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审题培养学生“解决理由”过程中审题对策封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386 浏览:135766
论文导读:多余的,哪些信息是干扰条件,哪个条件可以直接求出问题,哪个条件可以间接求出问题,另外还要说说题目中的内容,哪个是隐含条件或者是隐蔽条件,等等.四、分析“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看似在教材中被弱化,其实应该把它放到解决问题重要的位置,因为现在的应用题不像以前的集中一种类型,而是分散到各个单元,也没有明显的数量关
“解决问题”其实就是应用题. 学生最初的审题很重要,解决问题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审题能力,没有正确的审题,就没有正确的解答. 通过研究,现把我所总结的一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大家分享.
一、读一读
学生会读题是培养小学生审题能力的第一步.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激起学生认真读题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 要让学生掌握读题的本领,就要让学生在反复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抓住重点的字、词,反复推敲,读懂其意思,还要注重对数量词、数学用语的理解,只有让学生准确地读好题,读懂题,并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才能为审题和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读透了,意思明白了,才能为进一步思考做好准备. 读题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朗读、轻声读、默读、齐读、个别读、分组读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得流利,做到不增减字,不读破题目的意思,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读文字、读数字、读图的习惯,并逐步过渡到养成自觉通过默读来理解题意. 要让学生做到会读和读会. 有时候,学生做错题,错的原因并不是学生的审题能力,而是粗心,他们不喜欢仔细推敲题目中的文字、词语、术语及句子的真正含意,仅凭感觉、凭经验和初步获取的粗糙印象便开始解题,只追求效率,不讲求质量,而有些应用题学生只要细读题目就能做对. 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读”的习惯入手. 其实,学生在读题时教会学生要抓关键性词句,然后弄准数量关系,最后就是在读题时要联想实际情境. 教师只要让学生认真去“读”,在学生充分读题的基础上,再去理解题意,这样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画一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画一画的方法把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做好标记,仔细体会,耐心思考,真正做到“咬文嚼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题目内在的数量关系,从而加深对基本概念和数学术语的理解及掌握. 例如:“一个长方形花坛,长是4米,宽是3米,一面靠墙,在它的周围围上篱笆,至少需要多少米?”这道题的关键词就是一面靠墙,其实就是求“两宽一长或者是两长一宽”,还要考虑实际情况,那就是“至少”一词. 对此,通过让学生画一画关键词,从而加深对基本概念和数学术语的理解及掌握,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为了学生在审题时能准确地画出关键词、句,可从文字题审题能力培养入手,因为文字题是应用题数量之间关系的概括,也是为计算题与应用题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例如:“求25与36的和,再去乘它们的差,结果是多少.”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和、差”,再通过提炼题目的主干就是“和 × 差”,就可以解决这道题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交给学生用符号划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参与认知活动.
三、说一说
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应用题的内容再讲一遍,说出题目的意思,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来龙去脉,把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探究的. 通过学生对应用题的复述,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如三年级一道应用题“小红和小明参加100米跑步比赛,小红用了15秒,小明用了14秒,谁跑得快一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复述题意,即谁快,谁慢,用时少的就说明跑得快,用时多的就说明跑得慢,这样问题就能很快得到解决. 又如有一道这样的题:“二年级3班有45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有多少人?”教师先让学生复述题意,明确已知的是男生,求女生的话就是用总人数去掉男生就可以了. 学生通过复述题意,弄清了题目的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通过“说”,可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题意. 要学生看完之后,再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让学生通过读题推敲后,能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当学生已经对题目有了初步了解后,再次从题目整体上去感知,说出题目中的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多余的,哪些信息是干扰条件,哪个条件可以直接求出问题,哪个条件可以间接求出问题,另外还要说说题目中的内容,哪个是隐含条件或者是隐蔽条件,等等.

四、分析“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看似在教材中被弱化,其实应该把它放到解决问题重要的位置,因为现在的应用题不像以前的集中一种类型,而是分散到各个单元,也没有明显的数量关系可以去分析. 传统的做法是教师直接交给学生去套用现有的数量关系式去解决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去读,去背,这样的做法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很明显的题目,做题比较自如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一旦遇到数量关系不明显的时候,就不知从何下手了. 所以,我们要改变对分析数量关系的做法,用好教材中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探索,理解感悟其中的数量关系,重视题意分析,寻求解题策略.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差,不会分析题意是一种普遍现象. 对此,在让学生读准题目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题目中已经给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实物演示、课件、学具操作、画示意图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减缓思维坡度. 例如:小华和小明各有10元钱 ,小华送给小明2元后,小华比小明少多少元?为了给学生建立这个送的过程,体会2人差多少元 ,可以多少找2名同学到前面进行表演, 通过送的这个动作过程,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一个学生的钱会增加,一个学生的钱会减少,即:一减一加,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题意和对应的数量关系. 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建立模型”这个重要环节,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对数量关系分析透了,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总之,审题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 抓好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必须从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开始,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