒙古族的民歌源于:论文库www.7ctime.com
改编的。草原就是蒙古族人民的生命,在他们看来,对于草原的任何赞美都是毫不夸张的,所以这首歌曲充分表达出了蒙古族人民对于大草原的热爱之情。《敖包相会》是根据民歌《韩秀英》改编而成,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场所,在蒙古包里发生的爱情故事,给人以朴实和真实的感觉,抒发了对于真挚爱情的赞美。而《剪羊毛》则是蒙古族人们的日常劳动,洁白的羊毛就象征着收获,小山般的羊毛堆起来,反映出了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每一首歌曲都有其相应的情感于其中,既是该民族个性的情感表达,更是从个性上升到了一种共性,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情感表达。
综上所述,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应当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感到自豪。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和电影音乐,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这源于各个少数民族本身积淀的悠久的民族文化,源于每一个有着民族责任感的音乐家的辛勤创作,也源于每一个都有着民族自豪感的电影观众。相信伴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大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和电影音乐,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雷振邦.谈电影音乐和歌曲创作[J].中国音乐,1983(02).
周凯模.云南民族音乐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刘华(1973— ),男,河南安阳人,硕士,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