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教育活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教育质量例谈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631 浏览:157904
论文导读:可知,“完整的人”的课程目标融认知、行为与情感为一体,而不是把三者割裂开来,更不是只取其一,不及其余。2.“适切性”课程的内容。在课程内容方面,人本主义者提出了“适切性”原则。认为学校课程要十分注意学生的需要,学习内容要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相联,使学习者意识到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摘要:在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人的需要、潜能、价值受到广泛关注,对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十条”提出要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幼儿园以集体教育活动为主,那么什么样的集体教育活动才是有质量的呢?文章将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探析有质量的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
关键词:人本主义课程;集体教育活动
1671-0568(2012)34-0144-04

一、人本主义课程的形成

1.人本主义课程形成的社会背景。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兴起了重新检讨处于迷惘状态的现代学校教育、根本改造传统的学校制度的运动,这便是人本主义教育运动。人本主义课程论,就是在抨击学位中心课程的“非人性化”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力主学校课程的“人本化”,强调实施三类课程——学术性课程、人际关系课程和自我意识、自我实现课程,以实现包括学术潜力与非学术潜力在内的人的能力的全域的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了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同时也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的满足。
2.对学问中心课程的疑义。20世纪60年代,我们进入了科学技术的新时代,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知识激增的时代,使我们关注学校教育的内容。同时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刺激了美国决心进行学校教育内容的改革,强调现代化、科学化。这些时代背景促使“学问中心课程”出现。但到了60年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广泛兴起了“反主流文化”运动,人本主义课程范式也是在“学科结构化运动”受挫以后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它是结构主义课程范式的反动。
对学问中心课程的疑义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科的学术性。学问中心课程仅仅着眼于专门科学的知识结构、理论系统去构成学科内容,这种课程是以培养科学技术的尖子人才为目的的,内容过分艰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要求。
(2)学科的分化与统整。强调课程中的个别学科,结果造成了知识的分裂与片段化
(3)科学的认识逻辑与儿童的认识逻辑。①依据现代科学编制其内容,导致了高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致使许多学生理解不了,造成了在“过早的时期,过急的教授过多的内容”的现象。②探究——发现学习,引发了学生的嫌恶与恐怖,因为这种要求所有学生都运用探究——发现的方法,是非人格化,不现实的。而且对学生来说很有难度。
(4)课程的适切性。福谢依认为,教育上一个最古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教育同儿童的现实挂钩起来,如果教育无视儿童的源于:党校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生活现实和社会状况,那么这种教育就是不适应社会的。而“学问中心课程”就只是把课程的焦点集中在了学问本身的知识,而忽视了将它应用于学习者的生活以及广泛的社会情境的要求,与学习者的生活和社会问题相脱节。
基于以上对“学问中心课程”的这些批判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学校课程要求超越“学问中心课程”,进而迈向了“人本主义课程”的改革动向。

3.人本主义课程的形成的基础。

(1)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哲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并成为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是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义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强调存在的思考的主张,其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存在主义所强调的非理性、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注重人性等,都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所吸收。并且,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还以动态的观点发展了“存在”的概念,把“人的存在”看成人的潜能得到实现的一种能动的过程。
(2)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课程范式主要是建立在“第三势力”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它所受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第三势力”心理学而表现出来。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包罗极广的学派,但都符合如下四条基本原则:①人的主观体验:在研究人时,把体验作为主要目标。体验本身及其对个人的意义居于首位,而理论解释与外显行为均在其次。②人类的独特性:强调这样一些人类独有的特性,例如选择性、创造性、价值观和自我实现。③人的意义:在选择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时,着重意义性,反对过分强调客观性而牺牲意义。④人的尊严与价值:使个人发现自己的存在,关心每一个人天赋潜能的发展。其核心在于使个人发现他自己的存在,发现他与其他人以及社会团体的关系。

二、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解析

1.培养“完整的人”的课程目标。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非常重视课程目标,并且他的课程目标与其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理想与价值方面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潜能发挥。罗杰斯认为课程应该培养“完整的人”。这一课程目标以“学生的需要”为取向,是其“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疗法在课程领域中的应用。
罗杰斯认为,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和心理力量融贯一体的,因为罗杰斯把人的成长看作潜能的发挥过程。具体地说,他认为完整的人是情意与认知、感情与知性、情绪与行为相统一的人,即知情意行统一的人。这种完整的人具有自主、批判、合作、创造等意识和能力,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由上可知,“完整的人”的课程目标融认知、行为与情感为一体,而不是把三者割裂开来,更不是只取其

一、不及其余。

2.“适切性”课程的内容。在课程内容方面,人本主义者提出了“适切性”原则。认为学校课程要十分注意学生的需要,学习内容要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相联,使学习者意识到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课程对其学习的意义。课程呈现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