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心理如何克服少数民族预科生失落心理与自卑心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67 浏览:13129
论文导读: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环节,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他们经一年大学预科学习,他们将由以前的蒙语授课过渡到汉语授课。在这个阶段,由于他们正处于一种不稳定的阶段。因此,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状态,有的会出现心理问题。作者通过在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民族预科生的失落心理与自卑心理、产生原因和有效的应对方式。采取特殊措施和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管理,使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以适应预科的生活、学习,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克服;少数民族预科生;失落心理;自卑心理
1009—0118(2012)11—0089—02

少数民族预科生是特殊的学生,他们既是少数民族又是享受民族政策照顾降分录取的准大学生,通过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预科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与调查分析,其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失落心理

(一)高中生都有一个理想就是能考入理想的大学,这是他们在中学努力学习的动机,在他们的想象中大学是有美丽的校园,有知识渊博的教授,有浪漫情趣的课余文化生活,可以对未来进行设计、遐想。然而高考成绩不理想,大学梦的消失,亲人、老师的指责,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进入预科学习后,高考的失败感仍然罩在心里,学习上仍然补习中学基础知识,加上新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失落和消极的情绪再次上升。
(二)预科生来到大学后课余时间比较多同时大学的班主任老师跟中学班主任比较的话没那么严厉,也不会成天跟着后边催着学习的事情。如此下来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安排课余时间也没有明确目标(以前大家的目标是统一的,考大学),一天上完一两节之后,出去上网打游戏,聊天等。如:10级一名预科生打网络游戏成瘾。每天逃课打游戏,输了一万多元,跟家里人不敢说,因此只好从同学朋友借钱。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挂了两门课。第二学期一开学为了还同学钱不得不出去打工,为了多赚些钱这位同学一直逃课去打工,在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屡次沟通做思想工作后辞掉工作到校上课。

二、自卑心理

自卑感太强是民族预科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
(一)民族预科生多数都来自偏远的农村牧区,家庭经济收入低,生活并不富裕,医疗条件差。据对我校预科生的调查有42%的家庭因供学生上学而负债。我校来自通辽农牧区的同学有44%;兴安盟农牧区的占45%;赤峰农牧区的占9%。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务农收入为主的占51%,牧业为收入的占16%,工薪收入为主的只占5%,打工为主的占6%。家庭主要负担为供学生的占70%,医疗的占10%。贷款上学的同学有56%,学生的月消费23%是600—800元;11%是400—600元;1000元以上的占2%。家庭经济上的负担给相当一部分预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因此有些学生因经济方面的困扰较大而出现逆反、自卑等消极情绪。
在高中阶段,父母为了他们读书已尽全力,当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家人、亲朋高兴、祝贺,然而几千元的学费,对他们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东拼西凑,买猪、买牛……。当进入大学后有些预科生除去路费、生活费已所剩无几。来到高校后用钱大手大脚的同学相比,富有与贫困的强烈反差更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和自卑情绪。如:计算机学院07级有一位预科生上大学后每个月摘自:写论文www.7ctime.com
的几百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衣服,慢慢开始向同学借钱,越借越多,时间一长东墙补西墙。向同学朋友借的钱多了不知怎么面对这些人,因此长期逃课在外,久而久之实在没办法去外边打了一年工。回来后课程落下了很多,只好退学。
(二)对于预科学习多数同不习惯主动学习,他们还是习惯于被管理的被动学习方式,部分同学不能正确掌握大学学习规律,也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从而出现不适应状态。调查中,预科生当中只有17%的学生获得奖学金;50%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总体不理想。由于他们中近90%的学生英语是零起点,所以在预科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感到特别困难,其原因41%的学生认为自身基础差;有30%的学生认为在自己努力不够;有2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学不切实际。还有一些学生无法使自己进入学习状态,产生想学又学不进去的压力,出现自责、内疚、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有的甚至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逃课、厌学等现象。同时有些同学能力素质也差、有没有什么特长爱好,与生长在大城市的同学相比,属单色调的一族,因而产生“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如:冶金09级有一位预科生,他的汉语基础很差。基本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因此彻底放弃听课。

1、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产生主要原因

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如何应对预科生的心理压力时既要考虑他们自身的因素,还要考虑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影响。
民族预科生的年龄一般在17—20岁之间,是生理和心理发生最激烈的变化的时期,处在心理乳期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较弱。首先,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易受外界干扰,情绪波动较大,心理矛盾时有发生。在应试教育下的大学生,大部分都存在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差,依赖性强,责任心差等性格上的偏差,一部分民族预科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从社会方面来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竞争机制的加剧,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学校环境方面来看,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英语学习和汉语授课的压力,仅仅通过一年的时间实现从蒙语授课到汉语授课的转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感到特别吃力,压力很大,从而出现迷惘、忧郁、无奈、厌学等负面情绪。从家庭环境来看,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家庭经济压力和家庭教育方式与社会不适应的压力。
2、民族预科生面对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各种心理表现决定了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在一年时间内,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适应大学生活,扎实打好基础,提论文导读:
高综合素质,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预科教育的紧迫任务。
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应该加强以下“三种教育”。
(1)情感教育。这是预科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满怀爱心和情感,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做到尊重和关心学生;要主动走近和联系学生,保证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做到认识和了解学生;如:每周去一次宿舍关心学生日常生活,通过空间了解学生近况,用飞信节假日送去祝福等…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进步。情感教育要坚持鼓励、激励为主。民族预科学生由于历史原因和环境的影响以及语言障碍,学科基础差,同时他们有很多优点,艰苦朴实、诚实、耿直、身体素质好,爱好体育活动。部分学生在中学时学生会干部、三好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优势,因此鼓励他们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要小看自己,有决心,有信心,通过努力,一定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
学生做错事时,不要随便批评学生,批评教育要讲方式方法,不能带有任何讽刺的语言。少数民族学生有自卑感,同时还有很强的自尊心,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是思想教育工作成败之关键。如:07级有一位从05级降级的同学他平时打网络游戏成瘾,挂科12门,辅导员老师用心沟通,且每周都会调查他的上课情况。让班长随时观察他的上课情况。经过大家的努力,这名预科生顺利毕业并找上了理想的工作。
(2)思想教育。预科教育的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做好其思想引导和转化工作。要加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其勤奋学习和要求上进的原动力,帮助其确立源于:毕业论文理工www.7ctime.com
近期和远期的努力目标;如:每学期要有学期目标和总结……要加强道德教育;在新生进校第一周切实抓好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军训,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他们树立好自己民族的形象,同时以老预科生的先进事迹和反面教训对他们进行献身教育;带领他们参观校园、图书馆、电子计算机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让学生了解学校,明确奋斗目标,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明显提高。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和个别谈心活动,认真分析和查找心理“症结”,对症下药,及时疏导,矫正心理偏差,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结业阶段指导教师要做好服务工作,尽可能地对学生关心的专业问题提供可参考的相关信息,对每位前来求教的同学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指导,并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他们的成绩进行排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客观了解专业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进行最终选择。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通过利用广播、网络、报刊、板报以及开设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等途径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压力应对知识,给学生传授心理压力应对技巧,一方面要形成积极的防御机制,在压力面前善于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应采取各种有效的应对策略,从根本上缓解或消除压力,学会把压力转化成动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压力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Z].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刘学兰.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6—121.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36—58.
[4]张继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52—67.
[5]李笑燃,刘燕江.内蒙古蒙汉大学生应对方式调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