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徽州关于徽州区工业经济进展目前状况与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064 浏览:159358
论文导读:规模较小目前,徽州区仅有70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他的企业生产规模很小,有些企业更是拥有几个员工的作坊式生产。从企业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来看,大多数企业的人数在百人以下。3.工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徽州区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等轻工业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上,尤其是化工产业在徽
摘要:该文分析了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徽州区 工业经济 问题 对策
黄山市徽州区位于安徽省的南部,近些年来,徽州区将工业发展作为发展的重点,在经济上取得较好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着工业经济总量偏少、企业规模较小、工业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建议徽州区重点发展优势产业、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园区的建设、扩宽融资渠道、建设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以及发展循环经济。

一、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1.工业经济总量较快提升

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8.8亿;实现工业增加值18.5亿元,比2010年增长19.8%;规模以上70家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75.0亿元,比2010年增长53.1%;实现利税5.2亿元,比2010年增长101.0%;利润总额4.0亿元,比2010年增长14

2.6%。2011年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31.5%。

2.经济运行的质量提高较快,步入良性循环

徽州区有10户高新技术企业,有20个高新技术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国家级重点产品,10个省级名牌产品。徽州区还有38户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5户企业通过ISO14000环保认证。徽州区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使得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质量也不断提高。

3.园区建设推进稳定,发展势头强劲

政府为了加强园区对经济发展的支柱作用,新增园区开发面积5.43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为31.1亿元。园区的建设,使徽州区的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力进一步提升,新增税收收入超百万元企业30户。目前,徽州区已经形成了“一区三园”,即徽州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园、低碳经济园、总部经济园的发展格局。

4.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年提升

2009年,徽州区工业增加值10.89亿元,增长29.6%,拉动GDP增长16.6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5.3%。2010年,徽州区工业经济的增加值14.2亿元,增长27.7%,拉动GDP增长16.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8.6%。2011年,工业经济的增加值为18.5亿元,增长19.8%,对经济增长的贡率有了更显著的提升。

二、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7ctime.com

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偏少

2011年徽州区的工业总产值为78.8亿,仅占整个黄山市总量的15%,工业增加值为18.5亿,整个黄山市工业增加值为13

4.1亿,徽州区的工业增加值仅占整个黄山市总值的13.8%。

2.企业规模较小

目前,徽州区仅有70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他的企业生产规模很小,有些企业更是拥有几个员工的作坊式生产。从企业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来看,大多数企业的人数在百人以下。

3.工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徽州区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等轻工业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上,尤其是化工产业在徽州区工业经济上占据半壁江山。徽州区从工业企业的分布结构来看,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传统生产方式的企业较多,高新技术企业较少。工业企业的分布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徽州区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较多,如精制茶的产量为3693吨,服装的产量为388万件,高新技术产品较少,仅有部分化学制品以及一些通用设备的制造,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企业徽州区还没有。初级加工的产品较多,如大米产量9523吨,初级形态塑料155434吨,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如改装汽车仅166辆。
4.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

一、融资困难

目前,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中小企业,但是中小企业发展受到融资问题的制约。徽州区大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短缺,而且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国有的商业银行。但是中小企业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必须要有抵押资产,而评估机构对这些抵押资产的评估值通常较低,使得企业在原有资金短缺的基础上,取得的贷款数额还偏少。而且,贷款期满后再贷款,还要重新评估抵押资产,手续复杂,融资成本较高。融资困难导致中小企业无法及时筹集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5.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

虽然徽州区教育体制较为完善,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受到本身经济的制约,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型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而且,在本区人才外流的情况下还很难引进人才,即使引进人才,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发展空间狭小等原因,也很难留住人才。人才的数量不足和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制约着徽州区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增加优势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势企业是徽州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徽州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植力度,通过对优势企业进行融资担保、税收优惠等方式,扩大优势产业的规模、提高优势产业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植以恒远锦峰、恒泰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企业,以皖南机床、奔马、安华为龙头的机械电子企业,以通源服装杭丝时装、思图服饰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企业,以谢裕大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鼓励企业之间通过兼并等方式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度,将企业做大做强。

2.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方面,充分利用本区丰富的农副产品的资源,大力开发农产品项目,实现农产品精细加工的发展。利用徽州区较为广阔的土地和较多的经验丰富的农民,发展无公害果蔬、茶叶深加工等项目,将资源优势发展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徽州区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发展,将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另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5年,努力实现生物医药及其他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家,产值70亿元以上,形成3个销售收入超亿元企论文导读:
业。

3.加快工业结构调,提高徽州区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徽州区应该对本地区的优势的传统企业,如精制茶的企业、服装企业,加大投资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二是徽州区目前应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降低化工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三是大力发展以永新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以高技术产业带动传统工业的发展。

4.加强园区的建设,吸引投资,引进项目,促进徽州区经济的发展

徽州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即徽州经济开发区,低碳经济园、循环经济园、总部经济园发展格局。徽州区应该根据产业的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应该进一步扩大园区的面积,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产业的集聚,产生经济的集聚效应,吸引批量的投资和项目进入园区,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7ctime.com
循环,并优化本地区内的经济布局,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5.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政府要通过协调,加强银行与工业企业之间的沟通。要充分发挥徽州区财政的作用,采取财政贴息以及担保的的措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筹集更多的可用资金,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建立健全徽州区的信用担保体系,简化贷款手续,使本区的贷款能够很好的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利用。要积极鼓励有能力的企业上市,解决这些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扩宽这些企业的融资渠道。

6.加强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徽州区政府应该积极引进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及优秀高校毕业生。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人才奖励激励机制的建设,促使他们产生工作满意感以留住人才。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收入分配制度要合理,除了按照工作性质和工种确立的固定工资外,还要有与人们业绩相关的奖励;升迁机会要公平,引导企业建立凭员工的技能得到升迁的的机制;对于做出贡献的员工,除了精神奖励外,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徽州区内,努力形成一支素质高、经营管理能力强、国内外市场竞争适应力强的企业家队伍,以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

7.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徽州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是徽州循环经济园建设,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对不符合规定的企业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同时,政府应该理性对待外来项目,对环境污染较大,资源浪费的项目,应该慎重考虑,对不符合发展要求的项目,应该拒绝入园进行生产建设。同时应该鼓励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的“绿色”发展。目前徽州区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日益明显,要坚持落实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等措施,发展生态型经济,缓解经济与环境资源的矛盾。
参考文献
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徽州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2年5月.
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2011年1-12月份全区经济运行简述[R].2012年1月.
[3]唐承丽.湖南工业落后的原因与发展对策研究[J].热带地理,1998,19(1):39-44.
[4]赵晔.浙江云和县工业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J]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7):47-48.
[5]叶德恩.集中力量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松桃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J] .科学发展论坛,2010(1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