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建模复杂系统计算机建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235 浏览:81533
论文导读:子数据表建模方式的重视,具有一定重要性和必然性。2复杂系统建模方法分析2.1整体建模法所谓整体建模法,主要对复杂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将已经确定的问题域中典型问题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系统中各个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避免由于人为要素,而对模型的整体性、有效性及多向性造成影响,以更好地认识并表达模型
摘要:该文结合复杂系统建模的概念以及特征等内容,对复杂系统计算机建模的相关问题提出几点个人浅见,以更好地构建元模型软件,发挥复杂系统建模作用。
关键词:复杂系统;建模;元模型;应用
1009-3044(2012)27-6620-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全面发展与运用,在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得以应用。奠定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上的复杂系统建模研究,已成为当前广泛关注的重点话题,以下将做具体分析:
1复杂系统建模特征
从以往复杂系统的建模过程来看,主要具备如下应用优势:
1)由于建模人员的自身知识容量有限,如系统模型成长的构成要素、规律等,再加上模型结构的经验匮乏,因此建模过程必须不断完善、不断探索;
2)在复杂系统中,往往存在诸多模糊知识,需要面对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等问题;虽然计算机版本的进一步提升,将逐渐实现非结构化、半结构化问题的结构化发展趋势,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难以完全转化;
3)在正式建模之前,可能已经存在一些非专业形式的、分散的局部性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子集即可作为建模的初始。随着模型的不断完善,逐渐整合了原本分散的知识体系;
4)在复杂系统的计算机建模过程中,往往需要与必要的元素相集合,以此表达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复杂系统计算机建模奠定基础;
5)对于复杂系统的计算机建模过程来说,一般涉及到多领域的专业系统性工作,同时复杂系统的建模和专业领域的知识较为密切,一般以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为主。要求该体系的专家系统充分掌握建模过程的计算机运行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计算机的模型进行修改,并客观测试数据,以更好地符合系统客观规律。
因此,通过应用建模工具,可更好地实现专业知识向计算机模型的转化,即使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也可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资源和计算机环境。结合以上复杂系统的特征,可知采取整体模型法并加强对电子数据表建模方式的重视,具有一定重要性和必然性。
2复杂系统建模方法分析

2.1整体建模法

所谓整体建模法,主要对复杂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将已经确定的问题域中典型问题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系统中各个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避免由于人为要素,而对模型的整体性、有效性及多向性造成影响,以更好地认识并表达模型使用影响。在应用客观规律以及采取计算机工具实行表达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需求随时构建模型,更好地发挥模型作用,客观认知世界的多样性,增强客观规律的运用能力[3-4]。通过采取该种方法,可在诸多未知的领域构建复杂系统模型,并得以应用。

2.2原型建模法

近年来,我国在开发、应用计算机过程中,奠定在“原型法”基础上,获得了诸多有益的开发路线。主要由于计算机技术已经在解决复杂问题领域得以应用,而计算机技术对各种解题的需求更加明显,表现出一定的必要性。而原型法的运用,实际上在系统建模的初期,迅速构成一个可支持运行的模型版本,通过该原型,更好地对上层主管、用户、建模专家等,实现有关模型系统的讨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通过层层递进的形式,从多版本中寻找目标的最终模型系统[5]。

2.3元模型建模法

所谓元模型,集合了诸多层次的有效信息;相对元模型的运行状况来看,该模型与客观世界更加接近,在相对狭窄的范围内,对于现实世界的抽象元模型来说,应该是可以转化为计算机模式的概念,同时也可通过元模型软件来检验概念的客观性、完整性。元模型软件的运用,与模型层的抽象层次更高,已成为当前广泛应用的建模软件形式之一,其中也涉及了诸多领域的建模要素软件,一方面为部件要素,另一方面为系统要素。当前较为典型的元模型就是电子数据表或者数据库系统。
以计算机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为出发点,对于元模型来说,与一般模型相比更具抽象性,同时也可支持更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建模方式,这些都离不开建模要素的概况性、抽象性等特征,而不单单依靠模型类型的数量来实现。结合另一层次的抽象度“元特征”,不难发现建模能力也具备完整性,可支持建模过程的直接操作,不需要额外开发建模能力,因此这是一种有效的模型软件。简单来说,通过应用元模型的软件,可更好地支持建模任务便捷性、通用性,并且作为一种“元”特征的模型,可以针对不确定结构的实际情况,完成建模过程。通过元模型,支持更加复杂系统的构建与成长,实现诸多领域的复杂系统模型衔接,也可促进各方面专业人才的相互交流,同时模型也具有重复使用的特征,可对未知的领域进一步探索。而元模型作为当前支持复杂系统计算机建模的一大重要概念,也引导人们以一般性角度为出发点,对建模实践过程进行客观评价和总结,更高层次地预见、分析具体的建模软件,并对建模能力进一步归纳、总结,实现元模型的集合性应用。
应该注意的是,在方法学中提出的任何一种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都涉及到“元”层次问题。因此需要细致分析已经大量存在的元模型软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而对于元模型来说,内核最大的作用在于实现一个抽象的、飞跃的过程;与数据库相关的基础在于“关系教学”,而随着Lotus的诞生,也预示着电子数据表的诞生并投入使用,这些有效的内核运用,就是通过渐进的方法,积累各种各样的模型,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思维与智慧。
应用元模型的软件内核,实际上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抽象集合过程,虽然抽象的要素相对较少,但是能力较强。通过对元模型的有效内核关注与应用,可更好地了解、认知全新元模型软件。当前,有关元模型的研究或者复杂系统计算机建模的研究,具有一定重要意义。一方面,在较为复杂的系统建模过程中,对已有的元模型软件进行观察,客观判断其支持水平,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深入分析元模型软件;如果已有的元模型软件支持力度不佳,则可通过需求驱动作用,研发更适合、更有效的软件,在当前很多的复杂系统中,建模问题还没有可应用的元模型软件、环境或者工具,而有关元模型的特征,则缺少具有批判性、客观性、比较性的分析;对于相关规范的理解,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参考实际软件运行,以更好地促进研究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对于可以作为元模型运用的软件、工具、环境等,也具备一定的有效性和建模能力,可论文导读:
更加客观地归纳、分析并表达。这样,更好地扩展了元模型应用范围,指导建模的客观应用。当开展建立元模型的工作之后,应对其必要性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满足客观要求;同时,新构建的元模型除了具备以上功能之外,还要对已有的元模型进行分析,判断其特征、要素及必要性等。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以规范性为出发点即可,而是奠定在大量的建模实践基础上,以更好地保障元模型品质[6]-[7]。
3基于元模型的电子数据表软件
应该认识到,无论采取Excel表格或者Lotus等软件,都可以在若干专业领域中完成构建模型过程,如生物工程、医药科学、电子工程等,当前已经提出了应用电子数据表建模的报告。通过运用电子数据表的建模作用,可奠定在单元格应用的基础上,并且客观引用更多的高阶对象,完成求值过程。在当前的电子数据表中,普遍采取VBA一类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以获得事件、方法、属性等三大典型对象要素。通过这一编程过程,可更好地提升电子数据表中建模的智能化水平。结合应用的电子数据表来看,借助元模型,具有以下表现及特征:
1)结合各个领域构建模型的能力与水平。对于电子数据表来说,无论处于哪一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7ctime.com
领域,在自定义的对象层面上,电子数据表体现了一致性的特征;而这一对象层次,包括了工作表、工作簿、单元格等;对于分属于各个复杂系统的对象来说,可以支持相互运算过程。同时,在复杂系统中实现计算机建模,也可支持一个较为简洁的过程,进而导出单一的等效值,逐渐被其他复杂系统、高层模型等引用[8]。
2)复制数据的能力。通过复制数据的作用,可以用于扩展模型,从简单数据构成矢量、矩阵、高阶数据形式;对模型中对象的物理位置进行改变时,可以通过电子数据表维护各个数据对象的逻辑关系;这种模型修改方式具有一定便捷性、安全性,再加上VBA编程的支持,可附加智能化的复制能力,进一步完善数据和模型。
3)通信技术水平。有关引用单元格的能力,既是构成建模的基本要素,也是支持通信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元模型中,可实现元对象的简单化、统一化使用,一般涉及到一个统一、协调的机制,完成整个支持与实施过程。在电子数据表中,隐含了诸多扫描求值机制,因此受激对象可以随时应对激励对象的变化,再加上统一的解决对象输入输出关联、通信问题等,具有应用价值。对于建模者来说,只需要引用最少的信息,就可以构建并运行模型,而电子数据表的对象,也可更好地支持统一求值机制,恰是与一般性计算机语言的区别所在。
由上可见,通过应用电子数据表的诸多特征,可构建整体性的模型思想,并支持原型的建模过程,实现多领域、复杂性的系统建模。在实现元模型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复杂系统和元模型之间的关系,包括元模型的构成要素、方法等,对于实现复杂系统的计算机建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杨波,徐升华.复杂系统多智能体建模的博弈进化仿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23).
朱永娇,刘洪刚,郑威.复杂系统基于定性关系的建模与诊断推理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7(6).
[3]方林波,武红霞,王治强,等.面向对象建模方法在性能建模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9).
[4]梁新元,石庆喜.复杂系统因果图合成建模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21).
[5]叶超群.多Agent复杂系统分布仿真平台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6]付冲,马希敏,李晖,等.复杂系统混浊行为判别与混浊时间序列的分形建模[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z1).
[7]王国霞,谢永红.复杂系统的模型聚合及聚合模型中的突现[J].计算机仿真,2011(5).
[8]李妮.仿真网格中协同建模网格服务研究及实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