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竹枝词竹枝词与巴渝文化之渊源学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17 浏览:23692
论文导读: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迎降,天子授其王印授。后遂杀之。夷僚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牂柯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是也。”从以上
摘要竹枝词是中国古代巴蜀地区民间广泛传唱的一种歌谣,内容涉及广泛,丰富多彩,反映了巴蜀地区祭祀占卜,男女婚嫁,丧事伴买等社会风俗,唐代刘禹锡将其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深远。由于竹枝词在诗歌、民俗等方面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其都有过深入研究,本文立足巴渝文化,谨从竹王崇拜和巴渝舞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探究,希望对相关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竹枝词》,原名《竹枝》或者《竹枝歌》,发源于古代巴族地区即今天武夷山地区的三峡、浣水、酉水、清江及乌江流域的中下游一带,故又名巴渝辞,《乐府诗集》载“竹枝,巴歈也”。即民歌,古已有之,据文献记载,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流传了,隋唐为其鼎盛时期,自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谪庶朗州之后,“竹枝”由俚语民歌逐渐演变为一种诗歌题材。
观其内容,竹枝词多写山野恋情,表达土家男女在林中调情逗趣的情致,词多俚语,随着时代的流转,竹枝的内容逐步由抒情转向叙事,由山野恋情社会世态和人事纠纷,直至祭祀占卜,男女婚嫁,丧事伴买,宴客顺酒,行船荡桨,骑牛放牧,抒情寄怀,自娱取乐等社会各方面。
究其吟诵方式,竹枝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巴渝当地人唱竹枝,一般是边歌边舞,吹短笛击鼓以和,其声高亢激越,“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到唐代时,竹枝子被收入唐教坊曲,单调十四字,有平韵,仄韵二体。《唐宋诗词鉴赏辞典》所附《词牌简介》记载“竹枝,一做竹枝子,唐教坊曲名”。
早期的竹枝词,无论从其内容,还是从其吟诵方式来看,深受巴渝文化和其风俗的影响。
竹枝词是巴渝竹王崇拜的产物。
关于巴渝地区竹王崇拜,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写到:“有竹王者,兴于逐水,先是,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养之,长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与从人尝止于大石上,命作羹,从者曰:‘无水’。王以剑击石,水出,今(竹)王水是也,破石存焉。后渐骄恣。分侯支党,传数百年。——武帝转拜唐蒙为都尉,开牂牁,以重币喻告诸种侯王,侯王服从。因斩竹王,置牂牁郡,以吴霸为太守;及置越隽,朱提、益州,(四)郡。后夷濮阻城,咸怨诉竹王非血气所生,求立后嗣。霸表封其三子列侯;死,配食父祠,今竹王三郎神是也。”
汉代时期,在巴渝地区诸多的部族中,面积最大的是夜郎国,范晔在《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迎降,天子授其王印授。后遂杀之。夷僚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牂柯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是也。”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竹王崇拜的传说在巴渝地区产生时间较早,传播较为广泛,影响也很深远,时至今日,巴渝地区依旧遵循着竹王崇拜的习俗。
史料中“浣于水滨”的女子也就是后来巴渝地区所尊奉的遁水女神,与商周先祖简狄吞食玄鸟蛋生子,姜螈履巨人足迹生子等传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显示了中原文明和少数民族文明在初期都经历过一个女祖崇拜时期,比较符合人类早期文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现象,只是因为各地之间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图腾而已。巴渝地处西南,雨水丰润,竹木丛生,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竹子有着诸多联系,竹子被人格化、神化,成为巴渝地区的图腾,也是必然的。
竹枝词内容的一个方面就是作为白帝天王(竹王)的祭祀歌,巴渝当地在吟唱竹枝词时,常常要用短笛伴奏,短笛为竹枝所做,传说竹王诞生于竹,以竹奏乐,正是对其出生之物的一种崇拜形式。所以,竹枝词是巴渝地区的竹王崇拜的产物。
竹枝词与巴渝舞有着重要联系。
在上古社会,“巴渝舞”是以原始巫术形式出现的,是一种用来驱魔、祈祷狩猎成功的仪式;在武王伐纣和汉高祖堪定三秦时,又作为军乐功绩显著,受到的重视和推崇,所以才源远流长的传播下来。
史料中多处记载,巴人的首领廪君是白虎的化身,白虎为西方之神,主杀伐,骁勇善战的巴人,在古代中国历代王权更替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尚书·
牧誓》中记载周武王灭商的牧野之战“巴师勇锐, 歌舞以凌殷人, 前徒倒戈, 故世称之日‘武王伐封, 前歌后舞’也。” 这里的舞,就是后来一直流传的巴渝舞,也是战舞,打仗之时,号角齐鸣,呐喊,跳孔武有力的战舞,对鼓舞士气有着重要作用。
汉代时,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于巴蜀之地的汉中做了“汉中王”,在高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蜀军发挥了重大作用,对于巴渝舞也是相当重视,颜师古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载“巴渝之人, 刚勇好斗, 初高祖用之这克平三秦, 美其功力, 使乐府习之, 因名巴渝舞也。” 《晋书·乐志》对此亦有记载“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后使乐人习之。间中有渝水,因其所居,故名《巴渝舞 》。”
这种巴渝舞在表演时表演者要着戎装舞干戚, 在鼓声震天的气氛中, 再伴之以极大规模的歌曲咏唱, 出现“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荡波”的壮观场面。宋代高承在《事物记源》中写到“见有巴渝之舞,巴渝之歌者舞者,执长柄兽皮鼓,以鞭击之,后有盾”我们依此能大略的勾勒出巴渝舞表演时的画面——在视觉上色彩性强,比较丰富,表演者纹面,即:鼓者、舞者在脸上摘自:毕业论文摘要www.7ctime.com
画脸谱,涂抹颜色,很是恐怖,鼓者手持长柄兽皮鼓,用鞭击之;在听觉上有极大的冲击力,其鼓声之大,节奏之鲜明,舞蹈之壮观,足以使人胆战心惊。
而竹枝词,一般被学界认为是巴渝舞的和歌,因为古代社会对于巴渝舞的推崇,使得竹枝词有了成长的土壤。战国时期,巴民族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竹枝子),在楚国郑都(今湖北江陵)倍受人们欢迎,“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传为楚国的乡土歌曲, 并直接影响到巴渝农村的“蒋草锣鼓歌”。而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 万里巴渝曲, 三年实饱闻。”,更是论文导读: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参考文献: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75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上海:中华书局,1962:1719李民,王建校注.《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83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海:中华书局,1962:2983房玄
刻画了竹枝词在古代的广泛传唱状况。时至今日,这种独特的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竹枝的形式依旧存在,巴人手拉手跳摆手舞,唱摆手歌(竹枝)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竹枝词已经成为巴渝人祭祀祖先,颂歌对生活美好期盼等情绪的一种抒发。
总之,竹枝词作为一种诗体,它和巴渝地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有着根深蒂固的血缘关系,以上仅从巴蜀地区图腾崇拜与民俗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对相关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75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西南夷列传》[A],上海:中华书局,1962:1719
[3]李民,王建校注.《尚书译注》[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83
[4]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司马相如传》[A],上海:中华书局,1962:2983
[5]房玄龄.《晋书·乐志》[A],上海:中华书局 1962:3191
[6].《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再生——以《巴渝鼓舞》探微为例证》[J]《艺术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