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播音“播音感受”内涵及特点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94 浏览:20820
论文导读:
摘要:“播音感受”是播音主体(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经语言(文字的、声音的)认知,产生并进行情感体验的心理现象。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播音感受”应该归属于美学范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审美感受。“播音感受”是一种感受,它具备感受的一般特点:情感性、综合性、创造性、不稳定性等。“播音感受”较一般感受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表现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

一、能动与被动的统同一与创造的统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等。

关键词:感受;播音感受;语言审美感受
作者简介:陈竹,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082)
我们经常在评价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时会说“感受不错”或“感受差了点”。可见“感受”对于播音创作的重要性。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张颂教授认为,“播音感受”是播音学、播音主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有声语言的基本表达规律是:目的是统帅,理解是基础,感受是关键,感情要运动,声音要变化,状态要自如。其中,感受极其重要,处于关键的地位,决定能否掌握话语权、进入创作圈;……”[1 ] (4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傅程认为:“在播音实践中,感受,是极为重要的具有核心意义的环节。”[2 ]“播音感受”既涉及播音创作本质性问题,又寓于播音创作的基本创作环节之中,对它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播音主持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影响播音主持质量。那么,什么是“播音感受”?它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具有哪些特点?本文试图做一些粗浅地分析和研究。

一、播音感受的内涵

《中国播音学》认为,播音感受是“播音员因语言符号(文字的、声音的)达于客观事物,从而接受其刺激并主动体验产生内心反应的过程”[3 ] (1 )。很显然,这一定义更加关注和强调“播音感受”生成过程中在感知外部刺激时的特殊性,更加侧重于播音感受生成过程的研究。傅程教授发表在1995年第3期《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上的《论播音感受的特征与结构——兼论播音创作主体的价值取向》,首次从“艺术感觉”理论新视角来研究阐释“播音感受”,认为“播音感受主体(播音员、主持人)是以一种主动的应激性去接受来自稿件文字和客观现实的感觉,使‘感觉’和‘悟性’构成一种协同关系,从而产生出一个新的参照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齐芃教授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审视“播音感受”,她认为:“播音感受,不同于一般的感知觉,它是由语言符号引起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等,并不是实物刺激引起的,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这正是由稿件文字符号引起的诸多感知觉的内心体验。”[4 ] (29)由此可见,对于“播音感受”的界定和内涵理解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播音感受”的生成虽然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但对于其本身的研究却应该从静态入手。“播音感受”是动词又是名词,既是动态的又是静态的。“播音感受”不同于“感知觉”,是播音主体(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经语言(文字的、声音的)认知,产生并进行情感体验的心理现象。“播音感受”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播音感受”应该归属于美学范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审美感受。从动态生成观照“播音感受”,其生成经过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从认知层到达情绪层,即感官接受语言刺激进行一系列心理认知活动,经过感知、记忆、想象、理解、言语、思维等产生并伴随相应的情绪、情感。从静态观照“播音感受”,其由感受觉知、感受内容、感受指向、感受抑制四要素构成。播音感受的构成模式具有其自身特点,构成要素感受觉知、感受内容、感受指向、感受抑制等既独立存在和发挥作用,又相互渗透、互相影响。
播音主源于:毕业设计论文网www.7ctime.com
体在通过语言符号(文字的、声音的)达于客观事物,从而接受其刺激时,体验到的具体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某种物体、某种情景、某种过程、某种情绪、情感等,再通过复杂的认知理解,形成某种相应的观念、思想,焕发并伴随相应的情绪、情感。无论是具体生动的“意象”,还是抽象、理性的观念、思想,还是丰富、感性的情绪、情感,都是感受的具体内容。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为例,播音员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经过对《中国石拱桥》全篇的阅读、理解(播音学也称“备稿”),不但全面了解中国古石桥的方方面面,而且充分体味到“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对中国古石桥的喜爱、赞美之情,也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由此产生无比的自豪感。由文章感知到的中国古石桥的方方面面和由此产生的喜爱、钦佩和自豪感等思想感情就是这篇文章的感受内容。播音感受是不稳定的、不断变化的,感受内容也不断变化,感受内容可以小到一个字,也可大到全篇,感受内容的变化可以表现为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作品的感受变化,也可表现为同一时间对同一作品不同段落、层次、字词的感受变化。感受内容是诸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没有它播音感受便不存在,但它受到其他要素的共同作用,在感受觉知、感受指向、感受抑制地参与和控制下不断生成、发展、变化。
感受内容必须有感受觉知的观照才能真正具有实际意义。在播音实践中,播音主体不但能够判断自己是否有感受,还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感受的是什么或感受了什么。这都是因为感受觉知在起作用。播音感受是主动的,是合目的性的,是一种表达手段,播音主体的注意属于有意注意,在播音感受发生前和发生时,主体都始终保持清晰地自我意识,在播音感受生成过程中,主体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感受觉知,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是一种愿望或感觉的体验和身体、需要的体验。播音主体只有在感受觉知的有意注意下,才能将感受内容转化为表达行为,播音感受作为播音表达的原始动力才能成立。例如,播音员播送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就是为了通过对全文的播讲,将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受传达给听众。播音员通过备稿生成感受,并且这种感受是在感受觉知观照下的,由此产生强烈的播讲愿望,最终将自己的感受转化为播讲行为。播论文导读:
音员播讲时,播音感受始终伴随,感受觉知始终存在和发挥作用。如果没有感受觉知,播音感受就有可能沦为一般的无意感受,也就不能称其为播音感受了。感受觉知贯穿整个播音感受过程,使感受真正发挥其激活表达的目的。它是一种控制加工,始终伴随,不可时有时无。同时,由于觉知与选择性注意有关,觉知程度常与注意程度相关联,因此,感受觉知主动作用于感受内容,反过来,感受内容也影响着感受觉知的程度。播音员感受越丰富、越强烈,感受觉知也就越清楚、越明显。播音感受在不断变化、不断深化中,感受主体的感受体验总是使主体自身有进一步地意向,特别是在对所体验感受的内容意义了解的基础上,播音主体意向性更为明确。播音感受的不间断变化形成“感受流”,感受流向着心内不断流动,由小溪汇聚成大海。感受指向导致感受的定向流动,使在这一刻的感受内容转为下一时刻的感受内容。这种意向,是一种自动加工的心理现象,就跟“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现象一样,心灵产生的向心力正如地球产生的地心引力一样,使感受流自然流向心内。仍以《中国石拱桥》为例,尽管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但播音员通过初次备稿可以感受到了中国石桥的美和技术的高超,由此对其产生喜爱、赞美之情。通过进一步备稿,又会在喜爱、赞美的基础上产生骄傲、自豪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感受指向在发挥作用,使播音感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饱满。此外,感受内容是感受指向的基础,感受指向影响感受内容的变化与深化。感受指向属于自动加工,它是一种本能,没有它,播音感受就不可能最终完成。
播音主体由于身份特殊,要求其播音创作时,情绪情感必须相对“稳定”。感受抑制,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时时刻刻监控、制约着播音主体情绪情感的发展、变化,成为播音主体创作准确感受的条件。感受抑制要素对感受内容的制约是必须的,至始至终的;同时,感受内容也反过来影响感受抑制的强度。播音主体正是通过感受抑制,不断调整自身认知和情绪、情感的发展、变化。例如,播音主体的感受总会产生和伴随相应的情绪和情感。当这种情绪和情感,由于各种原因,向着不符合播音主体身份,不符合稿件表达需要、节目需要方向发展时,感受抑制就会加强,调控播音主体的情绪情感,使播音感受内容向正确方向发展。再以《中国石拱桥》为例,假如播音员曾经去过赵州桥,由于对它的历史和技术成就不了解,再把它和见过的现代大桥比较,产生了古旧、落后的印象,那么,在播讲《中国石拱桥》时,这些不好的印象就会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7ctime.com
影响播音员正确播音感受生成,这时,感受抑制就要发挥它的作用,调控播音员的情绪情感,使播音感受内容向正确方向发展。
感受觉知、感受抑制和感受指向三要素也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感受觉知是其他诸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是播音感受能动性、主动性的标志。只有在觉知的状态下,感受抑制才能存在;感受抑制又反过来影响觉知的程度;感受指向尽管是一种自动化过程,但因为它是以感受内容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它与感受觉知关系密切,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感受觉知的程度。从物理学角度看,感受指向与感受抑制似乎是一对矛盾的力,互相作用,维持着感受内容的平衡发展、变化。

二、播音感受的特点

有关“播音感受”的特点,傅程教授认为,播音感受的特征表现为:间接性与敏感性的统一;目的性与传导性的统一;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序列性与扩展性的统一;新闻性与艺术性统一;理解性与感受性的统一等[2 ]。齐芃教授认为“播音感受”具有敏感性、主观性、情感性等。
“播音感受”不是“感知觉”,而是一种感受,它具备感受的一般特点:情感性、综合性、创造性、不稳定性等。同时,“播音感受”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审美感受,这种独特一方面体现在它是一种语言感受(播音感受主体需要通过语言认知才能生成感受,而对于一般感受,感受主体是直接接受事物刺激,不一定需要认知或充分认知便可生成感受。),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播音感受是一种“再感受”,“播音感受”是感受主体通过语言认知对他人感受的求证和领会。因此,“播音感受”较一般感受的特点表现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

一、能动与被动的统求同与创造的统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等。

1.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

形象思维(imaginal thinking)即“具体思维”。它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方式,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作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水平。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是通过“象”来构成思维流程的。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感情,形象思维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亦称“抽象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阶段。
“播音感受”是播音主体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播音主体的形象思维是言语形象思维,这种思维借助鲜明生动的语言作为物质外壳,以形成具体的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其主要成分是联想[5 ] (9 )。例如,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在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播音主体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对“石刻的狮子”、“母子相抱”、“交头接耳”、“倾听水声”等的语言感知形成具体、生动的“象”们,同时,播音主体运用逻辑思维,通过对“这些”、“有的……,有的……,有的……”、“千态万状,惟妙惟肖!”等所构成的“总—分—总”的逻辑关系将那些零散的“象”们整合形成较为完整的“象”,通过对这段话上下文以及全篇的认知、理解,在领会到作者茅以升对石拱桥石雕精美工艺的赞美感叹之情的同时,产生相应的亲切、赞美的情绪、情感,到这时,播音主体的播音感受产生了,播音感受生成的那一刻论文导读:
,播音主体获得了这段文字的基本完整、准确、饱满的“意象”。这种“意象”既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又表现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高度统一。

2. 能动与被动的统一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感受往往是被动的,意识是模糊的,感受主体并没有清晰地意识、觉知到自己是否有感受。播音感受则不然,播音感受是主动的,是合目的性的,是一种表达手段,播音感受主体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才能转化为表达的动力。因此,主动性是播音感受的特殊性之一。播音感受与一般感受不同,还在于播音感受主体(播音员、主持人)职业身份的特殊性。感受是主体的一种心理变化,它具有不稳定性,它会因时间、环境、情景、情感等的变化而变化。主体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刺激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在不同地点对同一刺激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同一地点,对同一刺激,由于主体情绪、情感的不同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然而,播音感受主体由于身份特殊,要求其感受必须相对“稳定”。播音主体不但有认知方面的体验,而且有情绪和情感方面的体验。每一时刻的感受总会产生和伴随相应的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具有心理学意义,在心理学中常把时程较短的感情成为情绪,把有长时程稳定性的感情成为情感)。然而,对于播音主体来说,情绪、情感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自我越好,必须根据稿件需要、节目需要、播出效果来调控。正是由于感受的“不稳定性”特点和播音感受主体特殊身份和任务,使得播音感受必须具有主动性,主动对当下感受进行调控与抑制,从而保证自己实现能动的感受。播音感受一定是主动的、能动的。
当然,由于播音主体在有意识感受过程中,也可能因为刺激物的美使之产生无意识的心理感受,因此,本文认为播音感受是主动与被动的统一。

3. 同一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感受”具有创造性。“感受”是主体在接受外界刺激后的一种心理变化,这种变化使此刺激已非彼刺激,主体已经对原始刺激进行加工、分析、创造。可以说,“感受”是一种对事、物的“人化”。
如果说“感受”是一种对事、物的“人化”,那么,播音感受就是对他人及其作品的“我化”,其创造性是显而易见的。创造性是播音感受的本质特征之一。我们都知道播音活动是一项艺术创造活动,播音活动的创造性体现在播音主体内化过程(理解稿件—具体感受,使主体思想感情出于运动变化状态)和外化过程(行之于声—及于受众)两个阶段的许多环节中。内化过程是播音创作最关键的阶段之一,张颂教授认为,感受决定是否进入创作圈。以有稿播音为例,通过感受把文字稿件或资料转化为自己的一种思维观念、思想和情绪,这种转化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是播音主体进入创作活动层面的关键,也是衡量、判断播音主体是否开始创作的依据。
然而,播音感受与一般感受不同,它是一种“再感受”。播音主体的创作是一种再创造,它是在原有语言基础上进行的再造活动,播音主体是在求证和领会他人感受中生成自己感受的,因此,播音感受必须先经历“同化”阶段,才能进行创造。无论在播音感受生成过程中还是生成时都同时存在着“同化”和“创造”。例如,播音员播送孤立的四个字“母子相抱”。这里的“求同”表现为“母子相抱”的“象”的“求同”,与此同时,“母子相抱”经过“求同”所生成的“象”又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每个播音感受主体联想的“母子相抱”的“象”都是相似的,又都不完全相同,它反映了感受主体的创造性。此外,由于没有上下文的交代,“母子相抱”的“意象”是要靠感受主体创造的,经过主体的创造,有可能是温暖、温馨的“母子相抱”,也可能是惊恐、无助的“母子相抱”。

4.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播音感受是主体的一种心理体验,具有内在性、主观性、情绪性等。每个主体心理都有其自己的个性特点,因此,播音感受应该是感受主体的个性化活动。当播音主体理解稿件、具体感受时,生成感受的那一刻,头脑中产生的思维、观念都是自己的,伴随的情绪、情感也是自己的,并且涌现了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观点、情绪、情感表达出来的巨大的冲动。这些主体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然是充分体现主体个性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播音感受活动是播音主体的存在方式。
同时,由于播音创作的再造性,播音感受的同一性特征,播音感受又具有共性,不能完全是个性化的产源于: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物,否则,失去共性的个性化感受将会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使表达失却控制,陷入被动。因此,播音感受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播音感受”的研究属于播音基础理论研究,它涉及心理学、美学、语言学等诸多学科,有关“播音感受”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马玉坤,高峰强.播音主持心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傅程.论播音感受的特征与结构——兼论播音创作主体的价值取向[J].现代传播,1995,(3):45-47.
[3] 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4] 祁芃.播音主持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9.
[5]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校: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