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中国网络问政:中国执政能力建设新课题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208 浏览:72548
论文导读:
摘要:網络问政是互联網时代的有效执政方式,也是现代执政党实现科学、有效执政的必然选择。網络问政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执政党的核心执政能力之一。網络问政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但国外已有先例,其实质是执政党对待網络民意的态度问题。在互联網日渐发达和普及率持续走高的今天,积极借鉴、吸收国外網络问政的经验、教训,已经成为中国加强自身核一心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课题。对执政的中国而言,重视網络民意,是实现網络问政的前提;引导網络民意,是实现網络问政的保证;回应網络民意,是实现網络问政的根本;构建網络新模式,是加强廉政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举。
关键词:網络民意;網络问政;执政能力
1009—9107(2012)05—0141—05
網络问政是互联網时代的有效执政方式,也是现代执政党实现科学、有效执政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網络问政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执政党的核心执政能力之一。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網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手机、电脑等上網设备的迅速普及,中国已经融入了互联網时代。但是,網络问政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对于执政的中国而言,加强網络问政能力建设尚属全新课题。
網络问政在国外已有先例。網络问政的实质是对待網络民意的态度问题。其要旨就是时刻保持網络民意渠道畅通,及时关注網络民意事件,第一时间反馈处理结果。其主要表现是通过办政府網站、开博客、开微博、设立網络新闻发言人、与網友在线交流、设立網络舆情监测机构等方式来实现下情和上情的及时互动。在互联網日渐发达和普及率持续走高的中国,积极借鉴、吸收国外执政党網络问政的经验、教训,已经成为中国加强自身核心执政能力建设的突出课题。

一、重视而非恐惧網络民意

重视还是恐惧網络民意,是能否实现網络问政的前提。重视網络民意就会积极主动去網络问政,恐惧網络民意则会极力排斥和逃避甚至是拒绝網络问政。
網络民意以民生热点为关注中心,涉及中下阶层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关注民生消费品问题(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食品安全问题(如染色馒头、、地沟油等),又关注虚假信息问题(如“被代表”、“被捐款”、“”、“洗脸死”、“楼脆脆”、“路塌塌”、“桥断断”等),还关注特权就业问题(如“萝卜招聘”、“拼爹”、“官二代”、“富二代”等)。網络民意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通常以網络热词、網络歌曲、網友跟帖、博客、微博、围观、论坛、人肉搜索等多种形式出现。其主要功能是集中暴露问题,表达中下阶层人民的利益诉求。这种利益诉求往往就是中国社会中下阶层普遍的政治心理反映,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舆情。因此,網络民意是执政的中国了解中下层政治舆情的特殊而相对可靠的便捷渠道。網络民意反映出来的问题有的是执政党自身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引起的,有的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存在的失误乃至错误导致的。加之網络民意的表达方式十分直接且极具情绪化,用词活泼、尖锐、辛辣,讽刺意味极浓,且矛头直指当权者。因此无论是关注的问题还是表达的方式,網络民意都是不惧权威,不讲情面的。这对于注重个人面子的某些官员来说是不易被认可和接受的,相反倒是容易引起他们本能的反感。但是互联網的传播速度、力度、广度以及由此造成的放大效应和形成的巨大舆论压力,他们往往只能无奈地面对而无法完全控制,要完全息、掩盖事实、强词夺理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官员的網络恐惧症就产生了。2010年4月20日,《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人民網、腾讯網做了一次主题为“当代中国官员的‘網络恐惧”’调查。3天时间,5943名網友参与调查。《人民论坛》记者还通过发放问卷和随机采访的形式,涮查300名官员和普通民众。调查数据显示,70%的受调查者表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網络恐惧”。在回答“哪一级别的干部最怕網络监督?”这一问题时,47%的受访官员选择“县处级”,列第一位。“记者采访发现,宣传部长和县委书记这两个群体的官员最怕網络监督。”官员们的網络恐惧到了什么程度?调查显示,55%的受调查者选择“有压力”,10%的受调查者“压力很大,让人提心吊胆,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網络恐惧症的产生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主要是当权官员)不能正确认识網络民意所导致的。由于本能的反感,他们把網络民意看成是“谣言惑众”,对之采取封杀、棒打态度,并且回避網络,远离甚至拒绝網络问政。实际上,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最根本的条件就是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最真实的社情民意,“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互联網最大的特点就是匿名性、交互性、低成本和不受时空限制,恰恰是这些特点让網民少了现实社会中的某些顾忌,可以不加掩饰地畅所欲言,原生态地表达真实心声。也就是说,網络民意往往就是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这一点对执政党来说实在是太珍贵了,因而其积极建设性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执政党应该更多地看到其建设性的一面而不是破坏性的一面,不能因为網上有谣言和别具用心人物的推波助澜而全盘否定網络民意,更不能时至今日还把網络民意看成是虚拟世界的恶搞。这样,自然而然就会重视而不是恐惧網络民意了。

二、引导而非堵塞網络民意

引导还是堵塞網络民意,是能否实现網络问政的保证。重视網络民意不是要不加辨别地完全顺从網络民意,而是要在重视的基础上加强对網络民意的积极引导。
首先,要引导網民的讨论话题。根据互联網问题系列调研报告,網民的讨论话题较为广泛,可以分为生活、娱乐、社会、健康、时尚、文化教育、旅游、政治、突发事件、财经、体育、国际热点、军事、科技、法律、地方政府、政府等17大类。網络问政是要实现網民与政府的沟通和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7ctime.com
互动:網民根据亲身感受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政府通过網民了解真实社情民意,汇聚民智解决问题。显然,有些讨论话题与網络问政的目标相去甚远,加强網络问政能力建设就是要引导好網民的讨论话题。“鉴于互联網在推进我国政治化进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应有效利用網络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强政府亲和力,有策略论文导读:中国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同时也是中国之伟力最深厚的根源。与传统群众工作方法相比,现代互联網络为实现党的工作路线开辟了更为便捷、灵活和更低成本的有效新途径。可以预见,不用太久时间網络就将取代传统而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主要方法和沟通渠道,網民将成为社会各阶层最主要的代表,網络民意将成为主流的社情民意
有计划地引导網民对政策性、宏观性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从而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制定、改进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其次,要引导網民的讨论动机。根据互联網问题系列调研报告,網民的讨论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分为“有话要说、一吐为快”型、“交流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经验”型、“维护正义和公共利益”型、“凑个热闹,无聊说说”型,“发泄情绪、表达不满”型,“利用網络舆论的压力解决问题”型,“支持自己喜欢的偶像”型,“打发时间”型,“扩大人际交往圈”型。網络问政的目的是要網民为解决问题出谋划策,提供化解矛盾的思路或合理化建议,起到汇聚民智的作用。显然,有些讨论动机与網络问政的目标是不相关的甚至背道而驰的。事实上,能够通过網络传递心声、表达意见、提出建议的網民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并乐于发表意见和个人见解。这部分網民实际上是草根群体在各个阶层的代表人物,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因此,網络问政应注意发言者的讨论动机,“应考虑‘发帖人’的身份特点及其知识背景,有选择地接受和使用,用批判的眼光分析舆论倾向,以免将有失偏颇的个人观点当成公共舆论和民意代表误导大众。”
最后,要引导網民正确看待现阶段出现的问题。網络民意在促进網络问政方面的主流作用是积极的、良性的、健康的,但是有时也会不自觉地给網络问政设置障碍,起到阻碍或破坏的作用。網络自发、无序、散乱的特点,網民年龄、知识、阅历、动机的差异,網络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恶意中伤、恶意炒作,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违背網络问政的初衷。目前中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攻坚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矛盾集中凸显。在这个阶段,存在大量可以预测和难以预测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有的是某种原因导致突发的,有些现在就可以解决,有些只有靠进一步的发展才能根本解决。哪些问题现在就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现在还无法解决,这一点应该及时地向網民解释清楚,取得網民的理解和谅解。正确看待现阶段出现的问题,引导得好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国强民富。反之,则可能引起重大群体事件,甚至引发严重动荡和骚乱,导致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从这个角度上说,改革正在与危机赛跑。”

三、回应而非回避網络民意

回应还是回避網络民意,是能否实现網络问政的根本。只重视和引导網络民意还不够,要真正把網络问政落到实处,积极回应才是最关键的环节。
群众路线是中国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同时也是中国之伟力最深厚的根源。与传统群众工作方法相比,现代互联網络为实现党的工作路线开辟了更为便捷、灵活和更低成本的有效新途径。可以预见,不用太久时间網络就将取代传统而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主要方法和沟通渠道,網民将成为社会各阶层最主要的代表,網络民意将成为主流的社情民意,網络问政将成为政府部门及时回应民意的必然选择和首要途径。
现代中国官员既年轻又有知识,都能熟练地运用互联網,也经常从網络上获取需要的信息。这样,执政的中国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实现網络问政的基本条件。人民日报社2006年起就开始关注網络舆情研究,2008年正式组建人民網舆情监测室并创办了人民網舆情频道,主办了《網络舆情》内刊。2008年6月20日,通过人民網与網友在线交流并指出互联網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实现了中国高层与網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从而开启了網络问政的元年。2009年以来,温家宝三次与網民在线交流,更是把網络问政被推向了新的高度。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注重分析網络舆情”就是“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有报刊评论也指出“与以往相比,本次四中全会(指十七届四中全会,引者注),以‘網民’为代表的草根成为不可忽视的民意代表。”在高层和全会的推动下,官员“触網”成为大趋势。据人民網统计,截至2009年12月中旬,有38位省委书记、省长,90多位地市级领导公开回应过網友留言,7000多项網友问题得到落实解决。2年后的今天,網络新闻发言人,網络新闻发布会,政府工作網站,留言板、邮箱、博客、微博等多种形式網络问政措施已经纷纷出台。更有河南洛阳知名網友被选为表,安徽将“網络民意”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些都是回应網络民意,落实網络问政的生动体现,也预示着網络问政的新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四、发挥網络问政职能,构建網络新模式

網络民意的一个突出功能就是监督,網络问政的最大的作用就是把这种虚拟的监督转化为现实世界的监督。互联網时代让监督变得更加容易,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人民监督的力量。人民监督在互联網时代无所不在,随时随地都在发挥作用。“信息时代,让每一位公众都有了发言的机会,让民意有了自下而上的传递途径,让体制外的监督成为现实。对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的鞭挞,網络世界要比传统媒体迅速和辛辣得多,網上舆论监督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網络监督作用在廉政建设领域发挥的最为充分。網络民意表达出的不满意实质上是对形形色色的贪污腐败现象、贪污腐败行为和贪污腐败分子不满意。因此,构建網络新模式应该成为中国加强廉政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举。“互联網蕴藏着庞大的民意力量,加强新形势下網络信息收集、研判和处置工作,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在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败工作。”互联網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網络监督的威力。“个别地方官吏自以为天高皇帝远,老子天下第一,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欺压草民。特别要提醒这些地方官吏牢牢记住:中国老百姓只要鼠标轻点,就跟总书记在一起了。”。2010年堪称中国微博元年,中国从此进入“围观时代”。短短一年多时间,微博就显示了自己在监督方面的巨大威力。关于微博,網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像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论文导读:问政职能,构建網络新模式已经得到了政法机关的认同和支持。2009年5月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工作规定》,明确将網络纳入渠道。规定指出,对網上,要通过網络进行答复。对使用真实姓名或者单位名称的,除通讯地址不详的以外,应当将处理情况和结果及时答复人,自觉接受群众
就是电视台。自微博开通以来,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特别是“郭美美事件”、“7.23温州动车事故”、“小悦悦事件”等都彰显了微博的强大力量。可以说,微博正在以自己的力量影响现实世界,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中国。
发挥網络问政职能,构建網络新模式已经得到了政法机关的认同和支持。2009年5月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工作规定》,明确将網络纳入渠道。规定指出,对網上,要通过網络进行答复。对使用真实姓名或者单位名称的,除通讯地址不详的以外,应当将处理情况和结果及时答复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2009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违法违纪中心網站开通,接受实名或匿名,同时公开承诺对網络做到件件有回音。2009年6月22日,检察机关全国统一电话12 309正式投入使用,同时公布了检察机关全国统一網站更新后的域名,使網上更加便捷。2010年1月,網络的提法第一次正式写入纪委会议公报。2010年12月29日,首次发布的《中国的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肯定了網络监督的作用:“随着互联網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網络监督日益成为一种反应快、影响大、参与面广的新兴舆论监督方式。”这些都表明,以網络民意为推手的網络新模式正在逐步构建和健全。而最近一段时期,多家微博的陆续开通更是把这种新模式向前推进了摘自: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一大步。
近年来,通过網络揭发的腐败案件不断增多。“据新华社电记者从最高法院获悉,2010年最高法院共受理各类信访35 763件,其中網络24428件,占受理信访总数的68.3%。”網络揭发案件被查处使广大網民看到了網络的巨大威力,参与的信心倍增,积极性大大提高。温州民间網站在揭发温州前副市长杨秀珠出逃、鹿城原区委书记杨湘洪出国逾期不归、温州官员低价购房、一些高官成为高尔夫协会会员等案件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被舆论称为民间網站“温州模式”。从“温州模式”中,網民进一步增加了对党網络的信任,对构筑網络新模式也多了一些新期待和积极参与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