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创作目前状况及进展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945 浏览:36480
论文导读:冲击力的视听语言,更饱和的信息,更紧张的节奏,更明显的植入概念等。正是这种艺术美学服务于商业需求,商业需求依赖于艺术美学的观念,使得在欧美大片的冲击环境中,能保持超过50%的市场份额。二、当前电影创作的误区(一)电影叙事偏于娱乐性目前市场上的大量的影片过度依赖商业炒作,过分注重感观上的刺激和
[摘 要] 电影在进入中国后的百余年历史演进中,以特有的方式在银幕上展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承担着启蒙和传承文化的使命,成为中国大众的集体记忆。随着中国电影的开放进程加快与面向市场的电影选择,中国电影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新的起点也给中国电影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10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本文基于中国电影创作的现状,提出了在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下电影创作该如何引导市场,艺术实践该如何积累和思考。
[关键词] 中国电影创作;现状;发展策略
 中国电影的开放进程与面向市场的电影选择,带来了电影语言风格与表达艺术的嬗变:“以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等为代表的第五代中国电影人,不仅以其杰出的影像造型集中体现出中国电影观念更新的成果,而且以其对民族、历史、文化等宏大命题的批判性审思与悲剧性展呈,很大程度上解构了中国电影里的中国文化;作为正在兴起的一代,张元、管虎、娄烨、王小帅、王全安、贾樟柯等为代表的中国新生代电影人,则在意识形态,艺术追索和电影票房的缝隙中挣扎求生,以其对存在、个体与尘世的执著体认,重建他们心中的世界映像,历史图景与文化模式。”①电影创作思想的突破与观念的更新,使得中国电影力求在主流意识形态、市场法则和大众文化需求之间平衡自己的定位。

一、当前电影创作的价值取向

(一)电影创作表达着对文化根基的关注和批判

在目前丰富多彩、各显其能的艺术展现中,电影创作一直表达着对当代文化根基关注和批判,表达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承担着与观众、与时代建立精神联系的责任,不少影片都试图在生命本体、生存意义、时代面貌、社会疾病等多个层面注入比以往更厚重更深远的思考,整体上,中国电影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进而引领并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时代文化主潮,电影承载着先进文化,成为国家富强与个体价值自我实现的表征。

(二)电影创作表达着对多元文化的价值展现

当前的中国电影创意的重要性增强,贴近市场诉求,引起不同文化共鸣的影片剧增,电影创作者自觉地将自我艺术旨趣、价值判断与大众心理指向、欣赏情趣、娱乐需求相契合,②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并行不悖地张扬主流意识、投射社会变迁、展示社会边缘、表现独立精神,在有限的范围间体现文化的多元化格局。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21世纪中国电影的审美走向和文化选择,国家形象、全球视野、人类意识、个人生命等越来越成为社会呼唤和观众期待的电影表现对象和人文主题。

(三)电影创作表达着对商业美学的自觉追求

许多电影创作者都开始深刻地意识到,必须高度重视与电视剧的竞争,青少年为主的观众群体以及高消费成本对电影娱乐的核心要求所带来机遇和压力,在市场繁荣的背景下,创作对商业美学观念有着特别的诉求,为赢得票房的支持,当前的电影创作在商业化方面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觉:更奇特的题材,更壮观的场面,更奇异的细节,更娱乐的桥段,更类型化的叙述,更多的明星组合,更具冲击力的视听语言,更饱和的信息,更紧张的节奏,更明显的植入概念等。正是这种艺术美学服务于商业需求,商业需求依赖于艺术美学的观念,使得在欧美大片的冲击环境中,能保持超过50%的市场份额。

二、当前电影创作的误区

(一)电影叙事偏于娱乐性

目前市场上的大量的影片过度依赖商业炒作,过分注重感观上的刺激和视听的奇观性,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明星、奇观、悬疑、幻想、夸张、时尚等各种流行娱乐元素越来越明显地被编入电影创作中,当电影创作以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导向时候,山寨和恶搞的创作形态自然流行起来,同质化与低俗化使得传统的电影艺术和美学观念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严肃、崇高、知性等经典的电影价值不同程度地被边缘化,而电影本身是一种以艺术性为基础的文化产品,过度追求娱乐的电影观念在赢取票房的同时,也一次次破坏了观众热切的审美期待,成为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电影表现的对象过于狭窄乃至杜撰化

为了能够进入欧美市场,制片方在创作题材和表现领域自然会融入一些域外文化元素和娱乐诉求,尤其偏爱从历史文化中挖掘适应市场的元素,内容距离观众生活越来越远,而跨国制作的中国历史影片为了突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差异性,克服一些意识形态差异所带来的审美分化,往往将中国古代东方文化发展到极致,除了能给国外观众带去新奇的视觉享受外,往往忽略了对民族文化原点的深入挖掘。把中国电影的形式仅仅局限在了古装大片范围的做法使得当代中国文化内涵得不到反映,人文情感得不到抒发。

(三)电影制作过分追求技巧与手段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带来大众文化消费方式的改变,为迎合市场票房,提升影片视听强度,有的制作团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铺陈视觉效果,只偏向提供快餐式的文化消费,追求好莱坞式的文化趋同,当下的电影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视听的奇观性、感官的刺激性和心理的释放性。虽然在技术上具备现代电影的修饰特点,在内容上却导致影片本身的叙述缺乏必要的故事和人物支撑,也缺乏思想深度,对于制作科技的过度依赖和对于娱乐的狭隘理解,很难保持电影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更难成为现代文化的主流。

(四)将电影的民俗化简单等同于民族化

大凡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中国大片大都陷入模式化的中国“美学文化”不能自拔,对中国传统民俗进行改造和创造,以精美绝伦的大制作的画面效果、优美华丽的服饰,还有风情优雅的武功、落后愚昧的习俗刻板地组合构成了中国影片的基本元素,这些迎合了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与好奇的做法成为一条简便快捷的成名之路,然而这种为了暂时利益而牺牲了中国电影的整体形象的杀鸡取卵式的创作严重阻碍了中国电影长远发展的道路。在影片创作中真实反映中国人形象和精神状态才是对民族形象负责的态度。

三、中国电影创作的发展策略

(一)创作要根据时代文化需求来配置题材资源

入世后,我们的电影创作面临着国际化市场带来的激烈竞争,中国的电影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7ctime.com
事业要获得真正的繁荣,就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自觉意识,解论文导读:爱情婚姻、亲情友谊等共同的情感体验等,更应该立足于本土题材,在观众熟悉的生活题材中深入挖掘现实意义、在富有民族特色的题材中迎合观众鉴赏需求,③通过合理地叙述,再加以贴切适合的形式自然叙述出令人振奋的主题。在电影内容创作的方向、基础、角度上把握好艺术含量和艺术品质。这也是衡量中国电影市场和商业化是否成熟的
决好中国电影题材合理构架问题,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创作要关注当前大众文化心态的独特性和观众的审美实际,通过与时代性契合的创作思维、题旨和形式,着重反映切合历史、时代、文化脉搏和大众审美要求的故事、人类关于善恶生死等共有的问题以及人类关于爱情婚姻、亲情友谊等共同的情感体验等,更应该立足于本土题材,在观众熟悉的生活题材中深入挖掘现实意义、在富有民族特色的题材中迎合观众鉴赏需求,③通过合理地叙述,再加以贴切适合的形式自然叙述出令人振奋的主题。在电影内容创作的方向、基础、角度上把握好艺术含量和艺术品质。这也是衡量中国电影市场和商业化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创作要尊重民族文化接受心理

中国电影需要在保持自身传统和特色的同时,努力发掘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同时更应该考虑符合传统的民族情感、和审美习惯的艺术的创新,用国际性的电影话语方式对故事进行阐释与诠解,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作品为题材内容和风格样式所需,颠覆一些传统文化形象和添加当代时尚元素并非不智,但是要保持冷静和理性,把握好造型形象和叙事语境的分寸,事实上,只有弘扬东方美学风范和民族文化风骨的作品,只有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独特精神的影片才真正具有世界性和现代性,才能与长期以来民族艺术积淀下来的健康欣赏习惯和中国观众道德思想观念、审美方式相匹配。

(三)创作要遵循市场需求,引导类型片良性发展

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及其类型片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转入了一个较为平稳的阶段,大多数创作者对类型片本身拥有了比较明确的自觉意识,大多数观众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不同的影片,并在特定影片类型的观赏中积累起了相当丰富的观影经验。张建亚的灾难片、冯小宁的战争片、冯小刚的贺岁片、阿甘的恐怖片以及张艺谋、陈凯歌的类型片创作实践和票房成绩,都在相当程度上表明了中国电影在市场化进程中主动选择类型运作的发展态势。④创作只有真正站在市场拓展和电影战略竞争的视角,针对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对电影技巧技术进行改进和提高,并在题材、内容和基调的选择上,向大众的健康需要靠拢,把握好社会各阶层、群落的喜好,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才能真实反映出当代中国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才能以优秀的作品塑造电影商业品牌,培养观众观影习惯,带动电影艺术升级。

(四)创作要积极需求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背景下,“电影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跨文化媒介,不仅需要依靠本国的文化,同时也需要吸收更加广泛的人类文明,尤其是分离其他文化的成果。只有具备吸收不同文化的能力,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冲出国界并为全世界观众所接受”⑤。新世纪以来,以《无极》《大腕》《十月围城》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电影纷纷打破地域和国家的限制,采取“混合策略”参与国际化制作,从演职人员到电影的服装、化妆、道具、语言、动作设计等细节进行跨地域的合作,影片为了吸引各国观众,还将有些中国元素转变为更为宽广的泛地域元素,使得电影创作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进行人物造型和场景的设计。联合制片的策略保证了最大限度地共享资金、人力和技术资源。同时可以更加便利地进入不同的合作方市场,成为中国电影拓展海外影响的主要力量,也给合作者在电影制作流程、电影市场发行和经营管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五)创作需要树立精品意识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变革发展中,人们变化的思想观念,各阶层的生活状态和方式日渐多样化、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影响和困扰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现实资源。电影创作者们需要切实关注现实,重视电影剧本文学性,将自我价值判断和审美理想与广大观众的思想情趣、娱乐需求相契合,用独到的选材、生动的表演、真实的画面、合理的叙事、深刻的题旨吸引和感染观众,制作出大量既融创作主体艺术旨趣、美学追求又符合人道情怀、大众心态的电影精品。使观众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愉悦,并为其认同和喜爱。⑥制作上追求精益求精的效果才是当代中国电影创作走出低谷、发展振兴的根本途径。
注释:
①④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8页,第393-402页。
② 峻冰:《振兴创作的根本途径》,《写作》,1997年第11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期。
③ 张铭勇:《回顾与展望——当下中国电影文化》,《戏剧之家》,2002年第2期。
⑤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无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5页。
⑥ 峻冰:《精品意识与电影精品创作》,《电影文学》,1997年第7期。
[参考文献]
胡智峰,董小玉.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峻冰.当代中国大陆电影创作状况思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4] 峻冰.精品意识与电影精品创作[J].电影文学,1997(07).
[作者简介] 罗薇薇(1980— ),女,四川康定人,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及影视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