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屈原透过《离骚》看屈原爱国主义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56 浏览:14545
论文导读:
摘要本文透过代表作《离骚》就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进步的政治理想,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炽热感情,为实现进步理想,以死殉国的献身精神加以阐述,发表浅见。
关键词屈原离骚爱国主义
一九五三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被世界人民纪念,说明屈原是一位世界性的伟大诗人,是登上世界文学史最顶峰的人物之

一、是中国文学史上仅有的“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光”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中专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
屈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他忧国忧民,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透过代表作《离骚》,可以看出屈原寓于其中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离骚》中所表达的进步的政治理想、热爱中国、同情人民的感情;为实现进步理想,以死殉国的献身精神。正是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下面,分三个方面就《离骚》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进步的政治理想:即明法度、举贤能、联齐抗秦

战国中后期的中国正面临统一的趋势,但由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并不明确。就实力看,齐、楚、秦三国势钧力敌,不相上下,都有统一中国的可能。楚国土地肥沃、国富兵强,它和秦国是当时最强的两个国家。
楚国的劲敌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势蒸蒸日上。它占地半天下,凭借崤山、函谷关险要的闭塞之地。进则能攻,退则能守,如猛虎扑食般的战士一百多万,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粮草丰盛、法纪严明,国力十分强盛。但它虐杀人民,残酷成性,称之为虎狼之国。
齐国的实力和楚国差不多,后来却由弱变强,并保持与秦较量的实力,而楚国则开始走下坡路,由强变弱。在这种形势下,要完成统一大业,各诸侯国除了军事上的优势外,政治上改革的彻底与否,民心所向,将成为重要因素。为使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使命,屈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意见,概括起来就是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的施政纲领,表现了屈原进步的理想。
屈原出身贵族,与楚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任过怀王左徒。怀王信任他济世的才能,使他有机会施展才能辅佐君王,实现其进步理想,完成统一大业。屈原的这种理想是当时爱国思想的一种最高表现。他不仅想使自己的国家强盛,更重要的是要让他的祖国来完成当时伟大的历史使命。
为富国屈原主张变法,重视法制,期望“国富强而法立,明法度之嫌疑。”面对非合纵不足以制秦的严重局势,屈原主张采取联齐抗秦的外交政策,并亲自出使秦国以结友好。屈原还希望君王能举贤授能,破格提拔那些有治世安邦能力的仁人志士,使他们在显位上发挥聪明才智。这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在《离骚》这首被称作诗人“自叙传”的诗里,曲折尽情的表达了出来。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屈原顺应历史潮流,辅佐君王实现全国统一的理想,正是他爱国主义的体现。

二、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炽热感情

《离骚》的八个部分中,有将近四个部分表达诗人眷恋祖国、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炽热感情。他在《离骚》中表示为了祖国愿意奋身而起,作楚王的先驱。屈原作左徒时,楚国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怀王兴致勃勃想干一番事业。屈原也正当青壮年,精力充沛,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来屈原因馋毁被疏远、被放逐。为了祖国和人民,他与奸臣、黑暗势力进行殊死斗争,作为诗人的屈原,挥动如椽之笔,揭露楚王朝的腐朽没落,为人民鸣不平。虽然楚国的政治形势很令他失望,但他终究还是对祖国依恋不舍。
在改革与守旧,抗秦与亲秦,廉洁正直与枉法的斗争中,屈原承受了莫须有的罪名,经受着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度过了漫长而艰苦的岁月,但他不向恶势力弯腰低头,依然保持高洁的品质,昂首挺胸、宁折不弯。
对广大人民同情热爱,表现在诗人关心他们的生活,启发其觉悟。听到民众艰难困苦时,他“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写出了诗人对人民满腔的热爱与同情之情。

三、为实现进步理想,以死殉国的献身精神

这是《离骚》第八部分的主要内容:屈原在他人为实现自己主张择主而仕弃国而去的情况下,像橘树一样深固难徙。别国的大门虽为他敞开,但他不想用离开祖国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走自己生要为所爱之国奋斗,死要为所爱之国献身的道路。
屈原被逐,报国无门,但他宁死也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他以身殉国了。他的死是理智而无所畏惧的,是向封建王朝的挑战,是对人的尊严的维护,是为祖国为民族而死的。他的死重于泰山。
屈原已经逝世两千多年了,但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为实现进步理想以死殉国的献身精神,尤其是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至今激励着中华民族,将来将继续给中华民族以鼓舞。也只有具有了那种强烈的热爱祖国情感的屈原,才能写出《离骚》这样伟大的篇章来。