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强化对强化三审制度提高图书质量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103 浏览:97370
论文导读:
三审制是在长期编辑出版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编辑审读制度。强化三审制度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保证图书出版质量尤为重要。该文分析了目前三审制落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相关建议意见。
三审制;编辑出版;图书质量
三审制是图书出版行业多年来要求坚持的基本制度。通过三审制可以对书稿的政治倾向、思想品位、学术或艺术价值、结构体例、文字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对全书的优缺点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也可对书稿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做出评估。在1997年以署令第8号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对三审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对初、复、终三个审稿环节,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从制度上对图书的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符合图书编辑工作的规律,具有可操作性。各出版社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了相关规定。但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出版社疏于管理,使编辑工作三审制流于形式,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图书编辑工作的质量,使其成了图书质量管理的软肋。
当前图书编辑三审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初审工作过于简单,初审中不能对书稿系统浏览一遍,多数情况是与书稿的编辑加工一起完成。初审是编辑三审制中的最基础的环节,初审中最主要是对书稿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等进行评估,发现书稿中存在的较大的问题,特别是政治、宗教、民族、科学等方面的问题,并能够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但目前许多初审报告过于简单,有的甚至只有只言片语,没有对书稿的核心内容和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初审工作的不到位,就会使图书质量的第一道防线失守。
三审工作程序走形式,复审、终审责任不到位。迫于经济压力,现在一个编辑每年的发稿字数一般须达两三百万,多的则在四五百万字以上,而且不少人还要承担大量的复审、终审以及选题策划等工作。于是三审工作程序通常变成了履行发稿手续的过程,多数情况下,复审和终审只是走走过场,草草签字而已。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客观上逐步淡化了编辑的审稿意识,从而使审源于: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稿流程趋于形式化。
管理松散,审稿资质认定不严。目前,出版社管理松散也直接影响到编辑三审制流程的运行,编辑审稿过程中不时掺杂人情因素和个人意志,有时候碍于情面对不符合规定的书稿开绿灯。出版社对编辑的审稿资质认定没有一定的标准规定,使一些业务水平不太过关的人员从事审稿工作,难以把好质量关;甚至有的出版社在与民营工作室的合作出版中,违反规定,擅自将本该由出版社完成的书稿三审工作,交给非出版单位的人员去做[3]。
针对上述三审制实行中的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加强编辑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学习,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和责任心。目前的图书质量滑坡,除了原稿质量因素外,主要是编、审、校质量滑坡。而表现最突出的、出错频率最高的则是一些常识性错误、错别字、病句等。这是由于编辑人员缺乏质量意识和责任心不强所致。因此只有编辑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质量观念增强了,审编质量才会有可靠保证,这也是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的关键所在。
提高选题质量,适度控制出书规模。目前市场条件下一味强调减少出书品种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通过审稿选准作者,加强选题优化工作,切实保证来稿质量。要处理好质量、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只有稿件数量相对合理、来稿质量提高,编辑人员的工作量相对减轻,才会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搞好审编工作。
进一步完善和严格实施出版管理制度,强化编辑人员资质管理。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出版从业人员需要获得资格准入证书,编辑的审稿资质认定也有一定的标准规定。各出版社应该制定不同类型书稿的审稿人员名单,委托其行使终复审书稿的权力。规模大的出版社可以建立专门的审读室,可以让院所、高校的专家或退休老编辑参加,要及时对审稿人员的审稿情况进行跟踪,建立奖罚制度,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取消其审稿资质。
总之,三审制是图书编辑管理的基本审稿制度,尽管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但是其基本的核心内容还是值得在编辑工作中深深体会和认真执行的。在图书出版的新形势下,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三审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实处是关系到图书出版物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这也关系到出版社的未来,应该引起广大编辑和出版社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赏书,海怡.是谁颠覆了图书出版的三审制度.今传媒,2007.07
朱胜龙.编辑三审制:图书质量管理的软肋.出版参考,2006.31
[3]崔庆喜.对落实三审制的思考.科技与出版,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