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意识电视问政意识论怎样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633 浏览:142611
论文导读:
继网络问政之后,电视问政异军突起,方兴未艾。比较网络问政,电视问政更权威,可信度更高,对舆情影响更大,正在向制度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电视问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体现执政为民,是党在新时期走群众路线的一种新方式。电视问政所带来的不仅是电视节目的变革,更深层次的是灵魂深处的冲击,是思想观念的变革,需要参与节目的领导、编辑、记者、主持人都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只有这样,电视问政才能有效进行。
“民本”意识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汉语中,“本”是指根基。譬如一棵树,“本”就是扎在土里的部分,即树根。树梢树枝树叶自然就是“末”了。在党的这棵大树上,毫无疑问,人民群众是根、是本,只有根深才能叶茂。电视问政,正是为了强化这种根本。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执政根本原则。用这种原则作指导,正确处理政府、公务员和群众的关系,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所决定的,是党亲民、爱民、为民的根本立场,体现了党以人民群众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利用电视开展问政,正是这种“民本”思想的体现。
但是,在官员们思想深处的“官本位”思想,或隐或现地还在影响着官员们的行为。以官为尊,以官为贵,以官为大,以官为荣,热衷于“员”,而不是“公务员”。现代社会,官员是“公务员”,而不是“的”。过去那种“官”主“民”从的社会格局,在现代中国已不复存在。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正在转型,小政府大社会,“民”越来越主动,“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民”对官员所要求的服务也越来越高。
在源于: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
电视问政中,如果没有这种民本思想,还是以“官本位”思想自居,很可能问政就问不下去。试想,官员如何能放得下官架子接受群众的质疑?员因为过错而受到诘问时,员被问得下不来台时,员被问得满头大汗时,还要不要追问下去?如果是“官本位”,很可能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算了”了之,何必让领导太难堪;如果是以民为本,毫无疑问,那就是追问下去。因为以民为本,官员已转换为人民的公仆。当公仆对主人的服务不到位,甚至出现错误时,人民肯定要责问,要质疑,要问责。
正如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在谈到电视问政时所说的那样,问政的效果比预计的要好,“是因为我们在动真格的。问政现场上对政府部门的评价,都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官员的角度。”也正如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黄红云、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和中等所言,电视问政的精髓,正是让一些官员改变为官观念:人民是主人,不是群众敬畏政府,而是官员要敬畏群众。
换位意识
换位意识,就是管理学上讲的换位思考,心理学上讲的心理位置互换。即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对待他人。
电视问政,是官员在电视这个平台上对人民群众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处理。因此,官员必须善于换位。如果还是高高在上,官味十足,那问政不仅问不出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引起群众的反感,甚至官民对立。
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与公务人员是不同的。站在公务人员的立场,用公务人员的固有思维看问题,难免有失偏颇。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立场上,设身处地从群众角度想事儿,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面子,而是多从群众角度想事情看问题,多为群众考虑利益得失,多向群众学习请教办法方案,把群众揪心的事、担心的事、关心的事解决好。
换位思考,立场不一样,角度不一样,感情自然也就不一样。换位思考,角色反串,换的是位,尽的是心。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看问题,才能对人民群众所提问题多些理解和体谅;才能跳出局限,用清醒和理智,直面群众的意见和批评;才能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谋人民群众之所谋。这里端不得架子,玩不得虚假。
公开意识
公开意识,就是在思想上要有公开透明的意识,没有什么遮遮掩掩的,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
电视问政,实质就是创造政务公开的条件,使人民群众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有了载体。这为政务的公开透明和阳光政府的打造,实现职能、作风、服务方式“三个转变”,建立阳光、规范、高效责任政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我们生活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时代。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将政务公开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既是党的要求之所在,也是人民群众之所盼,是时代之潮流,是大势之所趋。现代社会以透明、公开公正为理念,甚至有人将政务公开和空气、阳光与水一起,并列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人们期待着这样的公开意识成为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自觉的追求与必备的素质。
电视问政开创了一种公开新模式。执政过程百姓参与、执政效率百姓评说、执政结果百姓监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电视问政正是顺应这种要求和期盼所建立起来的政务公开大舞台。
沟通意识
沟通意识是一种想要沟通以及如何进行沟通的思想。
我们生活在一个沟通的时代。每个人都离不开沟通,在家中和亲人沟通,在学校和同学老师沟通,在单位和同事沟通,在社区和街坊沟通。对于政府工作来说,则需要和群众沟通,了解群众的诉求,了解工作在群众中的执行情况及问题;就群众而言,同样也需要了解政府的大政方针、办事程序,需要透明度。
电视问政,就是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搭建一个互相沟通的平台。在这座沟通平台上,政府官员直面群众,群众对官员进行咨询,相互之间没有中间环节,沟通更流畅,聆听更直接,表达及理解也更准确。
沟通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用真心真情来聆听群众的意见和批评。用心聆听,了解群众所提问题实质,然后竭尽全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沟通是平等的,领导干部要放下身段,和群众平等交流。那种高人一等、以领导自居、把群众看成下属的沟通,是行不通的。沟通是艺术的,心胸宽一点,肚量大一点,微笑多一点,脾气小一点,说话柔一点,承诺快一点,效率高一点,力求避免讲官话、大话、套话、空话、假话和废话。
和谐社会论文导读:
,沟通为上。电视问政,重在沟通。
辩证意识
辩证意识,就是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在思想上树立辩证的观念,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7ctime.com
点来分析,注重从矛盾性、发展性考察对象,从多样性、统一性把握对象,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思考和看待问题。
电视问政,需要这种辩证法思想作指导。在日常工作中,那种“非此即彼”、“非真即假”、“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对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试想,如果在电视问政中还是以这种思维来指导工作,那么,政府就是政府,群众就是群众,官就是官,民就是民,如果是这样割裂开来看问题,那问政就无法进行。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政府与群众,官与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政府工作的制定,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也需要了解政府的政务,并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政府与群众,官与民,统一在政务工作之中。
电视问政,阳光问政。既要保持一定的火候和热度,对官员形成一定的问责压力,但也不能把火烧得过旺,造成群众的对立情绪。要用唯物辩证法作指导,把握恰当的火候,既不能过头,也不能不及。
正面与反面,是一体两面。电视问政,一方面暴露问题,但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抹黑。在中,也展示了政府及官员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知错必改、有错必纠的良好形象,有助于提升政府的正面形象,于政府实为“压力”,亦是“动力”。
落实意识
落实意识就是在思想上要有主动去落实,自觉去落实,心甘情愿去落实的意识。就是在心理上有把口头上讲的、纸上写的东西,如政策、计划、方案、承诺、意见等,有真心实意付诸实施的意念。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热衷于“作秀”, 只唱高调、不管实效,喊得凶、抓得松,习惯于在表态、开会、造势上做文章,而不愿在解决问题、狠抓落实上下功夫。电视问政,就是要改变这种作风,迫使官员树立落实意识,在灵魂深处,变“要我落实”为“我要落实”,入脑入心。
问政,不是摆花瓶走过场,也不是领导干部会场,而是百姓向官员问责的问政考场。日常工作中的那种“假落实”、“虚落实”,那种“雷声大雨点小” 、“光打雷不下雨”的情况,绝不允许在电视问政中出现。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抓好落实,是电视问政的主旋律。正如武汉大学教授李和中所建议的那样,“电视问政不是让老百姓发通牢骚、出个气就完了的,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彻底解决问题的正常机制。”[3]这正是电视问政的生命力之所在。
从实处下手,最终又回到实处,是电视问政的出发点,也是电视问政的落脚点。正是为了这种“实”,所以电视问政采用倒逼制,从外力来推动官员去落实。电视问政是由纪委牵头组织的,这是电视问政与其他舆论监督区别最大的地方。而在纪委的后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强力支持。所以,在这里,如果官员还不落实的话,纪委将采用问责的形式,倒逼官员落实。
意识来自于灵魂深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电视问政,就是要通过这种形式,促使官员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转变为官和执政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此,电视问政也就达到了目的。
注释:
《楚天都市报》,2011-11-26,《阮成发欢迎市民继续“出题”》
[3]《湖北日报》,2012-07-06,《电视问政:问出了什么》
(鄂州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