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佛经论佛经对中国文学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86 浏览:12532
论文导读:
摘要:中国的思想体系无外乎儒、道、释三家。释就是释迦牟尼创造的佛教。释迦牟尼不是中国人,但是他首创的佛教却深深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本文并不是从宏观上阐明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或者发生机制,而是从微观上通过《宝莲灯》沉香救母故事对《佛说盂兰盆经》目连救母故事的借鉴的论述来确证此种影响的存在。
关键词:佛经;故事;传播;接受;再创造
1005-5312(2012)29-0007-02
《佛说盂兰盆经》(亦有人称之为《盂兰盆经》、《盂兰经》)云:大目犍连(简称目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忘母,生饿鬼中,不得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接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为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之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祗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当于七月十五日,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供养此等自恣僧者,若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出离三途恶鬼之苦,生人天中,富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此《佛说盂兰盆经》,是一部佛教经籍,西晋竺法护译,其《正法华经》已著录。“盂兰盆”是根据梵语直译过来,意思是“救倒悬”。“倒悬”是指把人头朝地、脚朝天悬挂,其苦不堪言。“救倒悬”就是解救苦难中的人。《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先从故事的行动人目连说起,目连刚修成六通,想要超度他的父母以报答哺育的恩情。于是运用神通,观察人间,发现他已经过世的母亲被打入恶鬼那一层地狱中,没有饭吃,也没有水喝,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看到这一幕,目连很难过,用一只钵盛满饭菜,去喂他的母亲。目连的母亲看到饭菜,左手接过钵,右手就把饭捏成团往嘴里塞。饭菜还没有进口,就化成了灰,结果吃不到一口饭菜。目连大哭着跑到佛跟前讲述事情的经过。佛说:“你的母亲犯下的罪很深很重,单凭你一个人的力量是救赎不了你的母亲的,纵使你的孝顺感天动地,天地诸神也解决不了你的问题。要想救你的母亲,需要十方众僧威神之力。我现在说救济之法,令超脱所有的磨难。救济之法就是在七月十五日,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准备饭、水果,用精美的容器、各种味道的果品,供养十方有大德行的所有僧人。这样,如果是在世父母,就会长命百岁,没有疾病,没有烦恼。甚至七世父母都跳出轮回为饿鬼之苦,转世到人界或天界,有享不尽的福气和快乐。佛门弟子,勤修孝道,谨记父母,每年的七月十五日都要做盂兰盆,供养佛及众僧。”
这个故事在中国衍生开来,在戏剧上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目连戏,在风俗礼仪上形成了七月十五日的“鬼节”,在故事框架上使本土的“目连”(即下文的沉香)合理的行动逻辑有所借鉴。目连戏是各剧种的经典剧目,旁涉过多,因篇幅所限,此处不述。“鬼节”与《佛说盂兰盆经》的源流关系,刘保金在《中国佛典通论》中说道:“后世佛教徒据此神话(笔者注:《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兴起盂兰盆会。南朝梁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在同泰寺始设盂兰盆斋,节日期间,除施斋供僧外,寺院还举行诵经法会,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放灯等宗教活动。以后逐渐流行于民间,宋代盂兰盆会从以盆供僧变为以盆施鬼。”是为“鬼节”。尽管礼俗演变,这一习俗在中国云、贵、川仍很盛行,这是民俗学的范畴,亦不多赘言。着重要指出的是《佛说盂兰盆经》目连救母得故事传入中国后有了诸多变文,敦煌古文献中记载这个故事为题材的变文故事就有:《目连缘起》、《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变文》多种。
《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情节可概括为:目连始得六通——见其母生饿鬼中——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不得食——归而问佛——佛说救济之法。那么,耳熟能详的沉香救母故事怎么会络上《佛说盂兰盆经》目连救母故事的印呢?
最直接的例证就是敦煌变文中的故事。《佛说盂兰盆经》中寥寥数语的目连救母故事传入中国,有了很大的充实和丰满。其中有一篇《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中目连救母成了这样一个故事:目连勤修苦练,终于初得神通,运用法眼四处搜寻母亲的所在。见母亲堕入饿鬼道,便闯地府。因法力不足,被夜叉拦住,不得进入饿鬼道。于是目连回去向佛祖释迦牟尼问法,并借法器,最终得以见到母亲。再看看《宝莲灯》中沉香救母的故事梗慨:天界的三圣母思凡,下到人世间与凡人刘彦昌相爱,并结为夫妻,育有一子沉香。玉帝因三圣母触犯天条而派遣二郎神(即三圣母的哥哥,排行老二)缉拿。作为司法天神的二郎神惧于天威,将三圣母押回天庭,直接导致了三圣母被压华山的惨剧。三圣母有一个圣物——宝莲灯,在与天兵天将对阵的危论文导读:,被天兵天将束手就擒。沉香得知自己身世后,想劈山救母,可是自身法力不够,没有成功。作为一个肉体凡胎,一个半人半神的人,沉香既有人的七情六欲,又有神的伟力的潜质。他潜心学习、苦练武功,拜斗战胜佛为师,最终在宝莲灯的帮助下救出了被压华山脚下的母亲。这一刻苦修炼,问术于师的救母情节与敦煌变文中的目连救母情节的相似之
难时刻,她传给了儿子沉香,被天兵天将束手就擒。沉香得知自己身世后,想劈山救母,可是自身法力不够,没有成功。作为一个肉体凡胎,一个半人半神的人,沉香既有人的七情六欲,又有神的伟力的潜质。他潜心学习、苦练武功,拜斗战胜佛为师,最终在宝莲灯的帮助下救出了被压华山脚下的母亲。这一刻苦修炼,问术于师的救母情节与敦煌变文中的目连救母情节的相似之处是不言即明的。
在这个故事中除叙事情节的相似之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宝莲灯的运用。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莲”等同于“怜”,表达“怜惜”义,后世景德镇陶瓷源于:大学生论文www.7ctime.com
中缠枝莲纹大受人欢迎也是取其“怜爱、缠绵”之义。“莲”在佛教传入前的汉语典籍中,丝毫没有神圣的光芒笼罩的意味。“宝莲灯”一词,“宝”字是限定语,修饰后面的“莲灯”,“灯”是器物的形状。那么为什么“宝莲灯”采用“莲”灯,而不是牡丹灯、月季灯?可靠的解释或许就是受佛教的影响,“莲”被赋予了神性,佛座就是“莲花宝座”。而就目连救母故事的大众化、通俗化而言,或许就是受佛座的启发,才有了宝莲灯的出现。
《宝莲灯》沉香救母故事对《佛说盂兰盆经》的借鉴,其中必有一个或数个过渡形式的载体,也就是中间存在一个传播、接受与再创造的复杂过程。具体的情况如何,有待新的文献与文物材料的发现才能得以确证。
结语
上述《宝莲灯》沉香救母故事对《佛说盂兰盆经》目连救母故事的借鉴的论证并不充分。敦煌变文的原典甚至是复印件的取得都甚为艰难,只能人云亦云。并且《宝莲灯》的创作时间与演变历程都没有进行充分的考据,在时间上的被影响是没有进行论证的纰漏。假以时日,或能给出一个更好的回答与论证。
参考文献:
王孺童注译.佛传[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美]M.H.艾布拉姆斯著.文学术语词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3]季羡林著.佛教十五题[M].中华书局,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