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预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学情预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672 浏览:134485
论文导读:科学的物理概念。具有新课程理念的教师就是要利用这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前科学概念,引导学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中去,进行合理的抽象和概括,形成科学概念。而学生所知道的诸如物体运动受力越大、速度越快,人提重物在水平地面行走是在做功,木块没有弹性……这些前科学概念,由于建立在局部事实和粗略观察的基础上
课堂是学习的课堂,更是生命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去激活。激活的关键在于要有全面、严密的课堂教学设计,而设计的前提是对学情有一个准确、全面的预估。
那么,何谓课堂教学设计的学情预估,怎样进行,又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呢?
课堂教学设计的学情预估是指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背景,重视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和情感准备,从而使教学设计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最大程度地促进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课堂教学设计的学情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了解学生学习新内容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准备状况

可将学生的知识、技能准备分为已知的、半知的和未知的三种状况。已知的,即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可作为复习或课堂提问的内容;未知的,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半知的,即学生对这些知识稍有印象,但尚未完全掌握,一经启发即可明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探究得出结论。
例如,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摩擦起电现象、热胀冷缩现象,对于初二的学生就是已知的;三角形全等、同旁内角互补等数学知识也是已知的。
在“声现象”、“光现象”的学习中,学生对“土电话”的物体传声原理、“针孔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半知的。
而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实验中,若让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学生的设计一开始可能想到的是改变电源电压,观察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变化,不会想到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因为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未知的。
教学设计时,可以重新组合这些知识,设法教会未知的知识;根据需要,可以变更、增补、删减一些内容。对于未知的知识,则由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明白,凡是学生能理解的问题就不需要由教师泛泛剖析,凡是能由学生作出的表述就不需要由教师直接代劳,凡是能由学生发现的结论就不需要由教师简单地给出,凡是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就不需要由教师逐一示范。

二、了解学生的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生活概念和技能对学生学习新知识非常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每个人出生后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陌生世界,由于各种物理观象对大脑的刺激形成了他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和表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便对各种事物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并形成一些比较固定的看法,这就是前科学概念。前科学概念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正确的前科学概念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错误的前科学概念则有阻碍作用。学生凭经验建立起来的,诸如推、拉、提、压是力的作用;物体有大小、轻重、冷热之分;速度有快慢之分……这些前科学概念,只需再经过正确的思维加工,即可进一步成为科学的物理概念。具有新课程理念的教师就是要利用这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前科学概念,引导学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中去,进行合理的抽象和概括,形成科学概念。而学生所知道的诸如物体运动受力越大、速度越快,人提重物在水平地面行走是在做功,木块没有弹性……这些前科学概念,由于建立在局部事实和粗略观察的基础上,未能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存在着片面性、虚假性甚至谬误,往往又会顽固地干扰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有经验的教师会注意到这些片面性的物理前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认识到由表面现象观察而得的经验可能与物理科学知识不一致。

三、关注学生对新内容的情感准备状态

情感准备状态是一种兴趣、态度和自我评价的复合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对于达成教学目标十分重要。以往的情感经历和对于探究未知领域的期望,决定了他(她)对学习新内容的情感态度。判断学习者态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量表。此外,观察、会谈等评价技术也可用于态度分析。以下是一份测查对“浮力”学习态度的问卷式题例: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铁块沉水、热气球上升等现象是有基本认识的,特别是通过听取学生对“曹冲称象”故事声情并茂的再描述,会感受到他们乐于通过学习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浮力问题,同时也会发现孩子们已经注意到了船在放入石块以及承载大象前后浸没于水中的体积变化,这可以为学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供某些猜想线索。

四、了解学生对新内容的自我监控能力

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例如,在“弹力”教学中,“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是学生第一次通过实验操作认识弹簧测力计。教材设计的是长期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不变的操作:在水平桌面上拉动木块。实验时,学生只是拉动木块一下,似乎就无事可干了。这样的实验其价值其实很低。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一项实验内容:在拉动木块时,请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并记录比较。果然,学生捕捉到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先变大后变小的现象,并且很感兴趣,反复加以观察、比对。实验的价值得到了有效提升。而且实验中的新发现也成为后面“摩擦力”教学的辅助资源。
再如,“光的反射规律”教学是初二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学生实验。教师曾经精心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没想到学生只是看看反射光线就完了,觉得角度关系很简单、明确,对于该怎么观察、观察什么根本没有兴趣。设计这个实验对教学的帮助不大。于是,在对后届学生的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完成上述探究实验后,笔者有意识地建议再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在平面镜的位置上覆盖一张小纸片。学生惊奇地发现看不到反射光了,从而引发思考,提出了问题:是纸面不反射光,还是不遵循反射规律了?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纸片不是不反射光,而是各向散射,不如原来镜面的反射集中了。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的认识,也为后面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教学做了情感准备和实验基础。
总之,学情预估准确、全面,课堂教学设计就能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可靠基础之上,教师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有的放矢,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高效的学习,课堂的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教学。
(责任编辑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